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70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01.
DM植入SD大鼠皮下后未引发免疫排斥.术后3周,PADM与创面黏附牢固,不易从创面揭离;术后24周仍然可见其结构;早期PADM被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随时间延长成纤维细胞逐渐增多,并出现新生的毛细血管,胶原纤维逐渐排列规则、致密.结论 高渗盐水/氢氧化钠方法 制备PADM过程简单,所得真皮基质无细胞毒性,生物安全性高,在体内可作为真皮支架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烧伤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对照组和血必净组,选取15名健康者作为正常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液体复苏、抗生素、营养支持和手术等综合治疗。血必净组给予综合治疗的同时,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ml静滴,每日2次。两组患者分别在人院当天及治疗第2、5、7天检测血中血栓调节蛋白和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人院时治疗对照组及血必净组患者血栓调节蛋白和循环内皮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血必净组血栓调节蛋白和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在治疗第5、7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第7天血必净组血栓调节蛋白和循环内皮细胞数量接近正常组。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烧伤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3.
依据临床指标对大面积烧伤病人施行休克期切痂植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依据临床指标对大面积烧伤病人施行休克期切痂植皮的可行性。方法对33例大面积烧伤病人在无 Swan-Ganz 导管监测条件下,当获得下述临床标准时开始施行休克期切痂:①尿量80~100ml/h;②意识清楚;③口渴明显减轻;④无消化道症状;⑤心率100~110次/min;⑥呼吸平稳,20~24次/min;⑦血红蛋白≤150g/L,红细胞压积≤0.5。与另32例非休克期切痂组病人对比,观察两组病人脓毒症、MODS 的发生率和炎性介质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TNF)、血浆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的动态变化。结果 33例休克期切痂病人术后病情均稳定,脓毒症的发生率低于非休克期切痂组(34.4%:56.3%),MODS 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较非休克期切痂组为低,血浆 LPS、TNF、IL-6、IL-8水平显著低于非休克期切痂组。结论依据临床指标指导休克期切痂,安全可靠,可减少脓毒症和 MODS 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4.
烧伤治疗措施改进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治疗措施的进步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1997年 3月至 2 0 0 3年 2月入院的烧伤患者 2 72 1例。其中烧伤面积≥ 30 %者 2 4 8例 ,<30 %者 2 4 73例。分析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治愈率、半数致死面积 (LA5 0 )、Ⅲ度LA5 0。改进的治疗措施主要针对危重烧伤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结果 :平均住院天数 2 5d ,总的治愈率达 99.71% ,LA5 0为 98.97% ,Ⅲ度烧伤面积LA5 0为 89.32 % ,较我所既往报道有进一步提高。结论 :治疗手段的改进完善了危重烧伤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进而提高了烧伤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05.
杨红明  李兵  艾蕊  郭燕 《西部医学》2012,24(8):1574-1576
目的观察经气管导管套囊给予2%利多卡因是否能减轻拔管时的心血管和气道反应以及长期的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择10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CS组)、生理盐水组(S组)和利多卡因组(L组)3组,分别向套囊内注射空气、生理盐水和利多卡因,观察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以及手术结束即刻、拔管时、拔管后1、3、5和10min的HR、SBP、MAP。随访术后24h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拔管即刻各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均有升高,且即刻、1、3min的数值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但除了拔管后10min以外的其它时点利多卡因组的数值均较其它两组低(P〈0.05)。拔管后5min利多卡因组的生命体征与基础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L组的呛咳病例数较C组和S组低(P〈0.05),而C组和S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4h后L组的咽痛和咳嗽病例数也较C组(P〈0.01)和S组少(P〈0.05),而C组和S组也有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在声嘶和气道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方面发生率均很低,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气管导管套囊给予利多卡因能明显减少患者围拔管期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和呛咳,且术后的咽痛、咳嗽等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大肠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后,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周期和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变化规律。方法体外培养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加入不同浓度(0.005~1.0μg/m1)的大肠杆菌LPS(Ecoli055:B5),于LPS加入后第7天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时,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增殖周期;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及胶原酶mRNA的表达。结果LPS刺激浓度在0.005~0.1μg/ml时,S期细胞比例随着刺激浓度增加而增高,且呈浓度依赖性;当LPS浓度为0.5μg/ml时,上述作用开始降低,但仍高于空白对照;当浓度达到1.0μg/ml时,s期细胞比例均低于空白对照;LPS刺激浓度在0.005~0.1μg/ml时,促进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抑制胶原酶mRNA表达,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当LPS刺激浓度为0.5μg/ml,上述作用下降;而当LPS刺激浓度到达1.0μg/ml时,抑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促进胶原酶mRNA表达。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LPS促进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而过高浓度LPS则呈现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07.
108.
杨红明 《江苏中医药》2014,46(10):40-41
根据非酒精性脂肪肝湿热困脾、痰瘀互结的病理特点,采用清热祛痰、活血通络法治疗,效果满意。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兼证等因素随证加减,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构建含有成纤维细胞(Fb)-胶原-猪去细胞真皮基质(PADM)的活性真皮基质。研究培养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分泌情况。方法将Fb与胶原混合种植于PADM的表面,收集第2、4、6、8、10d培养液样本,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其中TGF-β1、bFGF的含量。结果Fb在胶原内结构完整,与PADM形成复合真皮基质。TGF-β1和bFGF浓度培养第4天与第2天比较显著上升(P〈0.01),并达到稳定水平。结论Fb-胶原-PADM真皮替代物可作为构建组织工程全层皮肤的真皮支架。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要求及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手动调节扫描或自动触发扫描程序,当靶血管内造影剂浓度达到一定峰值时即进行CT扫描,扫描完毕后利用高级血管后处理软件,对原始图像进行重建,从而得到所需要的图像.结果 5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成功率100%,其中阳性359例,阳性率69.1%.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是一种安全实用、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管腔内外及管壁的病变,可作为很多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手段及介入术前的筛查手段,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