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9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1.
Toll样受体4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Toll样受体4 mRNA(TLR4 mRNA)及蛋白表达,探讨TLR4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每组36只,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按照不同的再灌注时间(0、0.5、1、24和8 h)处死动物.光镜和电镜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检测心肌TLR4蛋白表达情况.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定量心肌TLR4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心肌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1)Sham组心肌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改变不明显;IR组心肌损伤较重,缺血心肌恢复血液灌注8 h内,其病理学变化未见显著改善.(2)Sham组与IR组TLR4蛋白都有阳性表达,IR组TLR4表达增加,且以再灌注1 h最为明显(19.62±3.84,P<0.01).(3)与Sham组比较,IR组心肌,TLR4 mRNA表达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上调,以再灌注1 h达到峰值[(4.03±0.85)×10-2,P<0.01],而Sham组各时间点未见明显改变.(4)IR组心肌TNF-α水平高于各对应时间点Sham组(P均<0.05),且心肌TLR4 mRNA表达与TNF-α呈正相关(r=0.728,P<0.01).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心肌TLR4表达迅速上调,TLR4的激活可能通过促进TNF-α等炎性因子的产生分泌增多来介导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2.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改良及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良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探讨I/R对大鼠心肌的影响。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组和I/R组,对传统造模方法进行改进,建立MI/RI模型。记录手术过程心电图改变;术后左心室心肌TTC染色,分析心肌梗死面积;所有心肌标本均HE染色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缺血组及IR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心电图ST段显著抬高(≥0.1mV),IR组恢复血液灌注后ST段回落并可伴有各种心律失常表现,Sham组手术前后无变化;IR组心肌梗死面积高于Sham组(P〈0.01)及缺血组(P〈0.05);IR组病理改变明显,成功改进了心肌MI/RI动物模型。结论制备大鼠MI/RI模型简便易行,结果稳定,为研究I/R机制提供了理想的造模方式。  相似文献   
93.
目的:系统评价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高危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等数据库,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1日有关高危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或PCI前行RIPC后对肾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获得相关数据后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项RCT共包括13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IPC组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风险显著降低(RR=0.47,95%CI:0.36~0.62,P<0.00001);RIPC组术后48 h时血肌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MD=-0.11,95%CI:-0.18^-0.05,P=0.0004);RIPC组术后6周内死亡风险亦明显低于对照组(RR=0.25,95%CI:0.07~0.88,P=0.03),但两组在术后肾脏替代治疗可能性(RR=0.57,95%CI:0.12~2.63,P=0.47)和再次入院风险(RR=0.65,95%CI:0.42~1.01,P=0.06)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IPC能显著降低高危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或PCI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保护肾功能,降低近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94.
将人类鼻咽癌细胞株与小鼠心脏的器官块在生物膜(肾包膜)包裹下进行器官培养,在7、3、5天的不同培养时期取出标本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证实了瘤细胞向器官靠拢、紧贴,伸出伪足和向器官内浸润的微细表面特征。瘤细胞在靠拢器官细胞后,首先伸出比正常数多而长的微绒毛和丝状伪足,以其末梢分枝的微小器官像鹰爪般的抓住器官细胞的突起部份,使两者  相似文献   
95.
1.小鼠宫颈未分化鳞状细胞癌(U_(14))悬液接种皮下后瘤结的生长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潜伏期(接种后3—5天瘤结开始摸到为止),瘤结开始逐渐长大(第6—11天)和12天以后,瘤结迅速长大(12天以后)。 2.传代用0.1毫升1:10的瘤组织悬液接种于昆明小鼠腋窝皮下,成活率为96.7%,未见瘤结自行消退。“接种不长”占3.3%。 3.宿主寿命为19—37天,平均寿命为27天,中间存活时间为26天。 4.癌细胞呈弥漫分布,癌细胞为多边形,细胞界限清楚,细胞间可见间隙,难见间桥,核大,呈圆、椭圆或不整形,核仁粗大,1—3个不等。瘤细胞的异型性显著。瘤间质极少。主要内脏器官与区域淋巴结很少看到转移。 5.接种初期在肿瘤实质中,可见较多的白细胞,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的聚集。1例接种肿瘤后无瘤生长之皮下部位,有较多的前浆细胞及浆细胞的存在,是机体免疫反应的表现。 6.本瘤已经近20年的传代,目前已传至第106代,生长与瘤型已告十分稳定。 7.本瘤株对化疗药物环磷酰胺十分敏感,其瘤重抑制率为100%,对氟尿嘧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两个不同剂量的抑制率均为66%,这说明使用本瘤株作为抗癌药物的筛选是可取的。从1969年分院迁到四川后,目前传至106代。  相似文献   
96.
本实验利用国内建立的小鼠可移植性瘤株子宮颈癌第27号(U_(27))癌细胞悬液脚掌皮下注射建立淋巴道转移实验模型,并对淋巴道转移过程、特点和淋巴结免疫反应的形态学变化进行了观察。实验结果发现,U_(27)癌细胞在局部经过24小时以上静止期后,便开始增殖并形成癌巢。癌细胞可经过淋巴管进入淋巴液中,4天后在局部淋巴结可查见癌细胞。癌细胞可在边缘窦定居繁殖形成转移灶,然后可经中间窦到达髓窦,再经输出淋巴管运行到远部淋巴结。在第14天远部淋巴结内查见癌细胞。在实验晚期部分小鼠肺内也发现转移癌灶形成。淋巴结早期反应为副皮质区明显扩大,免疫母细胞数显著增加。到实验晚期生发中心扩大融合,髓索内浆细胞显著增加。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以下特点:(1)取材国内自己建立的瘤株;(2)转移率高,而且重复性强;(3)到晚期可合并肺转移等。因此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淋巴道转移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97.
从器官培养中观察人鼻咽癌细胞的侵袭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人鼻咽癌上皮型细胞(CNE)与小鼠的器官块接触后,以小鼠肾包膜将其包裹一起进行培养。不同时间后取器官块进行光镜、透射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发现,肾包膜包裹可使分散的癌细胞形成癌巢,内有大量核分裂相,并向器官内部侵袭。经一段时间后,器官细胞虽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但癌细胞的存活和生长仍良好,并见核分裂相,说明癌细胞尚在繁殖。扫描电镜下可见癌细胞有丝状伪足和微绒毛与器官细胞紧密接合和沟通。  相似文献   
98.
以艾氏腹水癌细胞接种到小鼠右后肢掌内侧皮内,纪起腘窝淋巴结转移为模型,观察瘤细胞转移到淋巴结后的命运及淋巴结本身的变化。实验共四十天,在不同时间取其引流淋巴结往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接种1小时后,瘤细胞可沿淋巴管移至腘窝淋巴结;5小时后瘤细胞有核分裂相,并可达第二站引流淋巴结,即髂动脉旁淋巴结;24小时后有明显的转移灶形成。瘤细胞进入淋巴结后由边缘窦到达中间窦,后达髓窦。三天后淋巴结出现明显的反应性增生,如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周围出现许多运动型淋巴细胞、窦组织细胞增生和生发中心增大等。同时瘤细胞也开始出现变性及坏死的改变。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淋巴结内的瘤细胞周围有许多淋巴细胞与之紧贴在一起,同时这些淋巴细胞胞浆中的线粒体及高尔基器均向细胞方向集结,并有向瘤细胞释放某种物质的现象。实验结果提示:加强和提高淋巴结防御肿瘤转移的能力,可能是抵抗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9.
王辉波  杨俊  杨简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36):4514-4516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因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而引起人们的关注。盘状结构域受体(DDR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受体型酪氨酸激酶(RTK)超家族的一员,能与胶原蛋白特异性结合,激活一系列细胞内外信号传导,并参与多种细胞功能如细胞黏附、增殖、分化、迁移和内环境的稳态。编码DDRs的基因突变或过度表达导致其功能的改变会引发相关几种疾病,包括AS、炎症、肿瘤和组织纤维化。本文主要对DDRs的结构、分类与分布、功能及其与AS的关系进行综述,阐述DDRs在AS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并为AS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筛选高效调控LPA基因表达的miRNA。方法用在线预测工具预测作用于LPA基因3'UTR的miRNA,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预测所得miRNA mimic后HepG2细胞载脂蛋白(a)[Apo(a)]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实验分为对照组、miR-626 mimic组、miR-626 mimic+miR-626 inhibitor组和miR-626 inhibitor组共4组。使用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进行miR-626靶标验证实验。结果可作用于LPA基因3'UTR的miRNA有9个。mimic转染组与对照组相比,Apo(a)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但miR-626能显著下调Apo(a)蛋白的表达。使用miR-626 inhibitor后,miR-626对Apo(a)蛋白的下调作用减弱。转染miR-626后细胞裂解液的荧光强度显著下降。结论miR-626能显著下调Apo(a)蛋白表达水平,其通过与LPA mRNA 3'UTR序列结合,抑制LPA mRNA翻译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