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32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病死率极高。本组病例经过静脉内营养及对症治疗 ,取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1997年1月~1998年12月住院的病例 ,在512例早产儿中 ,VLBWI89例(17.38%) ,男57例 ,女32例 ,男女之比为1.78:1。其中双胎20例 ,3胎3例。胎龄27~30周30例 ,~32周39例 ,~34周9例 ,~36周11例。体重700~1000g12例 ,~1250g20例 ,~1500g57例 ,平均出生体…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过敏性皮肤病湿热蕴脾型血清特异性过敏原、总IgE水平的分布特征,为预防和诊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湿热蕴脾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特异性过敏原、总IgE水平,其中湿疹167例,特应性皮炎31例,荨麻疹44例。结果:湿热蕴脾型过敏性皮肤病血清总IgE阳性者113例,占46.69%。其中吸入性过敏原以尘螨组合、蟑螂、艾蒿过敏者多见,各占33.88%、15.70%、14.87%,食物性过敏原以蟹、海鱼组合、花生多见,各占16.52%、11.57%、9.91%。结论:广州地区湿热蕴脾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常规检测血清特异性过敏原及总IgE有助于寻找相应过敏性,减少或避免接触,可减少疾病反复,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产后6~12周糖代谢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妊娠糖尿病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选择慈溪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G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产后6~12周的糖代谢不同结局分为糖代谢正常组(120例)和糖代谢异常组(80例),比较分析2组患者孕前、孕中和新生儿相关指标。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GDM患者产后6~12周糖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家族史、孕前BMI、OGTT FPG和OGTT 2hP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GDM患者产后6~12周糖代谢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OR=2.177,P=0.002)、孕前BMI(OR肥胖=3.062,P=0.001;OR超重=0.038,P=0.036;OR正常=0.002,P=0.001)和糖尿病家族史(OR=6.968, P=0.030)。  结论  GDM患者产后出现糖代谢异常可能与患者年龄、糖尿病家族史以及孕前BMI有关,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应警惕相关危险因素,针对以上情况做好随访和防控措施,降低GDM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人工流产后即时放置宫内节育器(IUD)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1年5月我院门诊宫内早期妊娠6~10周患者286例,在人工流产术后即时宫腔内放置IUD,定期随访。结果:7例失访,279例完成随访12个月,无不全流产、闭经、经量增多及带器妊娠,2例IUD脱落,1例取出,276例超声测量IUD最前端铜管与宫底浆膜面间距离(S-S距离)正常,并续用。结论:超声引导下人工流产后即时放置IUD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避孕效果可靠等优点,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究大黄炮制成熟后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降低肝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大黄炮制过程中鞣质、总蒽醌、游离蒽醌含量的变化情况,并采用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评价大黄炮制前后的肝毒性变化。结果:生大黄的鞣质、总蒽醌及游离蒽醌含量分别为3.59%、1.96%和1.03%,经过炮制后,熟大黄的鞣质、总蒽醌及游离蒽醌含量分别为0.33%、1.86%和1.27%,鞣质和结合蒽醌的含量显著降低,而游离蒽醌含量显著升高。3批大黄炮制前后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10.15 μg/mL、216.63 μg/mL、248.25 μg/mL、1 082.12 μg/mL、1 200.98 μg/mL和1 189.27 μg/mL,与生大黄比较,熟大黄水提物的LC50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生大黄呈现不同程度的肝脏变性(肝脏萎缩、卵黄囊吸收延迟、肝脏细胞肿大及组织空泡化),而相同浓度下的熟大黄给药组,仅在高浓度条件下呈现轻微的肝脏变性。结论:大黄经过炮制后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肝毒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6.
最近,本刊转载了一名护士的一封信,信中她叙述了她所在的医院把一个过渡急诊监护室(ICU)变成了内外科病房,护士的工作量也翻了一倍,从每人护理3个病人增到每人要护理6个病情稍轻于急症的病人,许多护士都离开了.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鸦胆子油口服乳液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大鼠原发性肝癌的抑制作用。   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鸦胆子油口服乳液组。采用自由饮水和灌胃给DEN的方法诱发大鼠肝癌模型,诱发肝癌第5周开始灌胃鸦胆子油口服液,5次/周,14周后处死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ALT、AST、ALP、γ-GT和AFP的含量,观察大鼠肝系数、脾系数、胸腺系数、肝脏表面的癌结节数的变化,并进行影像学检查。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肝、脾指数和癌结节数明显增加,胸腺指数明显降低(P < 0.01),血清中ALT、AFP、AST、ALP、γ-GT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1);与模型组比较,鸦胆子油口服乳液显著降低肝癌大鼠肝指数、脾指数、癌结节数,升高胸腺指数(P < 0.01),血清中ALT、AFP、AST、ALP、γ-GT的水平得到明显改善(P < 0.01或P < 0.05)。   结论   鸦胆子油口服乳液对原发性肝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作用机制为多方面。    相似文献   
78.
目的通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常见原因,为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发生的51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结果护理不良事件主要为用药错误13例(25.5%)、静脉滴注速度12例(23.5%)、管道滑脱10例(19.6%);不良事件给患者造成轻度影响32例(62.7%)、中度影响10例(19.6%)、重度影响9例(17.6%);通过针对性地实施防范措施,患者对护理的服务满意度由整改前62.7%上升到整改后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钎:24.232,P〈O.05),护理质量得到很大提高.结论加强护理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护士专业知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可以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F'TEN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对3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1周内行MRI(核磁共振)灌注检查、PTEN(第十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蛋白表达测定。MRt灌注检查采用超导磁共振仪体线圈,通过灌注Gd—DTPA代谢像了解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经诊刮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子宫内膜癌组织,采用链霉素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PTEN表达。结果在3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MRI灌注检查无肌层浸润和浅肌层浸润17例,深肌层浸润15例。PTEN蛋白表达检测:阳性表达14例,阴性表达18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无肌层浸润和浅肌层浸润17例,深肌层浸润15例。MRI灌注检查准确度为90.48%,其中在特殊类型癌中PrEN蛋白表达缺失率为83.33%,Ⅳ期患者PTEN蛋白表达缺失率为100.00%。G12、G3级患者PTEN蛋白表达缺失率为65.22%(P〈0.05)。深肌层浸润患者中PTEN蛋白表达缺失率为73.33%(P〈0.05)。结论MRI灌注对术前子宫内膜癌肌层侵犯深度的检测准确性优于PTEN蛋白表达。PTEN蛋白表达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组织学类型、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0.
目的比较2种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在Ⅰb2~Ⅱb期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行术前化疗的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化疗途径将其分为静脉组(n=44)及动脉插管组(n=42)。动脉插管组患者采用"顺铂(60mg)+氟脲苷(500mg)+亚叶酸钙(300mg)+多柔比星(30mg)"化疗方案,经股动脉插管化疗,化疗14~21d;静脉组采用"紫杉醇(175mg/m2)+顺铂(75mg/m2)"方案行全身静脉化疗,1~2个疗程。化疗后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评价患者近期有效率、化疗不良反应、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及生存情况。结果经新辅助化疗后,动脉插管组与静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10%(37/42)、79.55%(35/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的胃肠道反应均在Ⅲ度及以下,骨髓抑制和肝、肾功能损害均在Ⅱ度及以下。动脉插管组发生Ⅱ度骨髓抑制的患者所占百分比明显低于静脉组(P<0.05);深肌层受累和脉管癌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静脉组(P<0.05),但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却明显高于静脉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阴道切缘阳性发生。静脉组患者术后1年、2年的无瘤生存率均优于动脉插管组。结论动脉插管化疗与静脉化疗在宫颈癌的治疗上各具优势,但从患者预后效果考虑,应该尽量采用静脉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