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2篇 |
免费 | 59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6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25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94篇 |
内科学 | 26篇 |
皮肤病学 | 25篇 |
神经病学 | 108篇 |
特种医学 | 14篇 |
外科学 | 44篇 |
综合类 | 134篇 |
预防医学 | 54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82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101篇 |
肿瘤学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53篇 |
2011年 | 50篇 |
2010年 | 53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杨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3):205-207
目的 分析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的临床药学价值.方法 1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硝酸酯类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病情控制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33%高于对照组的83.33... 相似文献
52.
目的:验证针刺配合耳背割治对血瘀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血瘀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割组、割治组、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14例。4组均在口服中药汤剂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割组予针刺+耳背割治;割治组予模拟针刺+耳背割治;针刺组予针刺+模拟耳背割治;对照组予模拟针刺+模拟耳背割治。针刺取大椎、肺俞、肝俞、膈俞等穴,行常规操作;模拟针刺仅刺入真皮层,使毫针倾倒,但不脱落;耳背割治:取患者一侧耳背心用针进行割治放血;模拟耳背割治:取患者一侧耳背心约偏离0.5cm处为模拟割治部位。均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并比较各组疗效。结果:针割组有效率[57.1%(8/14)]高于割治组[14.3%(2/14)]、针刺组[7.1%(1/14)]和对照组[0.0%(0/14),均P0.05]。各组患者PASI评分治疗后均降低(均P0.05),针割组优于其他3组(均P0.05)。经析因分析,耳背割治的主效应,P0.05;针刺的主效应,P0.05;针刺和耳背割治的交互效应,P0.05。结论:针刺疗法、耳背割治配合口服中药汤剂均可降低血瘀型银屑病的PASI评分,具有明显疗效,且耳背割治、针刺疗法交互作用配合口服中药汤剂疗效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3.
目的 以特征多肽为半抗原并制备多克隆抗体,鉴定阿胶原材料基原。方法 经文献调研及数据库比对筛选特征多肽,将多肽抗原与血蓝蛋白偶联并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ELISA、dot blot和Western blot分析与验证多克隆抗体的产生、效价及特异性。结果 筛选所得5个特征多肽序列均具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亲水性-1~0,二级结构大多为无规则卷曲。多肽抗原ECS1、ECS3~ECS5在二次加强免疫后,效价分别为1∶6 400、1∶400、1∶12 800和1∶800。制备所得的多克隆抗体之间不产生交叉反应,而且多克隆抗体Ab-ECS3与驴皮及其伪品蛋白的结合显现出较大差异。结论 以特征多肽为半抗原制备所得的多克隆抗体可通过Western blot对驴皮进行真伪鉴别,为胶类中药的基原鉴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观察经筋透刺针法与常规透刺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将52例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选穴相同,治疗组26例予经筋透刺针法治疗,对照组26例予常规透刺治疗,2组均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共3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面神经动态观评分和面神经功能评分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静态观和并发症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面神经动态观评分及治疗前后总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治疗后,2组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筋透刺针法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较常规透刺更能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且在面神经功能分级和整体疗效上有优于常规透刺的趋势。 相似文献
55.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禹余粮药材中无机元素的含量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方法:采用微波消解/ICP-AES及主成分分析法对禹余粮药材所含元素进行分析和产地综合评价,同时对各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及无机元素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检测的21种元素中,Fe、Al、Ca、K、Mg、Mn含量较高,重金属Hg、Pb、Cd、Cu均有检出,有害元素As、微量元素Se未检出。建立了含13种无机元素的特征指纹图谱,均数相似度(夹角余弦值)、中位数相似度(夹角余弦值)均大于0.90。元素相关性分析表明,14对元素显著正相关,2对元素显著负相关(P<0.01),10对元素正相关,6对元素负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选择了5个因子,从无机元素的角度对禹余粮质量和产地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江苏宿迁、建湖产禹余粮质量较好。结论:本研究为禹余粮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基础数据,并为矿物类药材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 VBAC)的影响因素,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年 10月至 2017年 5月于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分娩的 63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成功分娩( VBAC)60例选择性重复剖宫产( ERCS),49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失败急诊剖宫产( Unsuccessful 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U,VBAC)60例阴道分娩的初产孕妇的临床资料,并对 VBAC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VBAC、ERCS和 UVBAC组产妇在,分娩前与孕前 BMI差值、子宫下段厚度,新生儿体质量、临产前 /术前住院日数、宫颈 Bishop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产后出血量、并发症、输血、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VBAC与非瘢痕子宫初次阴道分娩组比较,总产程、产程干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原因分析发现, UVBAC组主,要为产程停滞( 91.8%),ERCS组主要是既往剖宫产史为指征(9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儿体质量、自然临产、 Bishop评分、分娩前与孕前 BMI差,值、临产前 /术前住院日数可能是 VBAC影响因素。结论 VBAC的成功实施与胎儿体质量、自然临产、宫颈 Bishop评分、分娩前与孕前 BMI差值、临产前 /术前住院天数有关;正常分娩组较 VBAC的总产程长, VBAC因医者各种顾虑则产程干预率明显较正常分娩组低,提示应重视对 VBAC的孕早期甚至孕前管理,重视人文关爱,及时产程干预,提高 VBAC成功率。 相似文献
57.
实验性变态反应神经炎(EAN)是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动物模型。T细胞的活化和克隆扩增导致细胞和体液免疫异常在EAN及GBS中起重要作用[1]。T细胞活化需要的两个信号为:(1)由T细胞表面的TCR/CD3复合物与抗原提呈细胞(APC)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MHC)II类抗原相互作用,赋予免疫应答的特异性;(2)由T细胞上的协同刺激分子与APC表面的配体结合所提供[2]。已发现,阻断CD28/CTLA4:B7的结合后可预防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的发生或减轻其发病程度[3]。本研究中我们观察了CD28/CTLA4:B7及CT… 相似文献
58.
59.
针叶聚戊烯醇对大鼠慢性免疫性肝损伤所致肝纤维化的治疗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叶聚戊烯醇对大鼠慢性免疫性肝损伤致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大鼠腹腔给予猪血清0.5ml,每周两次,建立慢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同时开始给药,给药组灌胃给予低、中、高剂量的针叶聚戊烯醇(10,20,40 mg·kg-1),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给药1次,连续8周.末次给药后,动物禁食12 h,颈动脉采血,离心,取血清进行肝功能指标、氧化损伤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检测;无菌取脾,进行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检测;各组取肝脏同一部位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针叶聚戊烯醇中、高剂量组可以明显降低肝损伤大鼠血清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和丙二醛水平以及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升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有效改善肝功能指标和肝组织形态(P <0.05,P<0.01).结论 针叶聚戊烯醇对大鼠慢性免疫性肝损伤导致的肝纤维化有明显治疗作用,有望作为抗肝纤维化的新药进一步研发.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