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6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152篇
内科学   10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0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64篇
综合类   209篇
预防医学   71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99篇
  1篇
中国医学   67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抗疟药试验     
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抗性的增长需要认真对待,以确保制定合理的国家药物政策。要获得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抗性模式的总体认识需要多点的合作试验。为促进此进程必须使各个疟疾治疗试验的结果具可比性。近期在《英国皇家热带医学与卫生学杂志》上连续发表的文章已证明了此原则的重要性。由同一医院的研究者们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两组试验。Falade等在第一组试验中比较了卤泛曲林、乙胺嘧啶/磺胺多辛与氯喹的疗效。病例入选标准为恶性疟原虫血密度高于1000/μl,就诊前24小时内有发热史。开始治疗后7天评价寄生虫学治愈率;虫血密度通过计数  相似文献   
152.
蒿甲醚(ART)对多药抗性的恶性疟有高效,但治后复燃率高。近期研究提示其活性代谢物双氢青蒿素(DHA)浓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对治疗反应敏感的患者,其DHA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比治疗失败者显著为高。为验证此结果,作者在50名急性、无并发症的多药抗性恶性疟男性患者中进行了本项研  相似文献   
153.
肿瘤多药耐药蛋白抑制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瘤细胞产生多药耐药性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多药耐药性(mulidrugresisance,MDR)的产生主要与肿瘤细胞的膜蛋白,P-糖蛋白(PG-170)多药耐药蛋白(MRP-190)和肺耐药蛋白(LRP)的过多表达有关。在发现维拉帕米,奎尼丁和环孢菌素等药物具有逆转MDR作用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些新的能够逆转MDR现象的多药耐药蛋白抑制剂,如环孢菌素的类似物SDZPSC833和奎民丁  相似文献   
154.
组织蛋白酶是人体组织中的一类重要的半胱氨酸蛋白酶。近年研究发现组织蛋白酶K,L等半胱氨酸蛋白酶主要在骨破骨细胞表达,促进骨纤维胶质的分解代谢,对骨吸收起重要调节作用。组织蛋白酶与骨质疏松症等骨质减少性疾病有关,组织蛋白酶K,L已成为研究防治骨 质疏松症药物的新靶标。在有关酶分子生物学及蛋白质晶体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已设计合成了有效的肽及肽模拟物类组织蛋白酶抑制剂。某些组织蛋白酶K、L抑制剂活性强、酶  相似文献   
155.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5例 (男 6 1例、女 4例 ) ,年龄 19~ 6 0岁 ,平均 33岁 ,其中 4 0岁以下 4 9例 (75% )。发病季节为 5~ 9月份者 51例 (78% )。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者 9例 ,有阳性家族史者 4例。1.2 临床表现 :(1)诱发因素 :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 2 1例 ,腹泻 7例 ,合计 2 8例 (4 3% ) ;发病前有剧烈活动、劳累 12例 (19% ) ;饱餐、饮酒 8例 (12 % ) ;无明显诱因 17例 (2 6 % )。 (2 )症状与体征 :所有病例均有四肢肌力减退 ,近端重于远端 ,下肢重于上肢。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病理征阴性。伴有呼吸肌受累者 5例 (8% )。1.…  相似文献   
156.
陈五海  屠文俊  杨彬 《河南中医》2011,31(11):1255-1257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并继发性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糖尿病综合治疗和HRZV强化抗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情况、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痰菌转阴情况、肺部病灶吸收情况等方面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生脉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并继发性肺结核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57.
目的:构建天然人源IgGFab噬菌体抗体库并分析来源于健康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抗体基因可变区的多样性及优势选择。方法:以DNA重组技术从300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扩增出全套人抗体轻链及重链Fd基因,分别插入噬菌体载体pFabICN相应位置,构建天然人源免疫球蛋白G基因文库;进一步从抗体库中随机挑选克隆,获得重轻链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利用IgBLAST数据库分析抗体基因可变区的同源家族。结果:从4×108库容的天然人源IgGFab噬菌体抗体库中随机挑选克隆,对其中32个轻链及重链Fd基因插入正确的克隆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氨基酸序列的推算,获得29条彼此完全不同的Fd重链基因及轻链基因。以IgBLAST数据库比对分析显示29条重链基因的V区分别属于VH3(72.4%),VH1(10.3%),VH4(6.9%),VH5(6.9%)和VH7(3.4%)基因家族。29条轻链基因分别属于Vκ1(44.8%),Vκ2(15.4%),Vκ3(11.5%),Vκ4(23.1%)基因家族和Vλ1(11.5%)基因家族。结论:以300份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抗体基因构建的天然人源IgGFab噬菌体抗体库基因多样性良好,重链VH3基因家族存在优势表达。  相似文献   
158.
目的:分别对羌活、独活及其药对中挥发油的透皮成分进行分析,同时比较其透皮效果.方法:采用GC-MS鉴定挥发油体外透皮供给液与接收液中的化学成分,根据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通过数学推导将相对含量转化为透过率,从而反映各成分透皮效果.结果:透皮后鉴定出羌活39个成分、独活29个成分、药对36个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3.22%,93.74%,92.75%.1-松油醇(30.96%),4-松油醇(28.22%),冰片(7.10%)等是羌活挥发油的主要透皮成分;邻-乙酰基-对-甲基苯酚(55.70%),反-氧化芳樟醇(6.79%),1,7,7-三甲基二环[2.2.1]5-己烯-2-酮(4.78%)等是独活挥发油的主要透皮成分;1-松油醇(28 86%),4-松油醇(22.41%),邻-乙酰基-对-甲基苯酚(12.15%),冰片(5.62%)等是药对挥发油的主要透皮成分.结论:3种挥发油中各成分透过率可定性地对其透皮效果进行排序.其中羌活挥发油中1-松油醇的透过率最高,独活挥发油中1,7,7-三甲基二环[2.2.1]5-己烯-2-酮的透过率最高;药对挥发油中1-松油醇的透过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9.
背景:单纯使用克氏针或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临床实践中,仍存在桡骨短缩、骨折移位等固定后并发症,尤其在不稳定骨骺骨折情况下。克氏针主要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其骨骺骨折使用相对较少。 目的:观察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复位固定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骺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90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行固定治疗,在不切开情况下微创闭合复位骨折骨骺,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方案;观察组采用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闭合帮助复位固定骨骺骨折方案。固定后行腕关节功能锻炼,分别于固定后9周及24个月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固定后中远期的临床疗效、腕关节功能恢复及X射线检查情况。 结果与结论:固定后24个月随访按Cooney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对照组优良率77%,X射线评定优良率63%;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3%,X射线评定优良率为90%,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骨骺骨折患者均获临床骨愈合,腕关节均功能恢复。提示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闭合复位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骺骨折,可应用克氏针辅助复位掌倾角及尺偏角,治疗简单,固定可靠,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骨骺畸形愈合并发症少,固定后基本生活学习功能恢复正常,疗效稳定满意,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跨外固定支架固定。  相似文献   
160.
目的 分析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远期效果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45例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远期疗效, 用Cox模型分析预后因素。结果 原发皮肤和系统性ALCL分别有7例(84.4%)和38例(15.6%)。20例(44.4%)伴有B症状者,乳酸脱氢酶升高者8例(21.6%),低危组、中低危组共31例(68.9%),28例(62.2%)ALK阳性。26例(57.8%)为T细胞来源,6例(13.3%)为B细胞来源,11例(22.2%)T细胞和B细胞标记均为阴性,为null型,2例T细胞和B细胞标记均为阳性。原发皮肤和系统性ALCL治疗后的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2.1%,5年OS率分别为83.3%和63.9%(χ2=0.707,P=0.401)。ALK阳性和阴性患者的5年OS率分别87.5%和46.9%(χ2=10.992,P=0.01)。单因素分析ALK表达状况(P=0.01)、国际预后指数评分(P=0.000)、临床分期(P=0.005)对生存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ALK的表达状况(P=0.012)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P=0.000)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论 ALCL中约80%为原发系统性,近期和远期疗效较好,约60%的患者ALK阳性,ALK和国际预后指数为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