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3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22篇 |
内科学 | 15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47篇 |
预防医学 | 14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21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0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早期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出生后24 h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2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10~14 d为1疗程。比较2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恢复及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的恢复及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明显疗效,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2.
对乙型肝炎病毒指标阳性伴谷丙转氨酶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应用华蟾素联合甘利欣治疗;对照组41例,单用华蟾素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结束时ALT复常率治疗组为65.9%,对照组为41.5%,HBeAg,HBV-DNA阴转率治疗组为37.5%,47.7%;对照组为39.4%,48.8%。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T-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均规范使用普通干扰素,治疗组加用缬沙坦80mg/d,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检测AT-Ⅱ及TGF-β_1水平,两组在疗程结束24周内分别有15例及13例患者复查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应用缬沙坦治疗后血清AT-Ⅱ较治疗前升高,而血清TGF-β_1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两指标数值均与肝组织纤维化分级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组织TGF-β_1治疗后表达均下降,而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变更明显且不良反应少(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干扰素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组织学表现,严重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4.
缬沙坦对肝硬化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Ⅱ TGF-β1 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肝硬化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的影响及意义.方法:40例肝硬化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mg/d,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ngⅡ、TGF-β1. 结果:治疗前肝硬化患者血清AngⅡ(167.84±64.81vs 51.13±15.95pg/l)及TGFβ1 (181.12±32.63 vs31.46±10.39μg/l)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应用缬沙坦治疗后血清AngⅡ(168.67±69.03vs218.46±74.79 pg/l)较治疗前升高,而血清TGFβ1 (182.22±30.60vs121.77±13.84 μg/l)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能降低血清TGFβ1 水平,具有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复合应用改良超滤和零平衡超滤对改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术后肺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VSD)的患儿随机分为四组:常规超滤组(CUF组,n=15)、改良超滤组(MUF组,n=15)、零平衡超滤组(ZUF组,n=15)和改良超滤 零平衡超滤组(M Z组,n=15)。分别检测各组围术期红细胞压积(Hct),呼吸功能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呼吸机辅助时间(MAT)及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术后各组Hct无显著性差异(P>0.05);M Z组、ZUF组和MUF组术后1 h,6 h,12 h,24 h OI高于CUF组(P<0.05),而M Z组术后1 h,6 h,12 h,24 h P(A-a)O2较ZUF组、MUF组和CUF组低(P<0.05);M Z组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较MUF组、ZUF组和CUF组短(P<0.05);M Z组和ZUF组停机及术后2 h,12 h,24 h TNF-α和IL-6浓度较MUF组和CUF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零平衡超滤加改良超滤较单一超滤方法能较好地改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肺功能,降低体内炎性介质浓度。 相似文献
36.
目的 由于干湿化学检测结果无可比性,目前国内存在同一实验室同一检测项目有两种不同的检测结果和不同的参考区间.为解决这个问题,以湿化学为标准来校准干化学回归方程的回归参数,使干湿化学检测同一项目的 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并使用同一参考值.方法 随机收集60例临床血清标本,分别用日立7170和强生VITROS950同时测定血清ALT和AST的活性,分析参数改变前后两组结果的相关性和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参数改变前两个转氨酶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相关性良好(r=0.986 5和r=0.955 4),但两个转氨酶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预期偏差(SE)分别是14.378和20.566 6远大于允许偏差(EA=12).SE不在允许偏差范围内.化学参数改变后两个转氨酶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相关性良好(r=0.991 9和r=0.998 8),两个转氨酶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SE分别是2.428和2.169 3,远小于EA/2.SE在允许偏差范围内.结论 化学参数改变后干化学和湿化学两种检测方法测定血清标本中的ALT和AST的活性,其结果无明显差异,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并且干湿化学可使用同一参考值,对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 探讨脂微球载体前列腺素E1(LipoPGE1)对病毒性肝炎重度胆汁淤积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进行前瞻性试验。 80例病毒性肝炎合并重度胆汁淤积患者随机分为A ,B 2组 ,在综合治疗基础上 ,A组用LipoPGE12 0 μg ,B组用门冬氨酸钾镁 2 0mL ,均加入生理盐水 15 0mL中静滴 ,每天 1次 ,疗程 4周。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80 % ,显著优于B组的 5 5 % (P <0 .0 5 ) ;2组肝功能指标均随治疗的进行呈不同幅度下降 ,A组下降幅度明显 ,与B组比较 ,治疗第 2周时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治疗结束时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LipoPGE1治疗病毒性肝炎并重度胆汁淤积的疗效明显优于门冬氨酸钾镁 ,能显著改善肝功能 ,促进黄疸消退 ,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9.
比较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代表性的新型冠状病毒候选疫苗,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提供更新的更全面的参考。本综述总结了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病毒学与免疫学基础,对部分基于不同技术的、有代表性的以及已经进入2a/3期临床试验的候选疫苗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全球进入3期临床试验的多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免疫效果令人鼓舞,但疫苗免疫原性与...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究血清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E盒结合锌指蛋白1(ZEB1)、胃泌素-17(G-17)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GC)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36例GC患者、82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分别设为GC组、萎缩性胃炎组,另选取同期136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PDCD4 mRNA、ZEB1 mRNA及G-17、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水平。根据GC患者病情进展程度将其分为早期GC组(80例)和进展期GC组(56例),比较早期GC组、进展期GC组患者血清PDCD4 mRNA、ZEB1 mRNA及G-17、CA19-9、CEA水平;分析血清PDCD4 mRNA、ZEB1 mRNA、G-17、CA19-9、CEA单独或联合检测对早期GC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GC组患者血清PDCD4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ZEB1 mRNA、G-17水平升高(P<0.05);与萎缩性胃炎组相比,GC组患者血清PDCD4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ZEB1 mRNA、G-17、CA19-9、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