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0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目的:观察经皮微创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4例,切开复位后分别采用经皮微创加压钢板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抗螺旋刀片进行内固定,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等方面的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2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随访时间、临床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9,P=0.263;t=1.167,P=0.256;t=1.459,P=0.159;t =0.675.P=o.503;Z=0.000,P=1.000).经皮微创加压钢板内固定组术后并发髋内翻畸形2例,肢体短缩1例;股骨近端髓内钉-抗螺旋刀片内固定组术后并发肺栓塞1例,髋内翻畸形2例,步态改变1例,肢体短缩1例;所有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髋部疼痛.结论:经皮微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双套环技术治疗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自行设计关节镜下双套环技术治疗23例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男15例,女8例.年龄28~52岁,平均39.3岁.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4例,Ⅲ型14例,Ⅳ型5例.结合手术前后膝关节Xx线片和MRI,以及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和Tegner膝关节功能评分,对关节镜下双套环技术治疗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在1小时内完成,所有病例均无止血带损伤、血管神经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两周拆线,创口均Ⅰ/甲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5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从术前(50.3±6.1)分提高到术后半年随访的(89.7±8.3)分(t=18.34,P=0.0007).Tegner膝关节评分从术前(1.7±0.5)分提高到术后半年随访的(5.7±1.3)分(t=13.77,P=0.0008).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有统计意义.结论 关节镜下双套环技术治疗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具有创伤小、疗效良好且固定可靠等优点,其为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治疗提供一种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43.
近年来,各种双束重建技术被广泛应用到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CL)重建术中.而术中如何精确进行双束骨道的定位被认为是重建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1]).既往关于PCL双束止点的研究多局限于解剖学的观测,而对于其在放射学上的定位缺乏相关X线分析数据,给临床手术带来不便.  相似文献   
44.
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我们采用腓动脉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2例,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23~56岁,平均34岁,左侧10例,右侧12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工业机器伤6例,重物压砸伤4例,其他4例.合并损伤:骨折或骨髓炎10例,肌腱缺损3例,跟腱部分缺损2例,脑外伤2例,胸部外伤1例.  相似文献   
45.
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胫骨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胫骨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钛制弹性髓内钉技术治疗儿童胫骨不稳定骨折16例.结果 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4、8、12、24、48周定期摄X线片复查,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周.术后无感染,未发生骨不连、畸形愈合和骨骺损伤.无下肢短缩、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6.
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后方关节囊重建方法对行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防治作用。方法:本组45例(47髋)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翻修术的患者,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岁(55-78岁)。术中将后方关节囊与外旋肌群分别重建固定于前上方原先切开的关节囊断端和大转子顶端的软组织处,回顾性分析术后假体脱位率及脱位的风险因素。股骨假体和髋臼假体均翻修29例(31髋),更换内衬5例(5髋),髋臼、股骨翻修的分别是10例(10髋)和1例(1髋)。第1次翻修的有29例(30髋),第2次翻修的有15例(16髋),第3次翻修的有1例(1髋)。X线评估包括翻修前后下肢长度,髋臼位相,股骨偏心距、前倾角和假体松动。临床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结果:45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年,除1例感觉前方不稳外,无髋关节感染及脱位发生,该例X线片示髋臼假体过度前倾但无脱位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基本等长,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股骨偏心距和前倾角基本恢复至初次手术前水平。髋臼、股骨假体发生松动各1例。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9.13±15.53)分升至末次随访的平均(83.59±6.93)分(P〈0.05)。按Harris功能评分标准:优36髋,良5髋,可5髋,差1髋。结论:在假体安放正确、软组织张力恢复满意基础上,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重建有助于降低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7.
股骨骨折不愈合合并膝关节僵直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自2002~2006年对11例股骨骨折不愈合病人,行小切口膝关节松解术后,植骨治疗骨折不愈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8.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arthroplasty,THA)后假体脱位仍是仅次于假体松动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生率在初次置换病例组达2%~11%,而在翻修病例高达25%,大约33%的再脱位患者需要行手术治疗[1],而其中仅有60%的翻修病例得到满意的稳定性[2]。脱位潜在的影响因素很多,手术中关节周围软组织破坏过多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这正日益被外科医生所重视。本文就近年来髋关节囊韧带对髋关节的稳定作用及THA中关节囊韧带修补重建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髋关节囊韧带的解剖功能[3]附着于髋关节骨结构的关节囊有助于限制股骨头相对于髋臼的位移,而可允许复杂的…  相似文献   
49.
我院自1997年以来,采用关节镜技术对78例92个膝关节滑膜炎性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78例92个膝关节.男性37例,女性41例;左侧51例,右侧41例;年龄21~68岁,平均42岁;病程3天~16年,平均22.7月.病种分布见表1.  相似文献   
50.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生物力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假体脱位是仅次于无菌性松动的失败因素之一。其发生率在初次置换病例组达2%~11%,而在翻修病例将翻2倍。再脱位的病例中有1/3需要行翻修手术,其中仅有60%获得稳定。脱位的影响因素包括关节周围软组织完整性损伤、肌乏力或不均衡、撞击、患者不利的髋关节活动,不适当的假体位置和方向以及假体力学设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