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0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后方关节囊修补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加强修补后方软组织预防行后外侧切口首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临床疗效和机理。[方法]回顾分析212例首次THA术中缝合后方关节囊与外旋短肌至臀中肌腱性部分的病例术中假体旋转活动度及术后早期脱位率,并与前期行关节囊完全切除的486例作对照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5a(平均3.7a),修补关节囊组仅2髋(0.9%)发生术后早期脱位;对照组发生脱位27髋(5.6%)。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x^2=8.51,P〈0.005)。术中观察显示修补关节囊能够限制髋关节过度内旋20%~50%,阻止股骨头假体在髋臼内衬内的初始滑动。[结论]在假体安放正确基础上,加强修补后方关节囊能够有效预防行后外侧切口首次THA术后早期脱位,机理为关节囊修补后能限制髋关节过度内旋、阻止股骨头假体在髋臼内衬内的初始滑动,并提供了形成致密的假关节囊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2.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20,自引:11,他引:9  
目的比较分析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135例≥75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术组;B组:内固定术组。结果随访1一8年,平均3.5年。两组的合并症、住院时间和骨折类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11.8%,B组27.5%)、扶双拐下地活动时间(A组3—21d,B组90d)、手术时间(A组45—70min,B组89—137min)及功能评价(A组优良率86.3%,差3.9%;B组优良率69.6%,差15.9%)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避免了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失效等问题,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低,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3.
目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探讨关节囊韧带重建对髋关节的稳定机制.方法 利用功能强大的有限元分析软件Unigraphics NX 2.0和SolidWorks 2006构建出包括坐股韧带重建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坐位腿交叉动作载荷,获取假体脱位过程的角活动度和相应的阻力矩值.结果 所构建坐股韧带为多体连接非线性、大界面划移、高弹性的结构模型,客观反映坐股韧带真实解剖形态及其生物力学行为.增加坐股韧带重建的模型与仅有金属的模型相比,降低了撞击点和脱位点峰应力分别为17%和31%.峰阻力矩增加了57%,并提供了2.29倍的稳定性.结论 坐股韧带作为髋关节后方关节囊一个确切的解剖结构,对后方稳定装置的力学完整性起到重要的作用,髋关节成形术中应该重建髋关节囊韧带.  相似文献   
124.
全髋关节置换扩大后路软组织修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后路软组织修补对后路全髋关节置换具有重要作用.扩大后路软组织修补手术方法众多,尚未形成公认的统一标准,按后关节囊切开形状、后关节囊和肌层的连带关系、软组织再附着方式及缝合方法的不同可组合为不同的术式.扩大后路软组织修补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效果明确,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改善明显,但术后修补组织缝合的连续性问题经放射线和B超评估有不同的结论.防术后脱位的作用机制主要有提供机械阻挡和生物支架,恢复解剖结构、消除死腔,使髋处于外旋稳定位;后关节囊固有结构对髋关节的稳定也有重要作用;生物力学实验证实扩大修补能增强髋的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125.
椎弓根螺钉对腰椎关节突关节破坏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腰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对邻近的关节突关节破坏的发生率,从而提出选择较佳置钉的方法和减少钉杆结合部体积的设想。方法对1995—2003年行腰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的143例患者,利用X线、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评价经椎弓根螺钉对上关节突破坏的发生率。结果26.0%(157/604)的螺钉和31.5%(46/143)的患者存在固定节段椎体的上关节突不同程度的破坏。上关节突破坏的发生率主要与患者的关节突关节角有关。结论术前可借助CT等影像学检查,确定腰椎上关节突的关节角指导术中进钉,同时设计器械时尽量减少钉杆结合部的体积,可减少椎弓根螺钉对腰椎关节突关节的破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探讨利用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老年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老年患者足踝部创面共11例,其中皮瓣修复9例,肌皮瓣修复2例.结果 11例均获随访,时间3~9个月.皮瓣部分坏死1例,予以清创、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良好;边缘坏死3例,经换药3~9周后创面愈合;皮瓣臃肿3例,在术后6~9个月行皮瓣修整术后外形满意.11例患者足踝部功能恢复良好,能正常负重,皮瓣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 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不牺牲肢体主干血管、损伤小、肢体功能及外观满意等优点,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在修复老年患者创面时应注意处理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讨经髋臼长螺钉固定骨性钉道的安全进钉区。方法选取10具成年男性半骨盆,每个半骨盆分成髂前区、髂后区、耻骨区和坐骨区并断层。通过断层的边界参数建立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机C语言辅助程序计算全钉道在骨性区域内的钉道参数,形成钉道线的集合,钉道线在髋臼上的交点形成点阵,这些点阵的集合代表了髋臼区进钉的位置。在髋臼球中心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间隔15°的经纬线以定义和描述点阵所分布的区域。结果所构建的骨盆四个分区三维模型逼真反映髋臼的真实几何形态。髂前区、髂后区、耻骨区和坐骨区各自允许长达60 mm、100mm、50 mm及40 mm的螺钉安全固定,进钉区分别位于经线方向60°到150°、纬线0°到30°的区域,经线60°到150、纬线0°到75°的区域,经线-15°到45°、纬线0°到45°的区域及经线-75°到-150°、纬线0°到30°的区域。结论髋臼四个分区均能获得临床满意的长螺钉钉道安全区域,有助于指导全髋翻修术的长螺钉固定以及假体改良设计。  相似文献   
128.
脊柱外科的手术涉及面广,脊髓、神经根及其主要血管受损伤风险较高。过去常采用局麻手术或全麻术中唤醒方法来避免术中损伤脊髓和神经,但这样增加了手术风险和患者的痛苦,并且不适用于儿童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的监测为脊柱手术提供了一个保护术中神经功  相似文献   
129.
彭辉煌  吴建伟  杨国敬 《当代医师》2013,(12):1609-1612
目的观察四肢大面积软组织创伤患者血清IL-1、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为早期判断软组织损伤程度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70例四肢软组织损伤患者于入院后3、6、12、24、36、48、72h、5、7、9d抽血检测血清IL-1、IL-6和CRP水平,观察软组织损伤预后变化(坏死,存活等),按照有无骨折将病例分为单纯软组织损伤组28例(A组)和合并骨折组42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IL-1、IL-6和CRP水平和不良预后(感染,皮肤坏死,骨髓炎,住院时间)。结果70例患者伤后血清IL-1、IL-6和CRP明显升高,其中IL-1在创伤后1~3d升高最为明显,3d后开始下降,IL-6在伤后3—5d升高明显,5d后开始下降,CRP在伤后2—5d升高明显,部分在7d后下降,部分仍呈升高趋势,A组患者各时段血清IL-1、IL-6和CRP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A组患者临床预后明显优于B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1、IL-6升高可以反映软组织损伤程度,CRP升高可以反映软组织的预后,三者联合检测可以判断软组织损伤程度和预后,为正确治疗软组织损伤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30.
胸腰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建模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胸腰段三个椎体节段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方法建立T12/L1/L2三个椎体节段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分别在垂直压缩力800N作用下,屈曲、后伸、侧弯、扭转力矩作用下,最大力矩皆为16N·m,分析模型的平均刚度、屈曲和后伸力矩与旋转角度的关系,观察椎间盘纤维环上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模型的平均刚度及力矩-旋转角度关系曲线和其他作者的实测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椎间盘纤维环上应力符合临床和其他作者有限元分析所得结果。结论本研究通过一种改良的测量建模法建立的胸腰段有限元模型符合脊柱生物力学的一般特点,可以对胸腰段和胸腰段内固定的生物力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