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7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74篇
综合类   143篇
预防医学   28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58篇
  1篇
中国医学   59篇
肿瘤学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肠道菌群在物质信息传递、代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肠道菌群与宿主健康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某些药物毒性存在相关性。文章总结了药物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和生殖及幼龄毒性相关的肠道菌群研究成果,以期为药物毒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2.
目的探讨经导管溶栓、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5例自体血管血液透析动静脉瘘道狭窄和闭塞患者行血管造影,18例血栓形成闭塞患者经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16例血管狭窄行PTA。结果 25例造影显示血栓闭塞18例,单纯性狭窄7例;经溶栓治疗开通16例,即时开通率88.9%(16/18)。溶栓开通16例中9例显示血管狭窄,该9例与单纯性狭窄7例共16例进行了PTA治疗,成功14例,失败2例,术后所有病例未发生肺梗塞、出血等并发症。溶栓完全开通或PTA成功后,即感血管震颤较前明显增强,次日透析时血流量达到250mL/min,可完全满足透析需要。结论经导管溶栓和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和血管狭窄的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法,经导管溶栓具有较高的开通率;对栓塞伴有血管狭窄的患者,在溶栓的基础上,结合PTA可提高远期开通率。  相似文献   
183.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颈椎间盘退变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组椎间盘组织取自46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颈椎MRI及术中椎间盘突出情况分为两组:退变组(24例)和突出组(22例).对照组椎间盘组织取自15例无颈椎病病史的颈椎外伤患者.根据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分为三组:轻度组(17例),中度组(15例)和重度组(1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分别检测不同退变程度颈椎间盘中IL-1a、IL -6、TNF -a和MMP3的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退变组和突出组三组之间比较,IL -1a、IL -6、TNF-a和MMP3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水平与颈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趋势;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三组之间比较,MMP3、TNF -a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水平与JOA评分呈负相关趋势.[结论]IL -1、IL -6、TNF -a和MMP3与颈椎间盘退变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趋势;TNF -a与神经功能有关,可能在神经损伤中起主导作用;MMP3与椎间盘突出有关,对TNF -a的神经功能损伤可能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4.
目的探讨人体肝巨片形吸虫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26例肝巨片形吸虫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26例行CT平扫检查,其中24例行CT增强。9例行MRI平扫检查,其中7例行MRI增强。2例行肝穿刺病理学检查。结果 26例CT平扫示肝肿大并实质内弥漫斑片状密度减低影,边界欠清,15例病灶相互融合呈簇状或隧道样病灶,以包膜下肝实质内为主,其中24例CT增强病灶不均匀轻度强化;19例脾轻度增大。9例MRI平扫示为肝肿大并实质弥漫性病变,病变呈稍长T1、稍长T2,DWI上呈稍高或高信号改变;7例增强扫描呈蜂窝状稍强化;5例MRCP示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未见扩张或梗阻。2例穿刺病理活检表现为寄生虫性肉芽肿与坏死,周围大量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人体肝巨片形吸虫感染的CT、MRI表现为肝包膜下多发微小脓肿,部分呈簇状或隧道样特点,结合血清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不同时期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疗效,从而探讨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随机接受PKP治疗的106例患者,按照骨折至接受PKP时间分为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于不同时间点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水泥渗漏率确定各组疗效。结果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术后24h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期组术后24h 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术后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总渗漏率16.3%,其中亚急性组4.4%,较急性期组的17.6%及慢性期组的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是一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有效的微创方法,选择急性期或亚急性期治疗效果更优,尤其是亚急性期骨水泥渗漏率最低。选择慢性期行PKP治疗仍可获得一定远期疗效,但要注意其有着较高的骨水泥渗漏风险。  相似文献   
186.
 正常生理状态下,脊柱在矢状面上呈现为“S”形,上承头颅、下连骨盆,有颈、胸、腰、骶四个生理弯曲。腰椎生理性前凸不仅能增加脊柱的缓冲震荡能力,对负重及维持腰部及骨盆稳定性也甚为重要,是人体脊柱维持姿势的关键结构之一。目前对腰椎生理性前凸临床功能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腰椎前凸在维持脊柱矢状位平衡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所有手术治疗矫正腰椎脊柱畸形的终极目标[1-4]。腰椎前凸角度的改变是腰椎疾病和腰腿痛患者的常见病理改变之一[5]。目前对腰椎前凸角度的正常参考范围尚存在较多争议[6-7]。  相似文献   
187.
囊性脑膜瘤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一种肿瘤,发生率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3%~18%[1]。囊性脑膜瘤是脑膜瘤中较为少见的一类,发生率占所有颅内原发脑膜瘤的1.7%~11.7%[2],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未成年人高于成年人,最常见于大脑凸面和矢状面旁,病理类型以脑膜内皮细胞型和非典型多见。囊性脑膜瘤在临床上有时难与其他颅内胶质瘤及转移瘤鉴别,一方面因为囊性成分的存在,因而在影像学表现上呈现多样性;另一方面,部分囊性脑膜瘤可起源于桥小脑角、蝶鞍等部位。  相似文献   
188.
目的研究改良Park术及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在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中的疗效及对比敏感度检查在评价眼球震颤手术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将82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分为有中间带型(40例)和无中间带型(42例)两组。有中间带型眼球震颤患者施行改良的Park术,无中间带型眼球震颤患者施行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给予双眼矫正视力及对比敏感度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眼位均为正位,且眼球转动各方向均不受限。40例有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术后1个月异常头位消失,第一眼位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均提高≥2行;对比敏感度在3周/度(cycle/degree,c·d-1)、6c·d-1、12c·d-1、18c·d-1空间频率下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均为P<0.05)。42例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中,仅有7例患者双眼视力在术后1个月时提高≥2行(16.7%),但共有38例(90.5%)患者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上均较术前提高(均为P<0.05)。结论在改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的异常头位及视功能方面,改良Park术与眼外肌本体感受器联合眼外肌缩短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比敏感度检查可用于客观评价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9.
【摘要】 目的 探讨匹立尼酸对肝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术后癌旁肝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核因子(NF)-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VX2肝癌兔模型并追踪肿瘤种植和生长情况。造模成功后将60只模型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TAE组仅行TAE术,联合治疗组在TAE术前3 d连续注射匹立尼酸,随后行TAE术。化学比色法检测术前术后模型兔外周血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癌旁肝组织中PPAR-α、NF-κB和MMP-9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术后癌旁肝组织蜡块中PPAR-α、NF-κB和MMP-9蛋白表达。结果 三组模型兔间术前ALT、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术后ALT、AST水平高于对照组,低于TAE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癌旁组织中PPAR-α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TA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F-κB mRNA、MMP-9 mRNA表达显著低于TA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癌旁组织中PPAR-α阳性率(70%)显著高于对照组(30%)、TAE组(20%);NF-κB(30%)、MMP-9(35%)阳性率低于TAE组(65%,75%),但与对照组(20%,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匹立尼酸可缓解肝癌TAE术后癌旁组织炎性反应和肝功能损伤,这可能与其促进PPAR-α表达、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MMP-9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0.
胰腺癌侵犯胰周动、静脉CT诊断分级标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外科手术、病理切片结果分析螺旋CT对胰腺癌血管侵犯诊断分期及可切除性评估的临床价值,旨在为临床上胰腺癌患者外科治疗提供详细的临床资料。方法 48例胰腺癌患者术前行螺旋CT检查,对离肿瘤边缘1 cm内的血管进行诊断和分期,按血管被侵犯包绕的程度分为5级(Lu标准)。将CT检查结果和手术标本及病理切片进行对比。在手术过程中仔细解剖胰腺周围血管,判断肿瘤侵犯程度,其中对26例完整切除的患者标本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外科手术探查发现胰周静脉89条,动脉83条。术后病理组织学切片染色发现胰周静脉42条,动脉29条。在上述血管中,CT诊断为3~4级的35条静脉、30条动脉,经外科手术证实有29条静脉、18条动脉确有肿瘤侵犯。通过显微镜对病理组织学标本进行观察后发现42条静脉有15条有肿瘤侵犯,这些静脉在CT诊断上分别为1~4级,29条动脉中有3条有肿瘤侵犯,分级为3~4级。结论在CT诊断中,根据胰腺癌对血管的包裹程度,3~4级的静脉一般提示有肿瘤的血管侵犯,但这个标准对评价肿瘤对动脉侵犯的准确性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