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李鸿鹏  田新华 《吉林医学》2005,26(12):1349-1349
做为科技含量极高的电子饥械产品,CT机的质量保证受其整机工作因素影响,而做好CT机质量控制工作应从设备的维护、保养和CT的扫描工作入手,CT机的质量控制设备运行的因素主要是扫描工作。  相似文献   
12.
将Wistar大鼠分5组,分别为对照组、低汞组、中汞组、高汞组、莱菔硫烷(SFN)干预组,连续处理3 d,测定肾皮质中汞含量、肾细胞ROS水平和凋亡率,测定肾皮质Nrf2、HO-1、γ-GCS、Gpx-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SFN可降低ROS及凋亡率水平,并可使肾皮质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提示莱菔硫烷可拮抗汞所致大鼠肾脏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3.
韩丽  李鸿鹏  李文玲 《药学学报》2020,(11):2558-2569
天然白藜芦醇具有抗癌、抗氧化、诱导细胞凋亡等广泛的生物活性,但其成药性差、代谢快、靶点的选择性和生物利用度低,使其应用价值受到限制。研究表明,对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以改善其药理作用,是目前开发药物的一种新策略。为了提高白藜芦醇的生物利用度,许多研究者致力于白藜芦醇衍生物和类似物的合成及活性的评价,对白藜芦醇分子结构中的酚羟基、双键和苯环等进行化学修饰,揭示各官能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构效关系。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白藜芦醇单体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合成方法、生物作用机制和相关治疗应用,尤其是抗癌方面的作用,对此类新药的研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戈  罗锐  李鸿鹏  姜明  蒋光富  房仲平 《河北医药》2020,42(19):2909-2913
目的评价补片5点固定方法用于开放式TEP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3月行开放TEP手术患者22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手术未行补片固定(non-Fixation group,nF组,102例),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手术行补片固定(Fixation group,F组,127例),对比2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F组手术时间长于nF组[(57.78±8.93)min VS (46.08±6.12)min,P<0.05]。2组院内平均止痛药用量、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6.37)mg VS (3.32±9.02)mg,(5.54±2.07)d VS (5.41±1.52)d,P>0.05]。nF组与F组术后1 d 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5±1.23 VS 5.28±1.24,P>0.05)。F组术后2 d、术后3 d、术后7 d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相应时间段的nF组(P<0.05)。nF组与F组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补片挛缩度差异均无统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经皮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皮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患者,在静脉全麻下,手法复位后经皮克氏针治疗,术后随访l~24个月,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随访,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未出现迟发性尺神经炎、骨化性肌炎、肘内翻畸形、肘关节僵硬等远期并发症,优良率94.7%.结论 经皮克氏内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易,术后能早期功能康复锻炼,骨折愈合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的解剖形态学特点,并探讨ACL胫骨止点测量值和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交点对ACL重建术时胫骨骨道定位的意义。方法对12例甲醛处理的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在屈伸膝关节时根据ACL纤维张力区分前内束和后外束,然后从胫骨附着处切断韧带,用游标卡尺和Photoshop软件测量ACL的相关数据;相当于髁间窝顶线的位置钻克氏针与胫骨平台交汇,测量交汇点到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结果 ACL的体部直径为(11.10±0.65)mm,ACL胫骨止点最大前后径(16.4±0.71)mm,最大横径(11.2±0.68)mm。前内束胫骨止点面积72.49~153.77mm2,平均(102.24±28.54)mm2,后外束胫骨止点面积54.45~98.32mm2,平均(72.18±15.88)mm2。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交点(即B点)到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L1)为(12.02±0.85)mm,ACL胫骨止点的中心点(标记为O点)距离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L2)为(8.71±0.66)mm,ACL前缘到后交叉韧带前缘距离(L3)为(20.79±0.72)mm。结论 ACL胫骨止点测量值和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交点对于ACL重建胫骨骨道定位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螺旋CT更新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成熟,血管成像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影响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图像质量因素有三大类:多排螺旋CT扫描参数。血管内对比剂的剂量.浓度和注射速率。原始图像的重建及重组方法。合理使用造影剂是全程颈动脉MSCTA成功的关键技术.也是可以人为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对比剂和不同的注射速率,对比分析所获得的颈动脉图像质量,为合理选择造影剂和注射速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收肌管下口处隐神经的精细解剖和体表定位。方法采用12具尸体标本20侧下肢对收肌管及其下口部位进行精细解剖和测量。结果收肌管下份隐神经在前内侧、股动脉居中、股静脉在后。在收肌管下口和稍上位置,膝降动、静脉和隐神经分别穿大收肌腱板出收肌管并伴行下行,隐神经在膝内侧缝匠肌腱和股薄肌腱之间穿深筋膜,伴大隐静脉下降至小腿和足内侧。收肌管下口分别距髌骨上缘(5.85±0.15)cm、髌骨底内侧缘(2.72±0.60)cm、股内侧皮肤表面(4.08±0.66)cm。结论髌骨上缘上5.85 cm、髌骨底内侧缘内2.72 cm、股内侧皮肤表面4.08 cm深处为收肌管下口隐神经阻滞的体表定位;股动脉是收肌管下口上隐神经阻滞的定位标志;膝降动脉的隐支是收肌管下口下隐神经阻滞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骨髓SH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的意义。方法收集初治DLBCL患者骨髓标本37例,以正常骨髓标本20例作为对照,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SHP-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动态监测研究组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活检及SHP-1基因甲基化状态,并随访观察。结果20例正常骨髓SH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均为非甲基化状态,37例DLBCL患者骨髓11例检出SH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两者甲基化率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甲基化组和非甲基化组接受3个疗程CHOP后的缓解率及1a复发率,Ⅲ/Ⅳ期病例甲基化组缓解率低于非甲基化组,1a复发率高于非甲基化组(P〈0.05);随访期间,共12例患者最终出现骨髓SHP.1基因甲基化,其中4例经骨髓活检证实存在淋巴瘤细胞骨髓浸润,其他25例患者最终未出现骨髓SHP-1基因甲基化,且骨髓活检均未发现淋巴瘤细胞浸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HP-1基因甲基化与骨髓受累相符率达33.3%。结论SHP-1基因甲基化检测可能为预测DLBCL患者预后和复发倾向及早期评价DLBCL骨髓受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有髓神经纤维轴突周围环绕许多同心圆状板层结构,即髓鞘。髓鞘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蛋白,其中类脂约占80%,蛋白质占20%[1]。常规HE染色标本制备过程中,髓鞘中的类脂常被有机溶剂溶解,仅见少量残留的网状蛋白质,呈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