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77篇
内科学   39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3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211篇
预防医学   40篇
药学   98篇
  1篇
中国医学   63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探讨警示标志在老年病人护理及预防护理纠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据设立床头警示标志前后选取患者1010例为实验组,1062例为对照组,对比住院时间、并发情况、不良事件、医患纠纷等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人均住院时间、人均并发例次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例、医患纠纷例分别为5.25%、28例、61例高于实验组0.47%、20例、21例,差异显著(P<0.05)。结论:床头警示标志应用于老年病人护理能有效抑制不良事件发生,改善患者结局,减少护患纠纷。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究核磁共振(MR)水成像联合颅底三维重建CT (3D-CT)对颅底骨折性脑脊液漏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外伤性颅底骨折并脑脊液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水成像和颅底3D-CT检查,其中A组16例采用头颅MR水成像+颅底3D-CT检查,B组16例采用MR水成像诊断,C组16例采用颅底3D-CT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脑脊液漏口阳性率。患者先保守治疗,无效者行经鼻蝶脑脊液漏修补术。结果 A组患者的脑脊液漏口阳性率为93.75%,明显高于B组的56.25%和C组的5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7例、B组4例和C组3例,保守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治疗,术前确定的漏口位置与手术过程中寻找到的漏口位置相符,且手术均成功;随访2个月,三组均未存在复发情况。结论联合使用MR水成像和颅底三维CT重建技术可以提高确定脑脊液漏口位置的诊断率,可以作为外伤性颅底骨折并脑脊液漏治疗的一种评估方式。  相似文献   
63.
《内经》中有关血及血病方面的论述奠定了中医血液病学基础,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系统整理和研究《内经》血液系统方面的理论,对于更准确地把握《内经》理论精髓、更有效地指导中医血液病临床实践都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学习体会,从血之化生、血之功能、血之循行、血在人体各生命过程阶段之盛衰规律、血之分类、血之病名、血病病因、血之生理与病理、血病的治则治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作了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64.
复发性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儿男 ,7岁。因全身反复出现脓疱疹伴发热 6年余 ,加重 3天入院。患儿于出生 5个月时在感冒后发热 ,体温38~ 39℃ ,1~ 2天后在水肿性红斑基础上发生密集小脓疱 ,1周左右 ,体温恢复正常 ,脓疱干燥脱屑痊愈。愈后不留疤痕。此后曾发病 7次 ,每年冬春季发病 ,每次病程类似 ,一直未经系统治疗 ,但均于 1周左右痊愈 ,发作期过后无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家族中无银屑病病史。来诊前 3天又出现类似症状。体检 :T38 4℃ ,咽部充血 ,扁桃体不肿大、口腔粘膜无破溃。心、肺、腹无异常。面部、躯干及四肢散在大面积弥漫水肿性红斑 ,其上有不等大非毛囊…  相似文献   
65.
近20年来,我们应用苦参、维生素Bl。注射液治疗皮肤病痒症万余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来自门诊及住院病人共计11461例,男7248例,女4177例;全身性10121例,局限性1340例;最大年龄69岁,最小7岁,平均39岁。2治疗方法苦参注射液4thl加维生素BZ注射液  相似文献   
66.
目的:制备包含大鼠听皮质与内侧膝状体及两者间功能联系的脑片,采用盲法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对听皮质-内侧膝状体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生理和药理学特性进行实验观察。方法:实验于2004-04/06在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完成。实验动物选择出生后7~15d健康SD大鼠21只,制备与水平方向呈15°的600μm的内侧膝状体脑片,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电极内液成分及其浓度(mmol/L)为:甲磺酸铯120、氯化镁2、羟乙基哌嗪乙磺酸10、乙二醇双(2-氨基乙醚)四乙酸0.5、三磷酸腺苷2、QX-3142;灌流液中常规加入γ-氨基丁酸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10μmol/L)。获得内侧膝状体神经元全细胞模式后,在电流钳或电压钳模式下,双极钨丝刺激听皮质颗粒下层(Ⅴ~Ⅵ层),给予时程为100μs的方波刺激,在内侧膝状体分离记录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观察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阻断剂D,L-2-氨基-5磷酸基戊酸(50μmol/L)和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受体拮抗剂氰基-2-硝基喹啉-2,3-二酮(20μmol/L)对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结果:①观察15例内侧膝状体神经元对皮层刺激的反应,其平均膜静息电位为(49±13.5)mV,膜输入阻抗为(432±109)MΩ。电流钳模式下,刺激听皮质,可在80%(12/15)的内侧膝状体神经元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其幅度与刺激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在3例记录中采用了不含QX-314的电极内液,可以观察到当刺激达到阈值水平,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波峰上爆发了动作电位。②选择电压钳模式;电压钳下,刺激听皮质后可在内侧膝状体神经元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流,钳制电位为-70mV时,电流是内向的,加入氰基-2-硝基喹啉-2,3-二酮后,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幅度显著下降,进一步加入D,L-2-氨基-5磷酸基戊酸后,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几乎完全消失。结论:600μm的旁水平位脑片包含了内侧膝状体与听皮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功能性纤维联系;刺激听皮质,可在内侧膝状体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可以被D,L-2-氨基-5磷酸基戊酸和氰基-2-硝基喹啉-2,3-二酮所阻断。听皮质-内侧膝状体突触的兴奋性传递以谷氨酸为神经递质,主要由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两种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67.
国有医院快速进入市场经济必须在思维方式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面对尚不明朗的医改方向与路径,面对医疗卫生领域中不断凸现的矛盾,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国有医院发展观念,从意识形态上认清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这对国有医院的长远发展,有着战略和根本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8.
实习阶段是一个医学生所要经历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实习生要从一个只具备理论知识的医学生转变成初步具有临床经验和处理能力的准医师,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基础。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临床思维是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各项检查指标,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经过大脑加工,得出诊疗方案的过程,是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逻辑等多种思维的结合,它是医师临床能力的核心,决定着医生诊断和治疗水平的高低。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实习生的临床思维存在片面、简化、缺乏连贯性、逻辑性等缺陷,导致…  相似文献   
69.
孤立性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盆腔动脉疾病,根据尸体解剖,其发生率为0.65%,占腹腔所有动脉瘤的2%~7%,与主动脉瘤比较占7.8%。我科从1997年3月开始至2001年7月收4例病人,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1,男,78岁。以“发现腹部搏动性肿块20天”主诉人院。查体:脐下偏右可及3CM/3CM大小搏动性肿块。按压肿块自感下腹及会阴部疼痛。CT示右髂总动脉瘤附壁血栓  相似文献   
70.
目的:离体耳蜗切片技术能完整保持耳蜗内部高度分化组织的结构及其功能特点,并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可同时了解构成柯蒂氏器各种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及相互联系。方法:实验于2003-05/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完成,5~14d龄Wister大鼠30只,常规乙醚麻醉后,断头并迅速取出两侧耳蜗置于冷却的体积分数为0.95的氧气 体积分数为0.05的二氧化碳饱和的人工外淋巴液中约5min,经灌入4℃溶于外淋巴液的Pluronic Fl27后切成厚400~600μm薄片。取结构较完整的切片室温下孵育约1h,盲法膜片钳行全细胞记录。记录的细胞经biocvtin染色,确定细胞类型。结果:参加实验动物30只,10只大鼠制备切片失败,其余20只大鼠进入统计分析。8~14d龄大鼠切片的成功率较高,全细胞记录后其中2只经biocytin染色证实为外毛细胞,其具有外向整流特性的K^ 电流,这说明切片组织的活性较好。但由于条件限制,目前还未获得有关柯蒂氏器内螺旋神经元、内毛细胞、盖膜上皮细胞及支持细胞等记录。结论:离体耳蜗切片技术能够较完整的保持耳蜗内柯蒂氏器的结构及各种构成细胞的活性与相互之间的联系,避免了耳蜗及其所在位置结构复杂给在体研究其声音转导与神经传递带来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