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8篇
综合类   33篇
药学   54篇
中国医学   5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11.
 目的 建立微透析取样技术结合 RP-HPLC 分析方法同步研究附子中主要有效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 方法 大鼠十二指肠给予附子提取物 1 055 mg·kg-1 ,颈静脉微透析采样, RP-HPLC 测定透析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含量,以回收率校正实际药物浓度,并用 3P97 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 结果 透析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分别在 0.011 2 ~ 0.56 mg·L-1<> r =0.999 9 ) , 0.010 6~0.53 mg·L-1<> r =0.999 7 ) 和 0.011 4 ~ 0.57 mg·L-1<> r =0.999 8 ) 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回收率在 93.12% 以上。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血药浓度 - 时间曲线均符合开放式二室模型。 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方法简便,专属灵敏, 可用于附子提取物中乌头类生物碱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2.
刘福和  赵燕敏  冯健  魏颖慧  李范珠 《中草药》2009,40(11):1760-1763
目的 制备聚山梨酯-80包裹的神经毒素-Ⅰ(NT-Ⅰ)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粒(T-80-NT-Ⅰ-PBCA-NP),并考察其脑内药动学特征.方法 以PBCA为纳米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T-80-NT-Ⅰ-PBCA-NP,以大鼠为实验对象,经鼻腔给药后,运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以未包裹的NT-Ⅰ PBCA纳米粒(NT-Ⅰ-PBCA-NP)为对照组,研究神经毒素-Ⅰ在脑内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动力学过程.结果 大鼠鼻腔给药后,聚山梨酯-80包裹与未包裹的NT-Ⅰ PBCA纳米粒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t_(max)分别为(71.018±7.641)、(55.830±6.072)min;C_(max)分别为(117.189±10.036)、(52.277±6.217)ng/mL;AUC0_(0→∞)分别为(22 836.633±51.052)、(12 786.934±30.723)ng·min·mL~(-1).结论 T-80-NT-Ⅰ-PBCA-NP鼻腔给药后延长NT-Ⅰ达峰时间,且显著提高NT-Ⅰ的脑内浓度.  相似文献   
113.
目的制备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NT)可溶性微针(DMNs-NT),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透皮性能。方法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DMNs-NT,并以微针针体的成形性、机械强度及背衬层的柔韧性为指标,考察硫酸软骨素(CS)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的比例、基质液含水量、背衬层材料;HPLC法测定其载药量,正置光学显微镜表征,并考察稳定性;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结果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DMNs-NT制备的最佳处方工艺为CS与PVP K30比例1∶1、基质材料与加水量比例5∶4、以羧甲基纤维素(CMC)为背衬层材料。DMNs-NT针体呈四棱锥形,表面平整,长度约为500μm,每片含药量为(15.4±0.5)μg,药物位于针体上部,3个月内稳定性良好。离体皮肤渗透结果显示,4 h后DMNs-NT中NT的累积渗透量可达95.8%,而NT溶液几乎没有透过皮肤,证明可溶性微针对NT透皮递送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有效穿透大鼠离体皮肤。结论制备DMNs-NT机械强度及柔韧性好,实现了大分子药物NT的透皮递送。  相似文献   
114.
目的:制备壳聚糖修饰的雷公藤多苷聚乳酸纳米粒(LMWC-TG-PLA-NPs),并对其进行大鼠体内肾靶向性评价.方法: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雷公藤多苷聚乳酸纳米粒(TG-PLA-NPs),并用50%脱乙酰度的低分子量壳聚糖(LMWC)对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离心法测定其包封率与载药量,透析袋法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采用肾微透析与肾动脉插管给药联用的组合技术,将LMWC-TG-PLA-NPs分别经尾静脉和肾动脉2种途径给药,以TG-PLA-NPs为对照组,定时收集各组肾组织透析液,测定透析液中药物浓度,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计算2种途径给药后肾脏的AUC比值作为肾靶向参数(RTP),评价LMWC-TG-PLA-NPs的肾靶向性.结果:制备的LM WC-TG-PLA-NPs,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207.6±3.4) nm,多分散系数为(0.078±0.009),包封率为(61.83±2.43)%,载药量为(10.70±0.37)%,在含20%乙醇的pH 7.4的PBS缓冲液中体外释药有缓释特征,LMWC-TG-PLA-NPs的RTP为71.97%,是对照组TG-PLA-NPs的3.6倍.结论:制备的LMWC-TG-PLA-NPs包封率和载药量均较高,具明显的缓释特征和肾靶向性,壳聚糖修饰的聚乳酸纳米粒有望成为降低雷公藤多苷毒副作用的新型载体.同时,也建立了以静脉给约后与肾动脉给药后肾脏的AUC比值作为肾靶向参数来评价肾靶向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5.
 目的制备壳聚糖修饰的雷公藤甲素聚乙二醇-聚乳酸纳米粒,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通过降解反应合成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采用黏度测定法和酸碱滴定法测定其黏均相对分子质量和脱乙酰度;以聚乙二醇-聚乳酸为载体材料,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为修饰剂,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壳聚糖修饰的雷公藤甲素聚乙二醇-聚乳酸纳米粒;并比较壳聚糖修饰前后纳米粒的性质;以纳米粒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度为指标评价其质量。结果壳聚糖的黏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0,脱乙酰度为90%;经壳聚糖修饰后,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均增大,包封率几无变化;所制备的纳米粒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202.62±1.52)nm、(0.17±0.12)mV、(58.20±2.43)%和(1.25±0.13)%。体外释放实验表明,纳米粒体外释放t1/2为1.1h,在10.0h累积释放率达到74.0%。结论壳聚糖修饰对纳米粒的粒径及Zeta电位影响较大;制备的纳米粒包封率较高,粒径小,体外释放具有一定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116.
对乙酰氨基酚中空栓的研制及其质量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制对乙酰氨基酚中空栓并对其进行质量考查。方法:用中空栓模具,制备了对乙酰氨基酚中空栓。在波长257.4 nm处测定对照品溶液吸光度(A)计算含量及溶出度。结果:得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A=0.065 C+0.058,r=0.999 9(n=6),在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6±0.47)%,RSD=0.47%(n=9),稳定性试验表明,对乙酰氨基酚中空栓供试品溶液至少在48 h内测试稳定,精密度试验RSD=0.35%,重现性试验RSD=0.37%。结论:本制剂制备工艺可行,质量可控,扩大了对乙酰氨基酚的剂型,主要指标符合规定。  相似文献   
117.
目的:制备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MSNs)载新藤黄酸(gambogenic acid,GNA)纳米粒(mPEG-GNA-MSNs),以实现对药物的缓释并增强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改良的Stöber法合成氨基改性的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NH2-MSNs),挥干溶剂法载入GNA,以甲氧基聚乙二醇琥珀酰亚胺基活化酯(mPEG-NHS)与NH2-MSNs形成酰胺键来制备mPEG以封堵载GNA介孔的二氧化硅纳米粒(mPEG-GNA-MSNs)。通过透射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氮气吸-脱附、X射线小角粉末衍射、热重分析等方法对纳米粒进行表征,透析袋法考察mPEG-GNA-MSNs的体外释放规律。采用MTT法考察空白载体和载药纳米粒对人源肝癌细胞(HepG2)和肝正常细胞(LO2)的毒性。结果:制备的mPEG-GNA-MSNs在透射电镜下呈球形,粒径均一;mPEG-GNA-MSNs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59±0.26)%和(14.52±0.18)%;体外释放结果显示,纳米粒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48 h释放达到平衡;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mPEG的修饰能够降低载体对HepG2和LO2细胞的毒性,并增强纳米粒对肝癌细胞的毒性。结论:mPEG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对GNA具有显著的缓释作用,并能增强药物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制备Angiopep-2(ANG)修饰的载神经毒素(neurotoxin,NT)介孔二氧化硅脂质囊纳米粒(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ANG-LP-MSN-NT),并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 利用改进的Stober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然后运用薄膜水化法制备ANG-LP-MSN-NT。考察其形态、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和包封率;通过小角粉末衍射、氮气吸-脱附法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透析袋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考察其镇痛效果。结果 制备的MSN比表面积为557 m2·g-1,孔径和孔容积(Vp)分别为2.94 nm和0.58 cm3·g-1。ANG-LP-MSN-NT分布均一,无团聚现象,粒径为(123.37±3.76)nm(PDI 0.20±0.02),Zeta电位为(-16.57±1.59)mV,载药量与包封率分别为(10.75±0.54)%与(91.82±3.12)%。ANG-LP-MSN-NT较MSN-NT体外突释降低,缓释特性明显;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ANG-LP-MSN-NT起效快、最大镇痛效应优于其他组别。结论 ANG-LP-MSN-NT解决了二氧化硅易团聚、易突释的问题,且更有利于NT在脑部富集,发挥更好的镇痛效果,该纳米递药系统作为神经毒素载体在镇痛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9.
药学类大学生作为药学领域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职业道德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而重要的关系。在深入分析高等医学院校开展药学职业道德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从第一课堂培养、第二课堂提升、第三课堂践行三方面着手探索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药学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介绍微透析技术在药物-蛋白结合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概述微透析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探针及影响探针相对回收率的主要因素,并重点介绍其在药物-蛋白结合研究中的应用。结果与结论 与平衡透析法、超滤法相比,微透析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在体或离体取样技术,在药物-蛋白结合研究中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