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8篇
综合类   33篇
药学   54篇
中国医学   5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01.
[目的]探索可生物降解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nanoparticle,NP)作为大分子蛋白质药物的载体经鼻黏膜给药的可能性。[方法]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神经毒素(α-cobro-neurotoxin,CNT)PLGA纳米粒(CNT-PLGA-NP);光子相关光谱法测定了Zeta电位和平均粒径;放射性计数法测定了CNT的包封率;考察了CNT-PL-GA-NP的体外释放特性;评价了CNT-PLGA-NP经鼻黏膜给药后的体内药动学过程。[结果]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CNT-PLGA-NP大小均匀,表面光滑圆整,Zeta电位为-13.4mV,平均粒径为320.2nm,包封率为45%;CNT-PLGA-NP的体外释放分为两相,即突释释药相和缓释平台相;CNT、CNT-PLGA-NP和CNT-PLGA-NP-(B T)的AUC及t1/2(β)分别为1.14、7.12、8.37μg·h/ml和20.06、44.14、34.82h,可见吐温-80和冰片有明显的促吸收作用。[结论]PLGA-NP可能成为神经毒素鼻黏膜给药的新型载体;吐温-80(T)和冰片(Borneol,B)可作为CNT-PLGA-NP鼻黏膜给药良好的吸收促进剂。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对阿霉素纳米囊(adriamyc in nanocapsu les,ADM-NC)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优化最佳制备工艺,并对ADM-NC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方法以可生物降解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olybutylcyanoacrylate,PBCA)为囊材,采用乳化聚合法(emu lsion polym erization m ethod)制备ADM-NC;以NC粒度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orthogonal design)优化制备工艺。以小鼠尾静脉注射方式分别测定空白纳米囊及载药纳米囊的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优化制备工艺后ADM-NC冻干前后的粒径分别为110nm和130nm;Zeta电位为114.6mV;以凝胶色谱法测得ADM-NC中药物的包封率达53.5%;测得空白纳米囊的LD50为(238.1±40.0)mg/kg,载药纳米囊ADM-NC的LD50为(36.6±6.2)mg/kg。结论利用乳化聚合法可制备具有较高包封率的ADM-NC;与ADM普通制剂的LD50(8.7±0.3)mg/kg相比,ADM-NC的毒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3.
对狼把草的药材特征,组织及粉末特征的生药鉴定研究。  相似文献   
104.
促蛋白多肽类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健  李范珠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5):1128-1130
 目的概述促蛋白多肽类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近几年国内外研究促鼻黏膜吸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结果总结了影响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的3个主要因素,重点介绍了提高蛋白多肽类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的3条有效途径的研究进展。结论加入吸收促进刹、改变剂型和使用酶抑制剂可有效提高蛋白多肽类药物经鼻黏膜的吸收量。  相似文献   
105.
为优选去甲斑蝥素/粉防己碱双载药脂质体的处方及制备工艺,该实验以去甲斑蝥素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NCTD)及粉防己碱(Tet)为药物,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双载药脂质体,以粒径和包封率为综合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磷脂胆固醇用量、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对处方工艺的影响;采用透析法考察脂质体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表明制备的去甲斑蝥素/粉防己碱双载药脂质体,最佳处方工艺为磷脂、胆固醇比2.5∶1,超声时间4 min,超声功率40%;NCTD与Tet的包封率分别为86.62%,79.19%;透射显微镜下可见脂质体外形良好,平均粒径(207.5±3.6)nm,Zeta电位(1.345±0.173)m V;NCTD与Tet的48 h累积释放率分别为85.14%,85.00%。实验结果证明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双载药脂质体,包封率较高,粒径均匀,具有体外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106.
自组装纳米粒具有粒径小、长循环和独特的体内分布等特点,为有效克服生理屏障和为药物靶向传递提供了很好的前景.综述了自组装纳米粒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处方组成、制备方法及其在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制备亲水性多肽类药物神经毒素的自组装核壳型纳米粒,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聚乙二醇-聚氰基丙烯酸乙酯嵌段共聚物(PEG-g-PECA)为载体,乳化聚合法制备神经毒素自组装核壳型纳米粒,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制得的核壳型纳米粒通过透射电镜、Zeta电位/粒度分布仪考察理化性质,并用透析袋法分别研究其在pH7.4和6.8的PBS缓冲液中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PEG-g-PECA能包埋亲水性多肽神经毒素,制备的神经毒素自组装核壳型纳米粒粒径为(89.6±8.9)nm,多分散系数为(0.110±0.003),包封率为(58.43±0.62)%,Zeta电位为(-38.81±0.47)mV;在pH7.4和6.8的PBS缓冲液中的体外释药行为均符合Weibull方程,分别为lnln[1/(1-Q)]=0.474lnt-1.6121,r=0.9946(pH7.4)及lnln[1/(1-Q)]=0.351lnt-0.8271,r=0.9708(pH6.8)。结论以PEG-g-PECA为载体制备亲水性多肽类药物自组装核壳型纳米粒方法可行,所得纳米粒包封率较高,理化性质稳定,体外释药具有缓释制剂特征。  相似文献   
108.
马瑞  汤红霞  陆燕平  陈晓劼  李范珠 《中草药》2020,51(6):1508-1516
目的以介孔二氧化硅(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为载体材料,通过具有氧化还原敏感的二硫键修饰,酰化反应连接无毒无免疫原性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静电吸附作用负载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构建一种载As2O3的氧化还原响应性二氧化硅(MSN-SS-PEG@As2O3)纳米递药系统,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二氧化硅,以二氧化硅、(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2-(2-吡啶基二硫基)乙胺盐酸盐以及甲氧基封端的PEG为基础,合成氧化还原响应性载体(MSN-SS-PEG)。通过马尔文粒度测定仪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红外光谱法验证载体结构;采用透射电镜、小角粉末衍射仪等方法考察载体的形态及理化性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emission spectrum,ICP)考察了载As2O3的二硫键修饰二氧化硅(MSN-SS-NH2@As2O3)和MSN-SS-PEG@As2O3的载药量,利用热重分析仪进一步验证其载药量。透析袋法考察了不同p H条件下递药系统的体外释药特性。MTT法考察载体以及递药系统对人正常肝细胞(L02)或人肝癌Hep G2细胞的毒性。结果 MSN、MSN-SS-NH2、MSN-SS-PEG的电位分别为(-13.40±0.87)、(31.63±0.90)、(27.70±5.60)m V,经修饰后的载体最终电位为正。MSN-SS-PEG的粒径为(159.60±3.10)nm。透射电镜结果表明MSN、MSN-SS-NH2、MSN-SS-PEG均呈圆形或类圆形;通过ICP测定MSN-SS-PEG@As2O3的载药量4.38%;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MSN-SS-PEG@As2O3具有氧化还原的敏感响应。相比于L02细胞,Hep G2细胞对载体的毒性更敏感,且随着载体质量浓度的增加MSN-SS-PEG组的细胞存活率大于MSN-SS-NH2组,表明PEG修饰可进一步降低载体的细胞毒性,提高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另外MTT结果表明MSN-SS-PEG@As2O3组抑制Hep G2细胞生长的效果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载体MSN-SS-PEG外观圆整,带正电,粒径均一,经修饰后的二氧化硅系统能在肿瘤特殊微环境下响应下释放药物,增加药物在肿瘤部位的积累。该纳米递药系统作为肿瘤微环境响应性载体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9.
目的:介绍胆微透析技术及其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检索、阅读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结果:综述了胆微透析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影响因素,并重点介绍了其在肠肝循环药物以及经胆囊排泄药物的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结论:胆微透析技术在药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仍有不足之处,尚需继续研究不断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110.
水飞蓟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水飞蓟素.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进行了探讨。包合物用薄层色谱、X射线衍射分析等证明该包合物质量是可靠的。我们还利用该包合物制备了益肝灵片,结果表明:包合物与市售益肝灵片,两者之间相对累积释放量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