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8篇
综合类   33篇
药学   54篇
中国医学   5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血脑屏障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的结构基础,有效保护脑组织避免外源性有害物质侵害,但也阻碍许多治疗药物进入脑内,限制了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临床应用。如何有效透过血脑屏障成为此类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环节。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能携载药物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提高脑内药物浓度,实现脑内靶向给药。本文对载药纳米粒及其透过血脑屏障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制备壳聚糖修饰雷公藤多苷纳米粒(LMWC-TG-NPs),并研究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 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LMWC-TG-NPs;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雷公藤多苷纳米粒(TG-NPs)处方,单因素试验考察壳聚糖(LMWC)修饰方式;以含20%乙醇的PBS(pH 7.4)为释放介质考察LMWC-TG-NPs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优化的处方工艺:以1.0% Poloxamer 188、80 mg PLA、12 mL有机相、丙酮-乙醇(2∶3)制备TG-NPs混悬液,以与TG-NPs混悬液等体积的10% LMWC溶液修饰TG-NPs制备LMWC-TG-NPs;根据优化条件制备的LMWC-TG-NPs,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207.6±3.4)nm,多分散指数(PDI)为0.078±0.009(n=3),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61.83±2.43)%、(10.70±0.37)%(n=3);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 所制备的LMWC-TG-NPs包封率较高,粒径小,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为后期研究其肾脏靶向和毒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制备姜黄素(Cur)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mPEG-PLA)纳米粒(Cur-mPEG-PLA-NPs),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药特性及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ur-mPEG-PLA-NPs,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工艺。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形态;激光粒度仪考察其粒径和Zeta电位;超速离心法测定其包封率及载药量;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考察其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抑制作用。结果根据优化处方工艺制备的Cur-mPEG-PLA-NPs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129.24±1.45)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2.15±1.07)%和(4.03±0.11)%;体外释药符合Weibull方程;与原料药Cur比较,Cur-mPEG-PLA-NPs对SMMC-7721细胞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乳化溶剂挥发法可成功制备Cur-mPEG-PLA-NPs,为Cur新剂型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雾化吸入给药的肺靶向性。方法分别将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混悬液(RFP-PLGA-NPs)和利福平注射液(RFP-Sol)以雾化吸入方式给予SD大鼠,在不同时间点测定利福平在大鼠肺组织中的浓度,计算相应药动学参数,比较2种制剂在肺组织中药动学过程,并评价靶向性。结果 RFP-Sol和RFP-PLGA-NPs的Tmax分别为(1.50±0.01)h和(2.00±0.08)h,Cmax分别为(0.83±0.07)mg.L 1和(5.02±0.05)mg.L 1,AUC0→∞分别为(6.24±0.24)mg.h.L 1和(35.80±6.34)mg.h.L 1,CL分别为(4.801±0.18)L.h 1.kg 1和(0.85±0.15)L.h 1.kg 1。通过对re和Ce等靶向性指标进行分析,RFP-PLGA-NPs在肺组织中的re和Ce均>1。结论与RFP-Sol相比,RFP-PLGA-NPs经雾化吸入给药后,明显提高了肺组织中药物的分布并且延缓消除,有显著的缓释性,从而降低药物对全身的不良反应,提高对肺结核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具有肝脏靶向性的姜黄素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粒。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通过正交实验筛选最佳处方工艺,并按处方工艺制备姜黄素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粒。结果当选择聚乙二醇-聚己内酯100 mg、泊洛沙姆188浓度1.5%、乙酸乙酯与二氯甲烷体积比2∶1、有机相与内水相体积比为1∶4时,制备的姜黄素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粒粒径为(102.84±2.68)nm、多分散系数为0.105±0.010、包封率为84.36%±1.19%、载药量为4.70%±0.27%。结论本方法成功制备了姜黄素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粒,为下一步的药动学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倪文娟  马瑞  陆燕平  陈晓劼  程瀛  李范珠 《中草药》2019,50(9):2049-2056
目的以树状大分子为载体材料并修饰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靶向短肽TGN和肿瘤靶向短肽i RGD构建脑胶质瘤靶向递药系统(i RGD/TGN-PEG-PAMAM/ATO),旨在解决三氧化二砷(arsenictrioxide,As2O3,ATO)在治疗脑胶质瘤过程中分布缺乏特异性、透BBB难等问题,使其具有更好抗脑胶质瘤作用。方法核磁共振图谱(1H-NM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考察载体的理化性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透析袋法分析其包封率及体外释放情况;通过激光共聚焦及流式细胞仪分析i RGD、TGN对细胞摄取的影响;MTT法考察纳米载体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和脑胶质瘤U87细胞的毒性及BBB模型中递药系统抑制U87细胞生长的情况。结果成功合成了i RGD/TGN-PEG-PAMAM载体,其形态规整,大小均匀,测得其粒径(24.87±0.84)nm,电位(17.26±1.64)m V;该载体对HBMEC和U87细胞均具有较小的毒性;递药系统i RGD/TGN-PEG-PAMAM/ATO的包封率为(71.92±1.17)%,体外释放表明ATO经载体包载后呈现一种缓慢释放趋势,且在酸性条件下更有利于ATO的释放;细胞摄取结果提示iRGD/TGN的修饰有利于U87细胞对递药系统的摄取;体外跨BBB抑制U87细胞生长实验结果表明,i RGD/TGN-PEG-PAMAM/ATO组具有更好的跨BBB抑制U87细胞生长效果。结论 i RGD/TGN-PEG-PAMAM/ATO脑胶质瘤靶向递药系统具有较好的体外跨BBB抑制U87细胞生长的效果,为脑胶质瘤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测定依帕司他原料药中残留有机溶剂甲醇、乙醇、二氯甲烷、正己烷、乙酸乙酯、四氢呋喃、甲苯的检测方法,为建立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DB-624毛细管柱(30 m×0.53 mm,3.0 μm),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进样口温度210℃,检测器温度250℃,程序升温,流速3.0 mL·min-1,分流比10:1,顶空平衡温度85℃,平衡时间30 min,按内标法(内标物叔戊醇)测定各残留溶剂的含量。结果 药物中7种残留溶剂的精密度RSD均<5%,在各自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0.999,平均回收率为90.0%~100.0%。结论 本方法专属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测定结果准确,适用于依帕司他原料药7种残留溶剂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9.
双配体修饰的阿霉素脂质体靶向于脑胶质瘤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筛选和优化转铁蛋白、叶酸共同修饰的阿霉素脂质体的处方及制备工艺,以期得到具有良好的脑胶质瘤靶向治疗作用的给药系统。方法采用薄膜分散和硫酸铵梯度法制备阿霉素脂质体。将叶酸连接至二硬脂酸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DSPE-PEG2000-NH2)得到DSPE-PEG2000-Folic,考察不同磷脂种类、药脂比、水化介质和载药时间,对脂质体粒径、包封率和稳定性的影响,确定脂质体的处方工艺。以大鼠的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End3)和星形胶质细胞组成体外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并结合大鼠胶质瘤C6细胞,构建体外模拟胶质瘤靶向治疗的复合BBB模型。考察阿霉素脂质体在bEnd3细胞中的摄取机制和透过BBB的转运速率及对C6细胞的毒性。结果确定了DSPC作为主要磷脂组分,并以120 mmol.L 1的硫酸铵作为水化介质,药脂比为1∶1 5,载药时间选择60 min,成功制备了高包封率和稳定性的双配体脂质体。其在bEnd3细胞中摄取远大于普通脂质体(P<0.05),摄取过程受网格蛋白和小窝内陷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并受转铁蛋白和叶酸的影响;同时其在BBB模型中的药物透过速率、及其进一步透过BBB后对下层C6细胞的毒性,均显著高于其他脂质体组。结论转铁蛋白和叶酸共同修饰的阿霉素脂质体具有较好的体外脑胶质瘤靶向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血脑屏障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的结构基础,有效保护脑组织避免外源性有害物质侵害,但也阻碍许多治疗药物进入脑内,限制了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临床应用。如何有效透过血脑屏障成为此类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环节。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能携载药物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提高脑内药物浓度,实现脑内靶向给药。本文对载药纳米粒及其透过血脑屏障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