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草纲目》水部共收载相关药物条目41种,这些内容保存了古代丰富的识水经验,同时反映出在当时人们就认识到中药功效的二重性。通过对水部药物的药性、药效进行研究,整理出古代用水的思路和特色:以气一元论为思想基础,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特色;以象思维为核心,从水的洁净灵长、气候特点、顺逆之势等方面取象加以阐释水的药用;以阴阳学说为重点说明水的效用。研究最终认为,现代物理学的介入或许会为药性理论体系研究提供新的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42.
隋唐时期是我国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伴随佛学的发展,佛医学发展也兴旺起来。为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技术,研究隋唐佛学对当时医药文化上的影响有其现实意义,通过研究隋唐时期的历史典籍、医家著作以及后世著作中关于隋唐佛学与医学的著作,了解隋唐时期佛学在医药文化上所作出的贡献,以帮助理解传统医学中的医学理论体系,提高临床技术水平,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3.
李良松 《中医研究》2013,26(1):52-57
中医典籍文化是指中医文献在编纂、刊刻、流传和收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传统.本文通过对《四库全书》医药文献的研究,以期探寻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特点及其规律.第一,四库医药文献概述,着重介绍97部著录文献和94部存目文献.第二,四库医药文献的源流特点,重点介绍《四库全书》医学文献中的来源途径及其特色.第三,四库医药文献之作者考析,全面分析四库医著中的134位作者的时代分布及其著书数量.第四,《四库全书》对中医典籍文化之影响,分别从编纂、刊刻、传播和收藏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四库医药文献的历史局限性,从四库禁毁图书、四库馆员的知识结构、四库版本的缺陷及历史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探讨.《四库全书》的编纂,使中医典籍文化更加成熟和完善,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44.
李良松 《中医正骨》2012,24(3):43-45
通过对133条甲骨文中有关骨伤卜辞的研究和考证,笔者认为甲骨文中的骨伤史料应是我国骨伤医学的最早文献记载,我国骨伤医学应起源于殷商时期.本文从甲骨中“骨”的释义、骨科疾病的病因、骨科疾病的种类与诊疗以及骨科病案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释,以期对我国殷商时期骨伤医学的发展历史有更加客观和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45.
延年益寿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益寿亦即延年,指延长生命长度和提高生命质量。通过对《四库全书》中关于"益寿"文献的整理研究,探寻中华文化与延年益寿的内在关系。文章共分为9个部分,即儒家之益寿文献、道家之益寿文献、佛家之益寿文献、益寿药物的记载、益寿方剂的记载、益寿诗文的记载、益寿的神话与传奇、历代帝王与益寿和其他益寿内容。《四库全书》中有关延年益寿的文献记载,对于养生学和老年医学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6.
在佛教文化中,药师佛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佛门教主。在西方的世界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被尊为西方三圣;在东方的世界里,药师如来、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则被尊为东方三圣。由于我国汉、藏两地的许多佛教寺院都设有专门的大殿供奉药师佛,并且每年都会如期举办相应的法会。因此,药师佛信仰在我国具有很大的教众群体,同时药师佛信仰也对我国医药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李良松 《中医研究》2011,24(3):71-76
《四库全书》论及岐伯之文献广泛涉及了岐伯的诸多方面。本文从岐伯6个部分进行论述。笔者认为,岐伯为神农之孙、黄帝之相,将炎帝、黄帝两大部族之医术融会于一体,从而创立了中华民族的正统医药学体系。四库文献中共著录岐伯撰著或与岐伯有关的典籍23部。对于岐伯的学术贡献,可用药中之圣、方中之祖、医中之王、针中之神来总结,他的学术成就代表了我国上古医药学的最高水平。托名之说虽然历代有之,然托名之实应当分作五种类型来看待。《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的伟大史诗,是岐黄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48.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饮食有节,起居有时。 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多食果菜,少食肉类。 头部宜冷,足部宜热。知足常乐,无求常安。 这是年逾九旬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最新总结出来的养生哲学。1993年11月19日,年届90的前厦门大学校长、著  相似文献   
49.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变革年代。此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派学说相继建成。庄子就生长在这样的历史环境里,史称:“其学无所不窥。”他不仅发展和创新了道家的理论体系,而且对医学也有着精深的认识,并在《庄子》一书中载录了丰富的医学内容,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究浙派中医朱丹溪诊治痰证的临证思想。[方法]根据文献资料记载,构建“朱丹溪治疗痰证方药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丹溪用药规律,并辅以传统文献学方法,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归纳其诊治痰证的临证思想。[结果]丹溪认为,痰证的病机在于气机不行,病因主要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有关;临床辨证论治将痰证分为热痰、湿痰、食积痰、寒痰、风痰、老痰等,并确定清热化痰、燥湿化痰、消积化痰、温化寒痰、祛风化痰、润燥化痰等各种不同的治疗原则;丹溪还认为,痰易与瘀结,故化痰消瘀亦为常用之法。丹溪治痰,根据痰证所发部位不同,用药及吐下之法各不相同。丹溪用药,标本兼治,从脾、肺、肝经入手,以二陈汤为基本方剂,既施以化痰药除已生之痰,亦采实脾药物,杜生痰之源,间辅以理气药行滞,以证“气顺痰自消”之理,又采清热药防痰阻气滞、郁遏阳气以助热。[结论]丹溪治疗痰证的经验全面有效,其防治痰证的理法方药可为当今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