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6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回顾性分析3例头皮再植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方法我科对3例头发卷入机器致全头皮自帽状腱膜完全撕脱采用全身麻醉下行头皮再植手术,在手术显微镜下彻底清创、精确吻合血管,仔细修复肌腱及神经。术后常规行“三抗”治疗与个性化护理。结果再植手术非常成功。结论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再植方法的灵活选择、术后药物的系统应用,显著提高了头皮再植的成功率。在手术显微镜下作彻底清创及精良的血管吻合技术和细致地个性化护理是提高头皮再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诊断肺癌合并肺栓塞的最佳临界值。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7年8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00例肺癌可疑中低度肺栓塞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检查、血浆D-二聚体检测。比较肺癌合并肺栓塞组与不合并肺栓塞组的一般临床资料、肿瘤类型、肿瘤分期、年龄校正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绘制校正后血浆D-二聚体诊断肺癌合并肺栓塞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择Youden指数最大的切点作为最佳临界值,计算其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 肺癌合并肺栓塞组和不合并肺栓塞组年龄校正后D-二聚体中位水平分别为5 811.8(17 095.7)μg/L和730.0(1 050.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腺癌组和非肺腺癌组患者年龄校正后血浆D-二聚体中位水平分别为1 493.7(6 343.5)μg/L和785.2(1 448.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组和Ⅲ~Ⅳ期组患者年龄校正后血浆D-二聚体中位水平分别为469.3(1 602.7)μg/L和1 110.0(4 750.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校正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诊断肺癌患者是否发生肺栓塞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6〔95%CI(0.696,0.896)〕,最佳临界值为2 835 μg/L,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2.9%和92.3%,阳性预测值为81.5%,阴性预测值为82.3%,准确率为82.0%,Youden指数为0.552。结论 年龄校正后血浆D-二聚体取2 835μg/L为临界值对诊断肺癌合并肺栓塞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3.
2007年7月~2009年1月,我们对8例小腿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行难度较大的三级串联皮瓣修复,经术前、术后精心护理,皮瓣全部成活,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4.
李红红  吴秀美 《新中医》2003,35(7):36-37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中风及抗氧自由基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1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葛根素注射液4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观察治疗2周后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及实验室指标丙二醛(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糖基化血红蛋白(GHb)等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7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2组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2组实验室指标中MDA、SO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2组GHb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较单纯应用西药能更好地改善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其抗氧自由基的作用可能为其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5.
川芎嗪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因子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及川芎嗪对其影响。方法:共收入急性胰腺炎患者66例,健康体检者61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针160mg静滴,每日1次。分别在入院后24小时内和治疗14天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中PAF和GMP-140。结果:治疗组血浆PAF和GMP-140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前AHNP患者血浆PAF水平明显高于AEP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AENP患者血浆GMP-140患者水平高于AEP患者,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用药两击后血浆PAF与GMP-140水平川芎嗪组与一般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AF和GMP-140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有密切的关系。与一般治疗组相比较,川芎嗪对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PAF与GMP-140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可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i-PRF)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技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疗效.方法 选取80名慢性难愈创面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i-PRF组.对照组予创面清创后行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i-PRF组予创面清创后即行创面及创周i-PRF多点分散注射,再行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两组患者均以7d为一周期重复上述治疗,达修复标准后修复创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7、14天的细菌培养结果、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及疼痛评分,记录达修复标准准备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治疗后第7、14天i-PRF组各项炎症指标及疼痛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14天观察组新鲜肉芽组织覆盖率及细菌转阴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RF组达修复标准准备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RF联合VSD治疗慢性创面相比于单纯应用VSD技术,能更有效控制创面感染,减轻患者疼痛,加速创面愈合,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7.
实验室检测前的标本误差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临床检验质量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临床诊断、抢救、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要得到一份准确、真实的检验分析结果 ,就必须实现全面的质量控制 ,它由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三部分组成。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高质量检验报告的前提 ,即送检标本应真实反映病情 ,完全符合分析要求。不规范的标本采集、贮存和运送 ,往往是导致实验报告误差的原因之一 ,并且这类误差是实验分析中无法控制的。下面我们就送检标本不符合要求导致误差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纠正措施。1 对象和方法我院 1993~ 1999年遇…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逍遥散对雷公藤多苷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治疗效果及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组、逍遥散组,每组8只。雷公藤多苷组和逍遥散组通过灌胃雷公藤多苷混悬液(0.037 5 g·kg-1)制备胃黏膜损伤模型大鼠,逍遥散组在灌服雷公藤多苷混悬液1 h前灌服逍遥散水煎液(19.27 g·kg-1),给药每日1次,持续5周。观测各组大鼠体质量、摄食量;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胃黏膜IL-1β、TNF-α、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蛋白和基因表达。结果:胃黏膜损伤模型大鼠体质量及摄食量明显低于正常大鼠,胃黏膜细胞排列紊乱,腺上皮萎缩呈囊状,黏膜层变薄,毛细血管充血明显,细胞发生水肿现象,肠上皮化生明显,黏膜固有层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核分裂多见,核大深染,异型性明显,细胞增生、细胞凋亡与坏...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分析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20级研究生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线上教学组和联合教学组两组,每组各45名。最终通过客观评价和主观问卷调查来对比分析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结果 通过结果发现,与线上教学组学生相比,联合教学组学生在理论考试及技能考核中均获得更高成绩(P<0.05),主观评估中,联合教学组学生具有更高的科研自我效能,且联合教学组学生相比于线上教学组学生对所接受教学模式满意度更高(P<0.05)。在长期随访中,本研究比较了两组学生的开题报告成绩,结果表明联合教学组学生不论在单项得分还是总得分均高于线上教学组学生(P<0.05)。结论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明显作用,可进行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50.
大黄对大鼠肠粘膜及肠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62,自引:3,他引:62  
目的:研究大黄对肠粘膜及肠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选用低血容量性休克和内毒素性休克大鼠动物模型,以荧光标记白蛋白和小肠湿/干重比值检测内毒素性休克肠血管通透性,以血浆内毒素含量来衡量肠粘膜通透性。结果:内毒素能引起小肠组织明显水肿,其湿/干重比值显著增高,同时明显提高肠血管壁对荧光标记白蛋白的通透性;而大黄能减轻肠壁水肿和湿/干重比值(内毒素组为3.75±0.68,大黄组为1.66±0.33,P<0.01),降低肠血管通透性〔小肠组织荧光标记白蛋白含量:内毒素组为(1.254±0.117)μmol/g,大黄组为(0.900±0.071)μmol/g,P<0.01〕。低血容量性休克能破坏肠粘膜屏障,提高肠粘膜对内毒素的通透性,而大黄可明显降低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肠粘膜通透性,抑制肠道内毒素的吸收〔血浆内毒素含量:休克组为(0.557±0.069)EU/ml,大黄组为(0.345±0.055)EU/ml,P<0.01〕。结论:大黄能保护肠粘膜屏障,抑制肠道内毒素吸收,降低肠粘膜及肠毛细血管通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