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956篇 |
免费 | 5595篇 |
国内免费 | 320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72篇 |
儿科学 | 1211篇 |
妇产科学 | 674篇 |
基础医学 | 4600篇 |
口腔科学 | 1532篇 |
临床医学 | 14252篇 |
内科学 | 8035篇 |
皮肤病学 | 1082篇 |
神经病学 | 1978篇 |
特种医学 | 354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77篇 |
外科学 | 6955篇 |
综合类 | 31026篇 |
预防医学 | 12160篇 |
眼科学 | 1104篇 |
药学 | 12011篇 |
183篇 | |
中国医学 | 12880篇 |
肿瘤学 | 28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91篇 |
2023年 | 2205篇 |
2022年 | 2505篇 |
2021年 | 3233篇 |
2020年 | 2802篇 |
2019年 | 2210篇 |
2018年 | 2213篇 |
2017年 | 1462篇 |
2016年 | 1787篇 |
2015年 | 1905篇 |
2014年 | 5649篇 |
2013年 | 4068篇 |
2012年 | 4707篇 |
2011年 | 5132篇 |
2010年 | 4848篇 |
2009年 | 4690篇 |
2008年 | 4665篇 |
2007年 | 4885篇 |
2006年 | 4615篇 |
2005年 | 4639篇 |
2004年 | 4223篇 |
2003年 | 3963篇 |
2002年 | 3235篇 |
2001年 | 3106篇 |
2000年 | 3324篇 |
1999年 | 3359篇 |
1998年 | 3120篇 |
1997年 | 3096篇 |
1996年 | 3017篇 |
1995年 | 2685篇 |
1994年 | 2554篇 |
1993年 | 1890篇 |
1992年 | 1632篇 |
1991年 | 1453篇 |
1990年 | 1241篇 |
1989年 | 1134篇 |
1988年 | 677篇 |
1987年 | 572篇 |
1986年 | 496篇 |
1985年 | 471篇 |
1984年 | 381篇 |
1983年 | 335篇 |
1982年 | 307篇 |
1981年 | 280篇 |
1980年 | 168篇 |
1979年 | 98篇 |
1978年 | 56篇 |
1964年 | 37篇 |
1963年 | 35篇 |
1959年 | 4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卵巢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诊治的卵巢良性肿瘤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治疗方案不同予以分组:对照组(n=48)应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n=48)则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就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以及肛门排气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研究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是6.25%,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0.83%相比较低(P0.05);(2)研究组患者平均术后24h疼痛评分是(3.97±0.75)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术后24h疼痛评分(5.45±1.03)分(P0.05);(3)研究组患者平均肛门排气时间是(19.86±3.59)h,低于对照组患者平均肛门排气时间(28.68±5.19)h(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卵巢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减轻其术后疼痛感,并早日康复出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李轩宇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9)
目的分析盆底生物刺激仪和雌孕激素的联合治疗对围绝经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择取本院100例PFD患者,收治时间均在2016年12月—2018年3月期间。将上述PF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单纯的盆底生物刺激仪进行治疗,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进行雌孕激素的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盆底功能指标(持续收缩力、静电肌电值、最大收缩力)及SUI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中总体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中总体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6%,研究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中各项指标的改变幅度明显较对照组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围绝经期PFD患者进行盆底生物刺激仪联合雌孕激素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困扰多数糖尿病人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表明,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时,中枢端释放的炎性介质、兴奋性氨基酸等物质可以作用于小胶质细胞的细胞表面相关受体,引起小胶质细胞活化,释放IL-1β、TNF-α等炎性因子,促进NO、MMP、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等表达增加,并激活p38、JUK、NF-κB等信号转导途径。活化的小胶质细胞释放的致痛介质又可以作用于脊髓神经元,引起脊髓神经元离子通道的打开或关闭以及炎性介质的释放,导致神经元兴奋性改变。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在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