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4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维药地锦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锦草是一种传统的维吾尔药,具有清除异常黏液质、胆液汁及败血、消肿止痒之功能。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文献并结合导师工作,对地锦草的化学成分、制剂开发及质量标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进展情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比较补骨脂生品及不同炮制品水提物的急性毒性特点及差异。方法 将昆明小鼠分为补骨脂生品组、清炒组、盐炙组、雷公组及酒浸组等不同浓度组和对照组共36组,各组小鼠以0.04 mL·g-1单次灌胃给药并观察14 d,检测小鼠体质量、血清生化、死亡率,计算LD50值等,研究补骨脂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的毒性差异。结果 不同方法给药前小鼠体质量无统计学差异,给药组第1天部分小鼠体质量有一定的下降;生品组、清炒组、盐炙组、雷公组、酒浸组LD50值分别为含生药63.20,56.92,51.95,88.61,59.02 g·kg-1。与对照组相比,雄性小鼠生品组血清ALT、TBA水平显著增加;清炒组血清ALT、AST、TBA显著增加,AL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盐炙组、雷公组和酒浸组血清ALP、ALT、AST、TBA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雌性小鼠生品组、盐炙组、雷公组和酒浸组血清ALP、ALT、AST、TBA水平显著增加;清炒组血清ALT、AST及TBA水平显著升高;所有组TP水平显著降低。病理学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肝脏均未见异常;生品组、清炒组、盐炙组、雷公组及酒浸组小鼠肝脏出现肝细胞空泡样变,伴有肝细胞糖原变性、肝细胞胞浆疏松,部分出现小叶中央型肝细胞肥大等病理性改变;生品组与其他炮制组相比致小鼠肝脏损伤程度:生品组>酒浸组>清炒组>盐炙组>雷公组,其中酒浸法致肝脏病变程度最大,而雷公法最小。结论 补骨脂通过不同方法炮制后其毒性有所不同,以LD50判断,雷公法炮制品毒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评价高良姜素(GA)对斑马鱼整体形态及心、肝、肾主要脏器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1、2、4、6、8、12、18、28、30、32、64 μmol·L-1)高良姜素处理受精后48 h(48 hpf)的斑马鱼,给药24、48 h后(24、48 hpe),计算斑马鱼死亡率和畸形率;显微镜下观察高良姜素对斑马鱼形态、心率、心包面积、静脉窦-动脉球(SV-BA)距离、肝脏、卵黄囊吸收及眼部水肿情况的影响。结果 斑马鱼暴露在1、2、4、6、8、12 μmol·L-1浓度下的高良姜素均无死亡;24 hpe,高良姜素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30 μmol·L-1;48 hpe的LC50为28 μmol·L-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4 hpe ,浓度≥ 8 μmol·L-1的高良姜素处理斑马鱼畸形率显著上升(P<0.05);48 hpe,浓度≥6 μmol·L-1的高良姜素处理斑马鱼畸形率显著升高(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4 μmol·L-1及以下浓度的高良姜素对斑马鱼形态及心、肝、肾无明显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24 hpe,8 μmol·L-1高良姜素组斑马鱼发育评分、相对体长显著降低(P<0.001),心脏出现轻微的心包水肿、心包面积显著增加(P<0.05)、心率及SV-BA距离无明显变化,肝脏面积和肝脏荧光强度显著减小(P< 0.001),卵黄囊面积显著增加(P<0.001),肾脏无明显变化;在48 hpe,6 μmol·L-1浓度及以上高良姜素组发育评分显著降低(P<0.05、0.001),斑马鱼心脏出现轻微的心包水肿、心包面积显著增加(P<0.001)、心率显著减小(P<0.01)、SV-BA距离显著增加(P< 0.01),肝脏面积和肝脏荧光强度显著减小(P<0.01、0.001),卵黄囊面积显著增加(P<0.01、0.001),8 μmol·L-1组相对体长显著降低(P<0.001)。结论 高良姜素在4 μmol·L-1及以下对斑马鱼无毒性影响;6 μmol·L-1及以上浓度对斑马鱼有轻微的心脏毒性和肝脏毒性,在临床应用中要合理控制用量。  相似文献   
54.
地锦草有效部位对真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研究维吾尔药材地锦草有效部位体外抗真菌作用,研究地锦草有效部位对红色毛癣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抗真菌作用机制。方法地锦草醇提物经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得6个洗脱部位,分别为部位一、部位二、部位三、部位四、部位五及部位六;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各部位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确定其最有效部位和敏感菌株;药物干预毛癣菌后分离菌体,按试剂盒要求处理样品,利用硫酸甲酯吩嗪(PMS)反应法,测定地锦草有效部位对红色毛癣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作用。结果地锦草各洗脱部位中,部位六的抗真菌活性最为显著,其对红色毛癣菌(T.rubrum)的平均MIC为149μg/mL,对石膏样毛癣菌(T.mentagrophytes)的平均MIC为149μg/mL,对其他皮肤癣菌平均MIC为192μg/mL,对4种念珠菌的平均MIC均为416μg/mL。不同浓度的地锦草有效部位均可降低红色毛癣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P〈0.01)。结论地锦草不同提取部位对试验菌株的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部位六尤为显著,对浅部致病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定为有效部位。地锦草有效部位抗真菌机制可能与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5.
没食子有效部位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没食子有效部位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和乙醇复合方法制备大鼠UC模型,经病理切片证实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没食子有效部位高、低剂量组和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灌胃给药20 d后,评价大鼠结肠黏膜损伤程度(CMDI);检测体重、肠重指数和免疫器官重量指数的变化;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没食子有效部位高剂量组溃疡均完全愈合,与模型组比较,没食子有效部位高、低剂量组结肠组织中SOD显著增高(P0.01),MPO显著降低(P0.01)。结论没食子有效部位对大鼠UC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大戟脂毒性的影响。方法:将大戟脂用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炮制,生品和炮制品进行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以LD50为毒性指标,判断毒性的大小。结果:大戟脂生品、烤制品、炒制品、灰埋制品的LD50分别为2.898g/kg、4.963g/kg、3.752g/kg、4.579g/kg。结论:3种不同的炮制方法均可显著降低大戟脂的毒性,以烤制法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7.
目的对新疆紫草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系统预试法,对紫草的水提液、酸性乙醇提取液、乙醇提取液、石油醚提取液进行研究,对其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确定。结果新疆紫草中可能含有氨基酸、蛋白质、糖及其苷类、皂苷、鞣质、酚类、有机酸、萜类、甾体类、香豆素及内酯、黄酮类、蒽醌类、生物碱类、油脂等化学成分。结论初步确定紫草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为紫草的深度利用和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8.
一枝蒿有效部位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筛选四氯化碳(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最佳模型,并研究一枝蒿有效部位(AR)对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CCl4花生油溶液予小鼠腹腔注射,测定小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含量. 一枝蒿有效部位予小鼠连续灌胃5 d,用最佳CCl4模型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测定小鼠血清中ALT和AST的含量,观察光镜下小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 结果 0.11% CCl4 模型组为最佳模型. AR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抑制CCl4引起的急性肝损伤所致的ALT、AST升高. 结论 AR对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的小鼠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初步研究维吾尔药材地锦草有效部位体外抗真菌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地锦草有效部位对红色毛癣菌超微结构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地锦草有效部位对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透射电镜下可见,真菌细胞壁不完整,厚薄不均且局部有缺损,细胞膜轮廓不清,局部有破损,胞内细胞器损伤严重,多呈空泡化,细胞内成分聚集成电子密度较高的团块;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红色毛癣菌中细胞膜中麦角甾醇含量与其生长对照菌相比,含量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并且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地锦草有效部位作用于红色毛癣菌后,可使其形态和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通过影响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发挥抗真菌作用。  相似文献   
60.
本研究针对湿疹维医诊疗方案进行多中心临床病历回顾性调查,收集人口学、诊断学、治疗学、疗效评价、护理学资料等信息,进行整理研究。归纳分析其主症和次症表现,将湿疹分为异常血液质型、紫色胆液质型、咸性黏液质型和异常黑胆液质型共4型,建立湿疹的维医辨证分型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后对皮肤瘙痒程度、皮损形态及皮损面积积分进行评价,通过患者维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观察患者内环境变化,建立湿疹的病证结合疗效评定标准。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新药审评的技术要求和程序,研究制订维药新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