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2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通过与对照组比较 ,分析“大椎”穴对慢性应激大鼠行为学的影响的穴位特异性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 39只 ,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椎”组、尾部下 1/3组。应用分养和长期不可预见性的中等强度刺激造成应激失调模型 ,观察各组大鼠体重、蔗糖偏嗜度、旷场实验等行为学改变。结果 :慢性应激可致大鼠体重增加克数、蔗糖偏嗜度、旷场实验中活动次数较正常组显著减少 ,针刺“大椎”组可对以上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而针刺尾部下 1/3处组仅对部分指标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慢性应激可导致大鼠行为学发生明显变化 ,针刺“大椎”穴与尾部下 1/3处均对其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但针刺“大椎”穴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尾部下 1/3处。  相似文献   
22.
“节气灸”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艾灸以防病保健的传统方法。它典型地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的防治思想。1、时令节气的阴 阳升降变化特点:自然界之所以出现季节和时序的变化,是因为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变化。自然界有它自身的阴阳变化规律。2、人与天地自然 相应:人生存于自然界中,是大自然的主要组成部分。自然界的任何运动和变化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时令的阴阳之气的升降变化对人的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逆针灸"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经阴道筛查出动情周期紊乱的10月龄SD雌性大鼠160只,随机分为自然10、12、14、16月龄组,逆灸12、14、16月龄组和逆针12、14、16月龄组。另选3.5月龄健康SD雌性大鼠16只为年轻对照组。逆灸、逆针各组从大鼠10月龄开始,每周灸或针"关元"穴2次,共8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脾脏热休克蛋白70(HSP70),原位杂交法检测HSP70 mRNA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更年期大鼠随着月龄的增长脾脏HSP70及HSP70 mRNA的表达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血清IL-2含量波动性降低,TNF-α含量先降后升。与自然同月龄组相比,逆灸、逆针各月龄组HSP70及HSP70 mRNA表达和IL-2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逆灸、逆针12月龄组HSP70及HSP70 mRNA,逆灸14、16月龄组HSP70,逆针14月龄组HSP70 mRNA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IL-2含量逆灸14月龄组明显升高(P<0.05);TNF-α含量逆灸、逆针12月龄组均明显升高(P<0.01),逆灸16月龄组明显降低(P<0.05)。同月龄逆灸、逆针组相比,逆针12月龄组HSP70 mRNA显著升高(P<0.05)。结论:逆针灸"关元"穴对调整更年期免疫功能紊乱具有一定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脾脏组织细胞HSP70及其基因的表达,启动了机体内在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从而调节血清免疫因子IL-2、TNF-α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4.
针灸"治未病"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的组成部分 ,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学术观点之一。应用针灸“治未病”古来有之。既在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 ,扶助正气 ,提高机体抵御各种致病因子的能力 ,从而达到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和保健延年的目的。它是一种更加注重机体自身潜能激发与利用的方法。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称此为“逆针灸”。“逆针灸”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防病保健方法 ,至今还以其独特的疗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如 :中老年保健针灸、穴位贴敷冬病夏治预防哮喘、节气灸预防中风、感冒、提…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逆灸关元穴对不同月龄更年期大鼠血清和子宫肿瘤坏死因子α及脾脏雌激素受体α表达的影响,以及逆灸对更年期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脾脏雌激素受体α的调节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6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SD雌性大鼠128只,4月龄16只,体质量(250±20)g,为4月龄对照组。10月龄112只,体质量(300±20)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每组16只,分别为12,14,16月龄逆灸组,10,12,14,16月龄对照组。采用自然老化方式进行实验。逆灸组大鼠均在10月龄开始艾炷灸(小号),灸前暴露关元穴区(鼠后下肢根部在下腹连线的中点)直径约1.5~2.0cm区域皮肤,轻抓大鼠,让其仰躺在手掌上,将艾炷点燃后,直接放置在关元穴上施灸,每次灸一壮。灸后局部皮肤略潮红。灸2次/周,共灸8周。4,10,12,14,16月龄对照组除同逆灸组轻抓仰躺外不做任何处理。大鼠于4,10,12,14,16月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子宫肿瘤坏死因子α;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脾脏雌激素受体α。结果:纳入动物12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4月龄对照组比较,10,12,14,16月龄对照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呈先降后升趋势,16月龄对照组明显高于4月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2.598±0.830),(1.826±0.379)μg/L,P<0.05];子宫肿瘤坏死因子α为先升后降趋势,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同月龄对照组比较,各逆灸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呈先升后降趋势,即12,14月龄上升,其中12月龄逆灸组明显高于12月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2.755±0.357),(1.290±0.251)μg/L,P<0.05],16月龄逆灸组明显低于16月龄对照组[分别为(1.692±0.238),(2.598±0.830)μg/L,P<0.05];子宫肿瘤坏死因子α则12,16月龄逆灸组明显高于12,16月龄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5.329±4.613),(10.730±1.366)μg/g;(11.622±1.884),(8.814±1.405)μg/g,P<0.05],14月龄略下降(P>0.05)。②与4月龄对照组比较,10,12,14,16月龄对照组大鼠脾脏雌激素受体α的阳性表达(A)呈波动性下降,其中16月龄对照组明显低于4月龄对照组(分别为9384.605±446.939,12813.915±770.039,P<0.01)。与同月龄对照组比较,各逆灸组脾脏雌激素受体α的阳性表达(A)比各对照组均上升,其中12,16月龄逆灸组明显高于12,16月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6233.762±519.358,11294.618±350.804;11195.763±431.613,9384.605±446.939,P<0.01,0.05)。结论:更年期大鼠随月龄增加,免疫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已出现紊乱。逆灸可通过平抑此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异常波动,提高子宫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和脾脏雌激素受体α的表达水平以达调节大鼠更年期免疫功能。并这种调节效应凸显于12月龄和16月龄。  相似文献   
26.
针灸大椎穴对慢性应激失调大鼠行为学及下丘脑AVP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灸大椎穴对慢性应激失调大鼠行为学及下丘脑室旁核精氨酸加压素(AVP)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将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针刺组.应用分养和长期不可预见性的中等强度刺激造成慢性应激失调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精神状态、体重、蔗糖偏嗜度、旷场实验等行为学的不同;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法比较各组动物下丘脑室旁核精氨酸加压素阳性神经元的数量.结果慢性应激可致大鼠活动明显减少、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并且体重增加数、蔗糖偏嗜度、旷场实验中活动次数显著减少;下丘脑室旁核AVP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高于正常组.艾灸或针刺大椎穴均可明显改善上述情形、下调AVP阳性神经元的数量(P<0.05~P<0.01).艾灸与针刺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艾灸与针刺大椎均可明显改善抑郁大鼠的行为异常,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对应激中枢下丘脑AVP的调节实现的,二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7.
以全英文授课的《刺法灸法学》课程为例,探讨参与式课程设计方法与实施流程。研究结果显示,参与式课程设计对具有现代医学背景的留学生研究生的教学尤为适合,同时符合针灸类课程对外教学中内容因需而异的特点,可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8.
针灸预处理的作用规律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近年针灸预处理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规律和机理进行了探讨,总结如下:①针灸预处理的效果和穴位特异性、针灸介入的时机、方法、处理的时程等因素有关,预适应持续的时间有规律性等。②预处理的机理还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预处理可产生一些触发因子,这些触发因子通过一些中介物质的介导,最后,由效应器ATP敏感的K^+通道(K知)、保护性蛋白(效应蛋白)如热休克蛋白(HSP)、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蛋白(Bcl-2蛋白)而产生保护作用。缺血等预处理与针灸预处理可能存在共同的机制,也有不同的机制。针灸通过对特定穴位的适宜刺激是启动机体防护体系的安全有效手段之一。③针灸预处理尚有许多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如预处理介入时机不一,预处理持续时间不一致,动物模型不一,穴位刺激单一等问题,刺激的方法多为电针,而且电针的参数不一,如波形、频率、刺激的时间;观察的疾病比较局限;预处理多为短时程,一般为1—5天,和针灸临床不大符合;效应的观察最多注意到24h的第二时间窗,更长时间的作用未见报道。因而针灸预处理应重视研究更多的病种、更多的刺激方法以及影响针灸效应各因素间作用的规律性等。  相似文献   
29.
电针耳神门,合谷对产妇宫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30.
谈"未病"、"治未病"与"逆针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出现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医学关注的对象也将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医学干预的切入点将逐渐前提.古老的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超前性,它的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已病防变、保健延衰的核心思想将日益引起重视."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主要针灸手段,更以其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能激发无毒副作用等特色引起预防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