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3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43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06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59篇
  3篇
中国医学   80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和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以期为MDD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思路。[方法] 检索八大数据库和一本中医典籍,将MDD穴位敏化有关的文献收集汇总成数据表,利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技术,对MDD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进行总结,并就MDD穴位敏化规律进行理论探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29篇,涉及热敏、化学敏、痛敏等多种敏化类型和检测手段;MDD常见敏化穴位是百会,且百会和内关、百会和太冲常同时出现敏化;敏化穴位和敏化类型可分为4个有效聚类群;敏化频次最多的经脉是督脉;敏化穴位主要集中在头面颈项部。[结论] MDD存在多种穴位敏化类型,但研究成果有限;研究发现多个穴位、经脉及部位存在敏化现象;高频敏化穴位和穴位配伍与目前治疗所用穴位基本相同;不同穴位敏化类型不尽相同,这可能与MDD病因病机、伴随症状等相关。  相似文献   
63.
患者女,30岁,职员。因阵发性间歇性腹痛1年,于1998年10月21日入院。1997年10月出现腹部阵发性疼痛。当时体检:腹肌软,左下腹压痛。“灌肠”后腹痛消失。入院前10天感左下腹痛,纳差,便秘。2天前腹痛加剧,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约3000ml。经治疗无缓解收住院。入院体检:BP20/13kPa(1kPa=7.5mmHg)。神志清晰,痛苦表情。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及紫绀。心、肺无异常。腹平坦,肌软,左下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包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下肢无水肿,病理反射未引出。化验:尿卟啉阳性。留置部分尿液暴晒呈暗红色。诊断:急…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经颈二维B型超声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动脉弓粥样硬化(AAA)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经颈二维B型超声对2001年1月至2003年5月我科确诊的5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动脉弓及颈动脉进行检测,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56例患者中33例(58.93%)发现AAA,46例(82.1%)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同时合并AAA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32例(57.14%)。AAA的患者中脑梗死25例(44.64%),腔隙性脑梗死8例(14.29%),P<0.05;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部分危险因素中年龄、性别、血糖、LDL的关系比较:AAA程度分级Ⅰ、Ⅱ、Ⅲ级,年龄、血糖、LDL呈增高趋势;性别比较,男性AAA阳性度高于女性,P<0.05;AAA与无AAA患者血糖比较,前者高于后者,P<0.05。结论AAA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是缺血性脑卒中潜在的栓子来源和独立的危险因素。经颈二维B型超声探查5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AA的阳性率为58.9%,可以清楚地显示AAA斑块的形态学特征。该方法简便易操作且患者无痛苦,可广泛应用于临床,适合寻找病因不明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潜在的栓子来源,指导服用调脂、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防止缺血性中风的复发,也适合应用于AAA的流行病学调查,并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客观检查依据。  相似文献   
65.
<正> 术前给手术患者施行宣教,对减少患者恐惧心理,主动配合手术有重要意义。但宣教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不同的施教人员,施教的效果就可能不一样。为此,我们对手术室护士与临床科护士的施教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寻找新的高脂血症相关基因,探讨其分子机理。方法用高脂饲料复制家兔高胆固醇血症模型,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克隆高脂血症相关基因,快速扩增cDNA末端技术扩增全长,用基因芯片和荧光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其表达,并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法观察该基因的组织分布。结果获得一个新的家兔高脂血症相关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AY24719,长1386bp,编码321个氨基酸,与人类G蛋白α亚基同源性达92%。该基因在家兔心、肝、骨骼肌等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以胰腺的表达最强。结论对AY248719基因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高脂血症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67.
李晓宇  孙蓉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9):3838-3844
目的 :对吴茱萸挥发油在胃寒证小鼠模型上镇痛作用的药效剂量范围及机制进行初步研究,并探讨其伴随毒性与氧化损伤机制的相关性,为阐明其"功效-证候-毒性"相关性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制备胃寒证小鼠模型,采用经典的小鼠热板法,灌胃不同剂量吴茱萸挥发油,观察其镇痛及伴随毒副作用,检测血清ALT,AST,PGE2,NO,NOS,MDA,SOD,GSH,GSH-Px,BUN,CR及肝脏ALT,AST;并通过相关的毒性反应积分表,记录小鼠的伴随毒性症状。 结果 :吴茱萸挥发油在给药后30 min有明显的镇痛作用,60 min达到峰效应,呈现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血中和肝内ALT和AST水平升高,血中PGE2,MDA,NO,NOS水平增高,SOD,GSH,GSH-Px水平下降,BUN,CR水平无明显变化,肝脏指数增加,肾脏比值无明显变化。 结论 :吴茱萸挥发油发挥镇痛效应的机制与抑制疼痛介质释放、过氧化损伤及NO损伤有关;在发挥镇痛效果的同时还会伴随着对肝脏产生一定的毒性,毒性机制主要为氧化损伤,呈现与肝毒性损伤相并行的"量-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雷公藤水煎液发挥抗免疫炎症药效同时产生的伴随毒性作用,为其"药效-毒性"相关性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二硝基氟苯诱导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模型,连续给予不同剂量的雷公藤水煎液5 d,观察小鼠耳肿胀抑制率及其毒副作用,于末次给药后检测血中PGE2,TNF-α,IL-2,ALT,AST,PA,TBA,TBIL等生化指标水平的变化,并计算心、肝、肾、脾、肾等脏器指数。结果:连续多次给小鼠灌胃雷公藤水煎液可明显抑制DNFB致小鼠耳肿胀,其ED50及其95%可信限为0.34(0.21~0.42)g·kg-1。血中PGE2,TNF-α,IL-2含量降低,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小鼠血中AST,ALT,TBA,TBIL活性升高,PA含量降低。结论:雷公藤水煎液在0.59~2.34 g·kg-1具有较强的抗免疫炎症作用,呈现"量-效"关系,同时可对小鼠肝脏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高剂量(2.34~4.68 g·kg-1)可引起实质性肝损伤,肝功能指标呈现剂量依赖性。因此,雷公藤的"功效-毒性"具有一定的依赖于剂量的相关性,为今后临床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预警方案提供参考,确保雷公藤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9.
目的: 通过心电图变化和血清生化指标的改变,研究附子水提物单次给药对正常小鼠心脏“量-毒”和“时-毒”关系的影响。 方法: 根据给药剂量和药后不同时间点对小鼠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附子水提物,观察给药前后小鼠ECG的变化,计算心、肝、肾的脏器指数,并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B-型脑钠肽(BNP)和肌钙蛋白(CTn-I)的水平。 结果: “时-毒”关系研究表明:给小鼠灌胃一定剂量附子水提物5 min后,小鼠心率开始升高,60 min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QRS间期、R波幅度、T波时间和幅度、QT间期从药后5 min开始降低,60 min达到最低值后逐渐升高;血中CK,LDH,BNP和CTn-I从药后5 min开始升高,60 min达到峰值;各时间点小鼠脏体比值无显著变化。“量-毒”关系研究表明:随着单次给药剂量的逐渐增大,小鼠的心率逐渐升高,心电图QRS间期、T波时间和幅度、QT间期逐渐减小,小鼠血清CK,LDH,BNP和CTn-I水平也逐渐升高,均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各剂量组小鼠脏体比值无显著变化。 结论: 小鼠于不同剂量和不同时间点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附子水提物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脏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其毒性峰效应时间点出现在药后60 min。  相似文献   
70.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与房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1,2],但作用机制不明,推测与其促进了心房重构,特别是心房结构重构有关[3]。本文作者对阵发性房颤(每月发作2次以上)和持续性房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