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84篇
内科学   49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112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34篇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分析采用多模式血栓预防措施后,老年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和转归情况。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行初次单侧髋、膝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375例(年龄≥6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凝药物、足底小腿静脉气压泵、加强踝泵和早期下地等康复预防以及减少围手术期脱水等多模式血栓预防措施,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情况,对有症状患者行肺动脉CT造影排查肺动脉栓塞(PE)。 结果共349名患者获完整随访,随访率92.5%。随访期间无症状性PE,DVT共38例,总发生率为10.9%,均为远端DVT。手术同侧DVT 38例,双侧3例。症状性DVT共27例(27/38,71.1%),无症状性DVT 11例(11/38,29.0%)。单纯腓肠肌间静脉血栓29例,单条小腿静脉血栓3例,混合静脉血栓6例。接受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DVT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01),其中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DVT的发生率为16.3%,显著高于单髁关节置换手术组的4.7%。单纯腓肠肌间静脉血栓未予药物治疗,其他DVT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疗4 w。术后8 w,有26例(26/38,68.4%)血栓完全消融,12例(12/38,31.6%)血栓未完全消融,但所有DVT相关临床表现均消失,无残留血栓后遗症,且无血栓进展或新发PE。 结论采取多模式预防措施后,老年关节置换术后VTE发生率低,且均为远端DVT,经观察或短程抗凝治疗,症状消失并无后遗症。  相似文献   
72.
目的:通过分子克隆构建KPNA2过表达载体,探究其对骨肉瘤细胞143B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Trizol法提取Hela细胞总RNA,而后通过PCR反应扩增KPNA2基因,将扩增产物克隆至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KPNA2过表达质粒。通过q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KPNA2过表达载体转染143B细胞后的表达效率。利用CCK-8、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143B细胞的增殖状况,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43B细胞的周期分布。结果:q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均表明KPNA2过表达质粒转染后,143B细胞内KPNA2表达水平显著上调。CCK-8、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证实KPNA2上调能够促进143B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过表达KPNA2能够加快143B细胞周期进程。结论:KPNA2能够促进骨肉瘤细胞系143B生长,为骨肉瘤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3.
74.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淋巴结清扫术前淋巴结超声定位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并行术前超声淋巴结定位的38例患者(共89个淋巴结)的临床及超声资料, 分析转移性淋巴结的部位、超声特征及其在诊断转移性淋巴结中的价值。  结果  89个术前超声定位淋巴结的短径平均为(0.59±0.25)cm, 23个(25.9%)位于颈部Ⅱ区, 25个(28.1%)位于Ⅲ区, 17个(19.1%)位于Ⅳ区, 5个(5.6%)位于Ⅴ区, 19个(21.3%)位于Ⅵ区。经手术病理证实, 89个定位淋巴结中, 80个为淋巴结, 其中60个为转移性, 20个为非转移性(8个炎性淋巴结, 12个正常淋巴结); 6个对应区域内未切除淋巴结; 2个为纤维、神经组织; 1个为胸腺组织。比较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特征, 发现血流信号杂乱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67%比5.00%, P=0.001), 其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性为46.67%, 特异性为95.00%;其余特征包括淋巴结短径≥ 1 cm、短径/长径≥ 0.5、皮髓质分界不清、皮质增厚、皮质内无回声、皮质内强回声、皮质内高回声、外周型血流信号及血流信号丰富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术前超声定位的淋巴结通常较小, 临床不易触诊, 术前定位能够指导外科医生更加精确地确定手术范围, 为靶向切除转移性淋巴结提供更精准的依据。淋巴结内血流信号杂乱是超声鉴别转移性淋巴结特异性较高的指标, 结合其他超声特征对指导淋巴结定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5.
环孢菌素A阻断刀豆蛋白A诱发昆明小鼠肝损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观察环孢菌素A(Cs A)能否阻断刀豆蛋白A(Con A)诱发小鼠肝损害,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Con A自小鼠尾静脉注入制作肝损害实验动物模型,据Con A应用剂量不同而分别称为Con A 10mg/kg组,Con A20 mg/kg组和Con A 40mg/kg组;应用Con A前15h和1h皮下注射Cs A(130mg/kg0,该组称为Cs A组,单独用PBS者为对照组,应用Con A后8h取小鼠血测定ALT与TNF-α,并取肝组织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Con A功复制了小鼠特异性肝损害;Cs A组小鼠血浆中ALT与PBS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TNF-α亦无增高;病理学观察未发现肝脏内淋巴细胞及其他炎性细胞浸润,提示Cs A可完全阻断Con A诱发小鼠肝损害,抑制淋巴细胞活化和TNF-α的释放是其重要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76.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超声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3~70岁[平均(55.2±12.2)岁].4例肿块位于右侧乳房,1例位于左侧乳房,大小0.65~3.90 cm[平均(2.04±1.17)cm].5例肿块超声为不均匀低回声,4例形态不规则,1例为圆形;4例边界清晰,1例边界模糊;其中2例有钙化,超声表现为点状强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肿块3例血流丰富,1例未见明确血流.病理:大体形态学均表现为实性肿物、颜色灰白,边界尚清.结论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超声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声像图表现为不均质低回声实性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血流丰富.  相似文献   
77.
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离和培养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检测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应用免疫磁珠法分离CD4-CD8-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纯度,ELISA法检测CD4-CD8-T细胞分泌的IL-4、IFN-γ含量。结果CD4-CD8-T细胞分离后纯度为82.77%,CD4-CD8-T细胞分泌IFN-γ的量为(159.28±38.16)pg/ml,而IL-4含量未能检测出。结论CD4-CD8-T细胞可分泌IFN-γ,基本不分泌IL-4。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晚期癌症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中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吗啡的镇痛效果。方法40例Ⅱ~Ⅲ级晚期癌症患者应用PCIA镇痛,分为两组,观察48小时内(6h,12h,24h,48h)的镇痛、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8小时内的VAS评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A组明显少于B组。两组镇痛期间均无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吗啡用于晚期癌症自控镇痛的效果良好,且能减少吗啡及芬太尼用量,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9.
目的:分析丹东、通化、延吉三地的环境和流行病特点,总结当地的传染病防病策略和温区部队急进寒区的抗寒防病手段.方法:通过资料收集、调查问卷等形式研究分析以丹东、通化、延吉为代表的寒冷地区边境城市流行病发病情况,总结当地流行病学特点,并针对性地进行防病防寒研究.结果:寒冷地区边境城市受当地的气候环境、教育宣传水平、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温区部队急进寒区时的抗寒方式和饮食结构.方法:分析以东北为例的寒带地区特有的饮食习惯和居民的营养状况,并与温区进行比较.结果:东北等寒带地区的饮食习惯对温区部队急进寒区的饮食结构调整有一定的启发.结论:温区部队急进寒区应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合理配比三大营养素,保证膳食结构均衡,同时注重部队官兵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