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6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0篇
儿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105篇
内科学   57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65篇
外科学   99篇
综合类   208篇
预防医学   71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96篇
  3篇
中国医学   68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背景:小切口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和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因手术技术容易掌握,严重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广泛。但对于同时符合2种手术适应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如何选择手术方式还需进一步探讨。目的:比较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和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6例,分为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组和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并发症、术后腰椎融合节段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及椎间位移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组(P<0.05);②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9%)高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组(1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2组术后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前凸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末次随访时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节段前凸角大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高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椎间位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提示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和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均可有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维持腰椎融合节段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方面有优势,但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 探讨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血浆置换及序贯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9月—2022年8月聊城市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需行血液净化并存在出血或出血倾向的患者共13例为研究对象,接受局部枸橼酸抗凝单重血浆置换及序贯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共59例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中内环境变化、药物用量调整、治疗前后机体凝血功能变化和体外循环凝血情况,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等。结果 13例患者共行血浆置换59例次,其中序贯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治疗26例次。血浆置换液均应用新鲜冰冻血浆,所有例次血浆置换抗凝效果良好,抗凝有效率为100%。序贯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抗凝有效率为80.77%(21/26)。治疗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前后患者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均未出现出血或出血倾向加重。血浆置换治疗结束后出现血pH、血钠及碳酸氢根水平升高,其中血pH在血浆置换结束后达7.50,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1,P<0.05)。结论 局部枸橼酸抗凝效果理想,对于需行血液净化并存在出血情况或出血倾向的患者安全性高。治疗过程注意监测...  相似文献   
34.
背景:椎间植入物下沉是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了解该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总结关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椎间植入物下沉的国内外文献,以期对脊柱外科医生进行临床指导。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以“intervertebral implant,subsidence,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cage,review,biomechanical analysis,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technology,complications,biomaterials”及“椎间植入物,下沉,颈前路减压融合术,融合器,综述,生物力学研究,三维有限元,3D打印技术,并发症,生物材料”为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结果与结论:(1)在术前因素中,骨质疏松、体质量指数较低、更高的T1倾斜率和倒置的颈椎角是颈前路术后出现椎间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2)C6/7是颈前路术后椎间融合器下沉的好发节段,长节段的发生率高于短节段,大多数文...  相似文献   
35.
组胺受体分为H1、H2、H3、H4这4种类型,分别介导不同的生理学效应且有其相应的拮抗剂,可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其中,H1抗组胺药是皮肤科的基础用药,被广泛应用于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多种疾病。近年来,新型抗组胺药不断出现,传统H1抗组胺药也被发现有新的潜在适应证,但抗组胺药的使用剂量仍存在差异。总结H1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常用药物加倍剂量使用情况及潜在适应证,将为其临床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基于氧化应激探究桑叶提取物(MLE)对糖尿病小鼠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STZ)及高糖脂饲料(HFD)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以二甲双胍(Met,200 mg/kg)为阳性对照,分别给予100 mg/kg、200 mg/kg、400 mg/kg的桑叶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灌胃给药,干预12周后检测各组...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旨在观察CLAG桥接BuCy作为预处理方案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的移植疗效,并与FLAG预处理方案比较。方法 收集2018年8月~2020年6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7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临床资料,比较2种预处理方案的预处理相关毒性、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病毒感染、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 与FLAG组相比,CLAG组EB病毒感染率(40%)相对较高(P<0.05)。2组患儿在预处理相关毒性反应、造血重建、GVHD发生及总体生存和复发方面均无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克拉屈滨和氟达拉滨2种预处理方案在患儿复发及生存方面均无差异(P>0.05),疾病类型与患儿生存显著相关(P<0.05,HR:0.088),移植前骨髓原始细胞是否≥5%及供受体HLA是否全合与患儿复发显著相关(P<0.05,HR:34.678、P<0.05,HR:0.024)。结论 CLAG组在预处理相关毒性反应、造血重建、GVHD发生及总体生存和复发方面与FLAG组无明显差异,总体疗效不劣于FLAG组。  相似文献   
38.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养生保健及防治疾病理念。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小脑中脚的扩散参数在起病3个月内及1年左右的动态改变,分析其与脑卒中后远期步行能力的可能关系。 方法选取有偏瘫体征的首次发病的亚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病例10例,分别于发病后3个月内(首次)及发病1年左右(第2次),基于兴趣区方法在大脑脚锥体束解剖学区域和小脑中脚桥小脑束解剖学区域测定左右两侧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作为影像学参数;采用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对入选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上下肢运动评定部分,并作为偏瘫分级(PG)的依据,即上肢和下肢运动评分之和,均于DTI检测时同步评定,并于最后1次随访的同时,分别采用Brunel平衡量表(BBA)、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功能预后和生活自理能力。 结果①发病3个月内,首次扫描的大脑脚病灶受累侧的FA值(0.396±0.102)和发病后1年时的FA值(0.447±0.067)较未受累侧的FA值[(0.540±0.109)和(0.535±0.081)]明显降低(P<0.01);而首次扫描的小脑中脚受累侧的FA值(0.599±0.116)和发病后1年时的FA值(0.539±0.102)较未受累侧FA值[(0.489±0.047)、(0.483±0.070)]明显升高(P<0.05);②首次大脑脚的rFA值与同时间点上下肢运动各自PG分值及运动结局总PG分值均呈明显相关(P<0.05),亦与发病1年随访时NIHSS、上肢运动PG分值、运动总PG分值以及与mRS和FIM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③首次小脑中脚的rFA值与同时间点的上肢运动PG分值及运动总PG分值呈明显相关(P<0.05),亦与发病1年随访时的NIHSS、上肢运动PG分值、运动总PG分值、mRS和FIM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而与发病1年随访时下肢运动PG分值的关联性虽较大脑脚rFA值相关性更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605,P=0.064),与平衡能力的相关性也较大脑脚rFA值相关性更大,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r=0.592,P=0.071);④长期运动的总结局与年龄、运动功能缺损程度、病灶大小、首次大脑脚rFA值及小脑中脚rFA值五个参数变量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病灶大小和小脑中脚rFA值两个参数均与下肢运动结局显著相关(P<0.05),而年龄、病灶大小、大脑脚rFA值及小脑中脚rFA值四个变量与上肢运动结局呈显著相关(P<0.05);⑤首次小脑中脚rFA值对应的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下面积比值为(0.81±0.15),大于同时间点大脑脚rFA值的ROC下面积比值(0.76±0.19),预测下肢运动预后的小脑中脚rFA最佳界值点为0.83(敏感度71%,特异度100%),大脑脚rFA值的最佳界值点为0.77(敏感度57%,特异度100%)。 结论亚急性期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小脑中脚的DTI参数(两侧对比的FA值)在预测步行能力方面较大脑脚DTI参数的预测能力更大。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预测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Basal Nuclei cerebralHemorrhage BNCH)后远期运动障碍程度及预后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6例首次发病急性BNCH伴有偏瘫体征的病例,分别在发病后3天及2周基于感兴趣区大脑脚锥体束解剖学区域测定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运动障碍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的偏瘫分级(Paresis Grading,PG),并分别在入院时及发病后1年的随访时间范围内评定,最后一次随访时评测功能预后(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结果受累侧的3天内FA值和2周FA值均明显低于未受累侧(均P<0.01),而同时平均弥散值两侧均没有变化(P>0.05)。2周受累侧和未受累侧的FA比值(Ratio of the FA,rFA),较3天rFA值,与末次PG值、末次NIHSS、末次mRS的相关性更为显著均(P<0.01)。以预测脑卒中后长期运动预后是否良好为目标时,2周rFA值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下面积(0.79)大于3天rFA值的ROC下面积(0.77),预测运动预后的2周rFA最佳届值为0.88(敏感度76%,特异度89%)。结论在3天至2周的急性期DTI的改变可以量化评价远期的运动缺损程度、总体预后和功能结局。2周的DTI数据与3天的DTI数据相比更有效的预测基底节区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远期总体预后、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