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47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163篇
内科学   106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13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84篇
综合类   477篇
预防医学   135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184篇
  2篇
中国医学   115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探讨肌阵挛失神发作的临床症状学、神经电生理学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报告1例肌阵挛失神发作的临床表现、脑电图、肌电图特点及治疗效果,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肌阵挛失神发作临床表现为失神伴双侧节律性肌阵挛,常伴发肢体的强直,脑电图表现为双侧、广泛、节律性3 Hz的棘慢复合波,肌电图则表现为与发作期放电频率一致的肌电暴发.此类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差,伴有强直发作的患者可行胼胝体切开术,该手术可有效减少强直发作导致的跌倒.结论:肌阵挛失神发作病程多样,大部分患者药物治疗反应差,伴有强直发作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2.
颅骨缺损行有机玻璃修补后继发脑膜瘤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骨缺损行有机玻璃修补后继发脑膜瘤一例栾新平木以提肖三潮刘继新患者男,37岁。1976年头部外伤,当时诊断为右顶枕部粉碎性骨折伴硬膜外血肿。血肿清除后即用有机玻璃行颅骨修补,术后恢复正常。1993年9月15日被人打伤后行CT检查,发现右顶枕部有机玻璃...  相似文献   
73.
超低双侧额下入中切除巨大鞍区肿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一种改良双侧额下入路切除巨大鞍区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采用超低双侧额下入路(超低组)及传统单侧额下入路(传统组0切除巨大鞍区肿瘤40例,将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超低组大型肿瘤(2cm≤直径<4cm)10例,全切除9例,次全切1例;传统组7例,全切5例,次全切2例。超低组巨型肿瘤(4cm≤直径)15例,全切4例。次全切11例;传统组8例,次全切5例,部分全切3例,无1例全切。超低组的术后症状改善,并发症发生,肿瘤复发等的方面均优于传统入路组。结论 超低双侧额下入路显露充分,切除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对于适合额下入路的巨型鞍区肿瘤的治疗优于传统的单侧额下入路。  相似文献   
74.
目的:评价术前腹壁上动脉灌注化疗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行术前腹壁上动脉灌注化疗1次,对照组42例行全身静脉化疗3周期,全部用CEF方案,化疗后再进行手术.评估术后疗效.结果:腹壁上动脉灌注化疗后肿瘤达临床完全缓解(CCR)28例,部分缓解(PR)11例,完全病理缓解(PCR)19例.对照组行静脉化疗后肿瘤病灶临床完全缓解(CR)12例,部分缓解(PR)22例,完全病理缓解(PCR)9例.结论:腹壁上动脉灌注化疗作为晚期乳腺癌的术前辅助治疗具有效果好,显著缩短疗程且毒副反应小、简便,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SIRT1基因多态性与海南长寿人群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入户调查收集海南省36位百岁老人的血标本,年龄100~108[平均(102.78±1.93)]岁;对照组选取健康体检中心体检对象39例,年龄40~65[平均(46.92±5.25)]岁;利用HapMap数据库分析SIRT1基因上下游SNP位点及分型结果,测序检测SIRT1基因的rs4746720、rs3740051、rs10997870、rs2273773和rs375839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比较长寿组与对照组人群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特征,分析SIRT1基因多态性与海南长寿人群的相关性。结果 SIRT1基因的rs4746720、rs3740051、rs10997870、rs2273773和rs3758391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长寿组和对照组间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RT1基因rs4746720、rs3740051、rs10997870、rs2273773和rs3758391位点多态性与海南省长寿人群尚未发现相关性。  相似文献   
76.
目的评价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病人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RVOT起搏组(21例)和RVA起搏组(20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12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分别对病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等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术后3、12个月时,RVOT起搏组的LVEDD、LVESDI、VMD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LVEF均明显高于RVA起搏组(t=2.14-12.61,P〈0.05)。结论 RVOT起搏较RVA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左心室 E/e'比率增大与右心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E/e'比率增大伴有继发性肺动脉高压(PAH)患者87例,获取右心室功能参数,并分析E/e'比率增大与右心室功能相关性。结果 E/e'比率增大继发PAH时,右心室功能参数: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TVSPV)、纵向整体应变值(GLS)均减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轻度PAH患者的RVEF、TVSPV、GL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PAH的RVEF、TVSPV、G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度PAH组相比较,重度PAH组的RVEF、TVSPV、GLS减低更明显(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两组E/e'与右心室功能参数肺动脉收缩压(PASP)、RVEF、TPSPV、GLS均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左心舒张功能减低时,随着PAH程度的增加,右心室功能损伤的程度亦逐步增加,且损伤程度与E/e'比率增大相关,E/e'比率增大对评价此类患者右心损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脾氨肽佐治支气管哮喘(哮喘)对血浆白细胞介素及肺功能的影响,以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6月我院哮喘患者98例,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均按照哮喘常规治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脾氨肽口服治疗,每个月前15 d 每日2支,后15 d 不用,连续应用2个月。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0(IL-10)、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变化,以及 IL-5/ IL-10水平比与 FEV1%及 ACT 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治疗后 IL-5水平明显下降,IL-10水平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或升高更明显(P <0.05);两组治疗后 FEV1%和 ACT 评分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血浆 IL-5/IL-10水平比与 FEV1%呈负相关(r =-0.6217,P =0.024),与 ACT 评分呈负相关(r =-0.6831,P =0.019)。结论脾氨肽佐治哮喘能有效控制哮喘症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 IL-10水平、下调 IL-5水平,从而抑制嗜酸粒细胞在气道聚集,减少 IgE 的分泌,减轻气道炎症,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79.
目的总结循环肿瘤细胞在乳腺癌诊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在乳腺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加以综述。结果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可发现高危复发和转移人群;对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可以评估辅助化疗的疗效及患者的预后。探究循环肿瘤细胞的分子特征有助于了解肿瘤的转移机理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结论循环肿瘤细胞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将其应用于临床尚需多中心、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及其他民族的妇女乳腺乳头溢液与乳腺导管内病变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4-2010年3154例经病理组织证实,纤维乳管镜检查、手术治疗的导管内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54例导管内病变包括导管内上皮普通型增生(usual ductal hyperplasia,UDH) 335例(10.62%),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312例(9.89%),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57例(1.81%)、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IDP) 2223例(70.48%)、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 227例(7.20%).发病年龄在30 ~50岁占71.99%,各民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内病变ADH汉族多见(11.42%),UDH维吾尔族多见(19.73%),IDC哈萨克族多见(15.74%)(均P <0.05);IDP和DCIS的发病率在各民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溢液性质与导管内病变关系比较结果:UDH、ADH、DCIS及IDP以浆液性溢液为主,分别为64.78%(217/335),59.94%(187/312),45.61% (26/57),46.92% (1043/2223),血性溢液主要见于IDC、DCIS,分别为84.14%(191/227)、42.11%(24/57)(均P<0.05).结论 乳头溢液可能是导管内病变的早期表现,不同民族导管内不同病变构成比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