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2篇 |
免费 | 62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9篇 |
妇产科学 | 9篇 |
基础医学 | 48篇 |
口腔科学 | 26篇 |
临床医学 | 169篇 |
内科学 | 109篇 |
皮肤病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113篇 |
特种医学 | 47篇 |
外科学 | 84篇 |
综合类 | 481篇 |
预防医学 | 137篇 |
眼科学 | 16篇 |
药学 | 190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120篇 |
肿瘤学 | 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42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60篇 |
2011年 | 80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51篇 |
2008年 | 90篇 |
2007年 | 67篇 |
2006年 | 69篇 |
2005年 | 54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60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总结循环肿瘤细胞在乳腺癌诊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在乳腺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加以综述。结果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可发现高危复发和转移人群;对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可以评估辅助化疗的疗效及患者的预后。探究循环肿瘤细胞的分子特征有助于了解肿瘤的转移机理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结论循环肿瘤细胞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将其应用于临床尚需多中心、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伤椎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5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19例)行后路复位内固定伤椎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术,B组(16例)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椎板间植骨融合术。观察比较两组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结果 A、B两组术前1周内、术后1周内伤椎椎体相对高度、Cobb角及取内固定前1周内伤椎椎体高度丢失量、Cobb角丢失量(取内固定前1周与术后1周内差值)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内固定后3个月伤椎椎体高度、Cobb角丢失量(取内固定后3个月与术后1周内差值)A组与B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手术远期效果A组优于B组。B组有2例分别于术后10、12个月复查时螺钉松动,内固定失败率12.5%。A组未发生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结论应用伤椎内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促进椎体骨折的愈合,减少伤椎椎体高度、角度的丢失,降低了断钉、断棒的发生率,可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 探讨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或垂体瘤的双侧乳头溢液与乳腺导管内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222例临床确诊的甲状腺功能低下(94例)和垂体瘤(128例)患者行乳管镜检查.结果 222例患者中有64例乳管镜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58例诊断为导管扩张炎症.64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59例为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为导管扩张性炎症,病理符合率为92.18%(59/64),未见乳腺癌.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或垂体瘤的双侧乳头溢液患者各民族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的合并垂体瘤的患者发生导管病变的概率高于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而绝经后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发生导管病变的概率高于垂体瘤患者(P<0.05);合并垂体瘤的乳头溢液多为乳汁样,而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乳头溢液多为清水样.本组乳管内乳头状瘤约71.19%发生在主导管以下的分支导管.结论 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或垂体瘤的双侧乳头溢液患者要考虑到发生导管内病变的可能.乳管镜是较为适宜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6.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髂内动脉介入治疗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选择髂内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灌注尿激酶、络泰、罂粟碱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64例.其中男98例,女66例;年龄7~71岁,平均44.2岁.结果:根据综合疗效评定标准:治愈26例,显效94例,有效3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93.9%.其中12例经治疗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值得一提的是,X线片改善表现与临床症状改善不一定一致.结论:选择髂内动脉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早期诊断和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本病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低剂量氯氟氰菊酯对斑马鱼胚胎运动行为的影响。方法:用0、10、20、40、80、100 µg/L的氯氟氰菊酯对斑马鱼胚胎进行处理,进行畸形表型及浓度效应分析。研究0、2.5、5、10 µg/L的低剂量氯氟氰菊酯对斑马鱼胚胎自主运动、接触反应、自由泳动等运动行为的影响。结果:氯氟氰菊酯暴毒斑马鱼胚胎的主要畸形表型为心包囊肿大、脊柱和尾部弯曲、卵黄囊肿大等。与对照组比,20 µg/L及以上浓度暴露下斑马鱼胚胎的畸形率显著提高(P<0.05),而10 µg/L氯氟氰菊酯对斑马鱼胚胎无明显致畸效应。氯氟氰菊酯在胚胎受精后120 h(120 hpf)的半数致畸浓度(EC50)为38.61 µg/L。运动行为检测结果显示,2.5 µg/L暴露下斑马鱼胚胎的自主运动频率在19、21和22 hpf时显著升高(P<0.05),10 µg/L氯氟氰菊酯暴露下胚胎的自主运动频率在20和21 hpf时显著下降(P<0.05),且峰值由21 hpf延迟到22 hpf;5、10 µg/L组胚胎在27和48 hpf时对接触反应的运动距离呈显著下降(P<0.05);10 µg/L氯氟氰菊酯显著降低了仔鱼的自由泳动速度(P<0.01)。结论:氯氟氰菊酯对斑马鱼胚胎有严重的致畸效应,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对斑马鱼胚胎无明显致畸效应的低剂量氯氟氰菊酯即可显著影响其自主运动、接触反应、自由泳动等发育早期的运动行为。 相似文献
28.
29.
我院 1994年 1月至 1999年 6月收治 2 8例破裂动脉瘤病人 ,均采取手术治疗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 8例中男 15例 ,女 13例 ,年龄 2 8~ 6 7岁 ,平均 53岁。Hunt Hess分级 :Ⅰ级 1例 ,Ⅱ级 3例 ,Ⅲ级 14例 ,Ⅳ级 8例 ,Ⅴ级 2例。首发症状为意识障碍 8例 ,突发头痛 17例。其他症状有动眼神经麻痹 5例 ,偏瘫 9例 ,失语 2例 ,癫痫大发作4例。术前出现颞叶沟回疝 2例。动脉瘤破裂出血次数 :1次 17例 ,2次 8例 ,3次 3例。以上病例中2 6例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 ,2例CT检查表现为颅内血肿 ,因病情严重未行脑血管造影而… 相似文献
30.
乳腺隐匿性病灶定位穿刺切除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触诊阴性而乳腺影像检查阳性的隐匿性乳腺病变行定位穿刺留置导丝引导手术切除活检的技术操作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触诊阴性,而乳腺X线或CT摄片显示成簇的细小钙化、模糊小结节及局部结构紊乱等微小病灶,通过穿刺留置导丝于可疑的病灶区,然后手术切取活体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呆:38例45处病灶均一次性定位成功,未发生出血、导丝脱出等并发症。X线钼靶定位穿刺25处病灶,其中小结节边界模糊致密灶3处,成簇或较集中的微小钙化灶21处,局部结构紊乱1处。CT定位穿刺20处病灶,其中小结节边界模糊致密灶15处,微小钙化灶4处,局部结构紊乱1处。病理结果:恶性病变3例3处病灶,癌前病变4例6处,良性病变31例36处。结论:立体定位穿刺留置导丝引导手术活检术对乳腺隐匿性病变定位准确,不仅能使手术精确切除乳腺微小病灶,又能有效减少腺体损伤,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