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5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了解我院呼吸ICU耐碳青酶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携带的β-内酰胺酶的耐药基因及其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0—12月呼吸ICU临床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CRAB。试验菌株进行5种耐药基因(KPC-2、IMP、VIM、NDM-1、OXA-23)PCR特异性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测序分析,并且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同源性分析。结果 2015年10—12月呼吸ICU共分离CRAB22株,其中19株(86.36%)分离于痰。22株CRAB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为59.09%,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为9.09%,对多粘菌素B均敏感,对其他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为80%以上。PCR扩增未检出KPC-2、IMP、NDM-1三种耐药基因,而VIM、OXA-23阳性率均为100%。PFGE同源性分析结果:22株菌分为13种不同带型,每种带型包含菌株数为1~5株不等,其中9种带型(69.23%)分别只包含1株菌,其他4种(30.77%)带型包含菌株数为2~5株不等。其中,A5、A7和A8为同一型,A9、A11、A14、A19和A22为同一型,A4、A10和A12为同一型,A16和A18为同一型。结论呼吸ICU分离CRAB携带的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主要为VIM、OXA-23型基因。同源性分析证实,有小部分为同一克隆株,存在小范围的流行。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分析2016年海南省某医院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的临床分布、荚膜分型、分子分型、毒力基因携带及药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该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通过黏液拉丝试验选取hvKP,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与普通肺炎克雷伯菌(cKP)比较;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菌株进行荚膜分型、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共分离hvKP 84株,其中主要标本来源为痰(45株);K1和K2是hvKP的主要荚膜型,ST23、ST65和ST86是hvKP的主要ST型;rmpA、aerobatin、allS、kfuBC和cf29a在hvKP中的携带率分别为90.48%、96.43%、42.86%、66.67%和53.57%,均高于cKP,PFGE发现allS基因仅存在于K1型;hvKP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低于cKP。结论痰是hvKP菌株,尤其是K1型hvKP的主要标本来源;超过90%的hvKP菌株携带rmpA和aerobatin基因,allS基因仅存在于K1型hvKP中。  相似文献   
23.
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创新方法研究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药质量是保证中药功效稳定性及应用安全性的基础,其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是推动中药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围绕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建设及模式创新取得了突破,中药整合质量观、中药质量标志物等新思路、新模式的提出,引领了中药质控发展的新方向,涌现出了一系列中药质量评价创新技术与创新方法。拟从化学基准、化学基准与药理效应基准相结合、化学基准与生物效应基准相结合3个角度,从中药评价方面梳理近年来中药质控方法方面最新研究,系统阐述中药质量评价创新方法及其应用现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建立符合中药特色理论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24.
医学PBL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创造氛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通过与传统教学的比较,探讨采用PBL教学模式对课堂创造氛围的影响。方法:采用"课堂创造氛围问卷"对509名PBL教学组的学生和603名传统教学组的学生进行调查,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PBL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创造氛围及学生合作、课堂民主性、教学启发性三个因素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结论:PBL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创造氛围,但学生轻松自主性和创新支持两因素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5.
目的 采用构效组学研究方法,阐释气滞胃痛颗粒中延胡索含有化合物结构与抗炎镇痛的药效物质。方法 在课题组前期体外筛选的基础上,开展延胡索生物碱体内药效研究,以靶点为桥梁,将延胡索中一类或多类化学成分结构与药效紧密关联,将延胡索生物碱所含成分结构与抗炎镇痛疾病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依据对接评分和延胡索生物碱结构母核的不同进行构效组学研究,总结其结合优劣的规律。结果 延胡索生物碱在体内抗炎镇痛药效研究中有良好效果,初步筛选延胡索生物碱中53个化学成分和73个靶点;抗炎镇痛疾病靶点3 074个,将成分靶点与抗炎镇痛疾病靶点取交集,共得到42个直接作用靶点;经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子对接等分析,最终得到延胡索生物碱的主要活性成分有延胡索乙素、巴马汀等,核心靶点为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GRM5)、雌激素受体1(ESR1)、钾依赖钠钙交换蛋白6(SLC6A4)、核蛋白转录因子(FOS)等;依据母核的不同将延胡索生物碱53个成分分为8类,其中原小檗碱类、小檗碱类、阿朴啡类三类成分多,并且与PTGS2、GRM5等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每组延胡索生物碱结构与对接评分关系呈现相同的规律。原小檗碱类结构中,母环的A环和D环上适当带有羟基、烷氧基或甲基的取代基有利于增强与两个靶点的结合活性。在小檗碱类结构中,含有13位甲基的结构对2个靶点结合更佳,推测甲基片段改变了成分结构与氨基酸残基的结合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其结合活性。结论 该研究采用构效组学研究方法,可以分析延胡索生物碱抗炎镇痛的物质基础,同时构效组学为中药药效物质的阐释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26.
目的:通过HPLC和ICP-MS建立伤科接骨片有机及无机成分的全面质量控制方法,完善其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HPLC建立10批次伤科接骨片指纹图谱,利用软件计算其相似度;采用ICP-MS对10批次伤科接骨片中无机元素进行半定量检测,利用MPP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差异元素,结合相关文献,对与复方功能主治相关的差异元素和重金属及有害元素进行全定量检测。结果:建立10批次伤科接骨片的多波长融合指纹图谱,确定27个共有峰,样品间相似度均0.92。结合半定量分析结果及相关文献,对伤科接骨片中12种无机元素进行全定量检测,包括常量元素K,Ca,Na,Mg,微量元素Fe,Zn,Mn以及重金属及有害元素Cu,Hg,As,Pb,Cd,从有机和无机成分两方面建立伤科接骨片质量评价体系。结论:该方法简便,重复性好,稳定可靠,以有机和无机成分双因子作为基础为伤科接骨片全面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7.
目的:对天南星药材指纹图谱与抗肿瘤药效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基于主要药效成分的朝鲜天南星与东北天南星化学成分相似性,为朝鲜天南星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11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朝鲜天南星与东北天南星药材指纹图谱;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其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同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对6批朝鲜天南星和5批东北天南星进行谱效相关性分析,找到各自药效贡献较大成分,评价二者相似性。结果:成功建立了11批不同来源天南星药材的指纹图谱,同时验证了不同来源天南星的抗肿瘤药理活性。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朝鲜天南星与药效关联系数0.80的15个成分中有12个与东北天南星一致;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验证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的合理性。综合分析证明,基于主要药效成分的朝鲜天南星与东北天南星具有较好的相似性。结论:本实验以抗肿瘤药效为导向,验证了朝鲜天南星与东北天南星基于化学成分的相似性,为朝鲜天南星作为习用品提供合理依据的同时,也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气滞胃痛颗粒挥发油促肠动力的谱效关系,为气滞胃痛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建立气滞胃痛颗粒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采用半固体糊炭末推进法,以小肠推进率为指标测定挥发油促肠动力的药理药效,灰色关联度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特征指纹峰与促肠动力药效的谱效模型。结果 8个不同配伍组指纹图谱中有44个共有峰,其中辛醛、D-柠檬烯、顺-葛缕醇、香芹酮、cypera-2,4-diene、β-朱栾、香附烯、β-古巴烯、桉油烯醇、6-isopropenyl-4,8a-dimethyl-1,2,3,5,6,7,8,8a-octahydro-naphthalen-2-ol为潜在药效物质。结论 本研究为确定气滞胃痛颗粒复方促肠动力药效质控指标成分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构建一种集成有浓度梯度及微阀结构的微流控芯片,并利用该芯片探讨菟丝子黄酮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凋亡坏死的影响。方法:设计和构建一种集成有浓度梯度及微阀结构的微流控芯片,以大鼠HSC-T6细胞活力、形态等特征检验芯片的适用性;同时利用芯片探讨8种不同浓度菟丝子黄酮作用HSC-T6细胞24、48和72 h后的凋亡坏死情况。结果:细胞在芯片中生长状态良好,增殖活力强,存活率达到96%;菟丝子黄酮具有明显促细胞凋亡坏死作用,其作用细胞24 h、48 h及72 h后,细胞凋亡坏死率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在一定浓度下,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呈现量-效和时-效关系。结论:该芯片重复性及适用性良好,可极大简化药效筛选中操作的复杂性,为中药新药药效评价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