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2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5篇
内科学   5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262篇
预防医学   85篇
眼科学   36篇
药学   102篇
  1篇
中国医学   128篇
肿瘤学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891.
青蒿素缓释固体分散物的制备及体外溶出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研究青蒿素缓释固体分散物,提高其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青蒿素缓释固体分散物,对其进行体外溶出实验,并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进行固体分散物的物相分析。结果:固体分散物体外溶出速率随同介质PH的增大而明显加快,体外溶出时间明显延长,体外溶出度显增加,达到原药的5倍以上。固体分散物X-射线和射图谱表明,青蒿表以非晶体状态存在;在RH75%40℃条件下放置3个月后,固体分散物X0  相似文献   
892.
目的观察消肿膏联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纸质小夹板固定。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消肿膏外敷,5 d换药1次,疗程2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中医临床症状,比较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1月后及治疗2月后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组疼痛、肿胀、瘀斑、肢体萎软等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1周、1个月、2个月后,两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治疗1周、1个月、2个月后,治疗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总优良率为84.44%,高于对照组的71.11%(P<0.05)。结论消肿膏联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在消除关节肿胀、减轻骨折早期疼痛、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及提高整体疗效方面效果显著,且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893.
目的:回顾性分析UGT1A1基因不同表型与FOLFIRI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及毒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腹部肿瘤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临床分期为Ⅳ期结直肠癌或根治性手术后复发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24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初次行FOLFIRI方案化疗前抽血,提取全血中的DNA,采用PCR技术行UGT1A1基因型检测;接受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者发生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分别采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分析UGT1A1基因不同表型与FOLFIRI化疗疗效的相关性,分解模型及广义估计方程多应变量回归分析UGT1A1基因不同表型与FOLFIRI化疗毒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共发现3种UGT1A1基因表型,分别为UGT1A1*1/*1(纯合野生型TA6/6型 188/240 78.3%)、UGT1A1*28/*1(杂合突变型TA6/7型 47/240 19.6%)和UGT1A1*28/*28(纯合突变型TA7/7型 5/240 2.1%)。UGT1A1基因型中TA6/7型TA6/6型相比,FOLFIRI化疗无应答风险增加16%,但无统计学差异;本组转移器官>2个的患者中TA6/7型和TA6/6型相比,血液学及非血液学毒副反应发生的风险均增加了9.377 3倍(P=0.007 9),其中消化道毒副反应发生风险增加了42.806 6倍(P=0.025 9);本组行FOLFIRI化疗≥4周期的患者中,TA6/7型比TA6/6型的患者发生血液学毒性的风险增加了22.324 6倍(P=0.003 5)。结论:TA6/6型为我省结直肠癌患者最为常见的UGT1A1基因表型,而TA7/7型罕见;晚期结直肠癌转移器官数超过2个行FOLFIRI化疗的患者中UGT1A1基因TA6/7型较TA6/6型患者血液学及非血液学毒副反应发生的风险均明显增加,其中消化道毒副反应发生的风险更胜。  相似文献   
894.
目的:比较瘘道切除缝合法与肛瘘切开法治疗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瘘管切除缝合法治疗,B组采用瘘管切开法治疗,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术后疼痛指数、复发率,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术后疼痛指数和伤口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瘘管切除缝合法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痿的疗效明显优于瘘管切开法。  相似文献   
895.
15岁男性因双眼胀痛、视力下降就诊。双眼无光感,眼球震颤,外斜视,眼距宽,眼压48~50 mmHg,虹膜新生血管,视网膜脱离。同时伴有肾脏囊肿、心脏房间隔缺损、颅脑磁共振示小脑上脚延长的“臼齿征”样改变,第四脑室增宽“蝙幅翼”样改变。父母近亲结婚。诊断为Joubert综合征。(眼科,2022,31:122-124)  相似文献   
896.
<正>患者,女,36岁,因“阴道有排便、排气36年”入院。患者自出生后即出现阴道漏气,但无明显漏粪。2018年4月于河北燕达国际医院行直肠阴道瘘修补术,术后症状减轻,术后4个月再次出现阴道漏气,且逐渐加重。遂于2019年8月于我院行直肠阴道瘘修补术,术后2个月随访时发现局部创面可见丝线,予以拆除,再次出现阴道漏气,腹泻时会有漏粪情况。2021年9月于我院行直肠阴道瘘修补术(联合吻合器),术中取出往次手术丝线,术后2个月余患者自觉阴道漏气漏粪明显,遂来就诊。  相似文献   
897.
化脓性汗腺炎是指皮肤大汗腺反复感染、化脓形成的慢性蜂窝组织炎样皮肤病,常发生于腋窝、会阴部及肛周等大汗腺丰富部位,常形成贯通性窦道,顽固难治,迁延不愈。2007年1月—2011年4月,我院共治疗6例化脓性汗腺炎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1~51岁,平  相似文献   
898.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行内镜下止血术和血管介入止血术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ANVUGIB患者108例,且均接受内镜止血,按首次内镜治疗成功与否分为内镜止血成功组和失败组。单因素分析内镜止血治疗失败的因素。将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以内镜止血成功与否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内镜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对内镜治疗失败行血管介入止血治疗,进行亚组分类为介入止血成功组和失败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内镜下表现等各变量的差异。结果 内镜止血失败患者占20.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非甾体类药物用药史、激素用药史、出血总量、出血病因、失血性休克、溃疡直径、血红蛋白、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C反应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失血性休克(OR:78.45,95%CI:6.484~949.105)和溃疡直径大(OR:3.873,95%CI:1.275~11.772)为ANVUGIB内镜止血失败的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白蛋白和血小板为介入止血危险因素。结论 失血性休克和较大溃疡是ANV...  相似文献   
899.
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居世界恶性肿瘤首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的绝大多数,肿瘤内异质性(intratumor heterogeneity,ITH)较其他肿瘤更高,了解ITH有利于推进NSCLC的个体化精准医疗。相较于组织病理活检,PET/CT的成熟应用为ITH的全面无创表征提供可能。本文主要就PET/CT对NSCLC中的特定基因表达、肿瘤内部免疫微环境、癌细胞空间排布、肿瘤细胞的增殖程度以及转移潜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NSCLC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00.
神经束膜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发生于胃腔者罕见。胃神经束膜瘤一般预后较好,恶性变较为少见,将其与具有恶性潜质的肿瘤进行鉴别尤为重要。因胃神经束膜瘤与其他实体瘤形态相似,正确诊断具有挑战。本文报道1例胃神经束膜瘤内镜下诊治过程,旨在为胃腔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