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130篇
预防医学   42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38篇
  1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01.
我科2004年10月—2008年3月使用椎体成形术(PVP),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椎体成形术(SKY)二种方法治疗31例(40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02.
103.
目的介绍胸骨下段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体会。方法选择10岁以下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20例,纵劈胸骨上至第二肋间;10岁以上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3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9例,纵劈胸骨上至第二肋间并向右侧横断。常规体外循环,胸正中小切口第三胸肋关节水平至剑突根部,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无手术死亡,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24h胸液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切口长度约为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的60%。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可以顺利完成部分心内直视手术,美观且保留了胸廓的连续性,无胸骨前凸畸形。  相似文献   
104.
标准的交叉、重复、矛盾等不协调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标准化工作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减少标准的交叉、重复、矛盾,增强标准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已成为我国深化标准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通过资料检索和专题调研等方法,检索公共卫生领域具体标准案例,从部分卫生标准之间、与跨部门相同专业领域标准之间以及与行政规范性文件、学(协)会指南及技术规范之间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初步探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卫生标准交叉、重复、矛盾等不协调问题,并对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研究X射线诱导的人外周血ISG20L1基因表达变化,探究ISG20L1基因作为早期辐射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以健康人群外周血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0、0.5、1.0、2.0、4.0和8.0 Gy X射线照射EDTA抗凝外周血后培养0、4、8、24和48 h后,用RT-PCR技术检测基因转录水平,分析X射线照射外周血后的ISG20L1基因转录水平与辐射剂量之间的量效关系及时效关系;分析14名健康献血者的本底表达水平,分析基因表达的本底差异性。结果 不同剂量照射组与对照组(0 Gy组)的基因表达水平在照射后0 h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样本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先下降随后上升,在去除ISG2L1基因的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后发现不同剂量点ISG20L1基因转录水平随着照后时间延长表达上调,各个照射剂量点的时间响应良好。分析不同时间点的剂量响应的时候发现,在照后4 h ISG20L1基因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转录水平有所增加,但未能呈现良好剂量效应关系,照射后8 h、12 h和48 h在剂量范围为0~4 Gy时呈现出了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R2分别为0.9789,0.9083,0.9600,但当照射剂量增大为8 Gy时,ISG20L1基因转录水平反而下降。结论 ISG20L1基因在0~4 Gy照射剂量范围内在照射后8 h以后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具有作为辐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6.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类以肺循环阻力增高为主要特征、最终导致右心功能不全、乃至死亡的慢性肺疾病,其病因复杂,预后差.微小RNA(miRNA)是一种内源性的非编码RNA,与PAiH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本文主要对miRNA在PAH慢性缺氧、骨形成蛋白Ⅱ型受体(BMPRR2)、apelin-APJ、以及右心功能不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探索PAH的发病机制、诊疗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7.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及时明确病原和抗菌药物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室在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117例败血症患儿血培养检出菌及其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7例新生儿败血症的血培养标本中检出病原菌11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88.89%,革兰阴性菌占11.11%,产气肠杆菌、奇异变形菌均为0.85%。革兰阳性菌以葡萄球菌为主,前3位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31.62%,表皮葡萄球菌17.95%,溶血葡萄球菌13.68%。117株病原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占45.30%。革兰阴性菌前3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5.13%,肺炎克雷白杆菌2.56%,阴沟肠杆菌1.71%。CNS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最高,分别为94.34%,94.59%,其次为头孢西丁,耐药率分别88.68%,78.38%;对苯唑西林、红霉素的耐药率>50%;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磷霉素、利福平耐药率低(<17%);对糖肽类抗菌药物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未产生耐药。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耐药率较高;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吡肟未产生耐药。结论该院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葡萄球菌为主,CNS为主要病原菌,对青霉素、头孢西丁等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头孢唑林耐药率较低,临床治疗上应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甲状腺癌伴有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病理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23例桥本甲状腺炎伴有甲状腺癌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与对照组(同期诊治的23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予以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症状、病理特点、检测RET的阳性率等。结果对照组临床表现存在多样化特点,大多数呈结节状。观察组呈乳头状癌,检测RET结果阳性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甲状腺癌同桥本甲状腺炎临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同病理基础,桥本甲状腺炎极大可能是引起患者并存甲状腺癌的重要因素,给予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积极治疗,能有效防止患者并存甲状腺癌,临床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新型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BG)联合钛膜应用于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的成骨效果。【方法】实验共采用8只健康杂种犬,每只犬均在拔除双侧下前磨牙后即刻于每侧拔牙创区制造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每侧即刻植入3颗即刻种植体后编号并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植入BG组,植入BG并以钛膜覆盖组及空白对照组。术后2,4,8,12周处死动物行Masson染色组织学观察。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的修复情况。【结果】所有植入种植体区牙龈均愈合良好,未见种植体周围炎发生。BG+钛膜组形成新骨的时间最早,骨结合最理想,且新骨形成质量较另外两组明显较好。【结论】新型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骨引导作用,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联合钛膜能较好的解决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9年5月至11月诊治的13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多见于儿童,具有传染性,散居儿童(67.42%)发病多于群居儿童(32.56%).成人密切接触,抵抗力低下时也可发病.132例患儿中,所有病例均有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疱样皮疹等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91.67%患儿出现发热,出现并发症68例,支气管炎20例,肺炎25例,病毒性脑炎3例,心肌炎20例,经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手足口病为儿科常见流行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及时正确诊断本病并给予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儿童集中场所,要及时隔离患儿,防止疾病流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