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69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01.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入选的92例手术室进行手术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对症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着重实施围术期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对疾病及健康知识的掌握度、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心理状态、两组患者手术期间出现的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对疾病知识及健康知识的掌握有效率达97.83%,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达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出现紧张、恐惧、担心、烦躁的心理状态的人数较干预前明显减少,且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一例出现引流管脱落、血肿,其并发症发生率达6.5%,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围术期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及健康知识的掌握度,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2.
1病史患者,男,32岁,2010年7月27日首次就诊于北京地坛医院。主诉:发热1周,腹泻4周,确认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阳性1天。2010年6月28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  相似文献   
103.
由于阑尾切除术中处理不当 ,术后可遗留后遗症 ,如术后右下腹疼痛、B超提示残株炎等 ,有的与残端结扎后再包埋入盲肠壁间的处理方式有密切关系。但因临床无急腹症表现 ,医生处理时感到非常棘手 ,只能采取抗炎治疗。 1990年以来 ,我们采用了阑尾残端非包埋法治疗急、慢性阑尾炎 12 6例。该术式符合解剖特点和生理需要 ,避免了术后后遗症。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12 6例中 ,男 10 2例 ,女 2 4例 ;年龄 11~ 5 5岁 ,平均 2 8岁 ;按阑尾炎类型分为 :单纯性 69例 ,化脓性 35例 ,坏疽及穿孔性 2 2例 (含阑尾周围脓肿 10例 )。术中见腹腔脓液…  相似文献   
104.
目前小儿术后镇痛虽然不如成人普及.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术后镇痛可明显降低疼痛引起的全身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儿恢复质量。对于小儿脐下手术.术前骶管注射布比卡因和芬太尼是临床上常用的镇痛方法之一。舒芬太尼是一种新型芬太尼衍生物.其镇痛强度约为芬太尼的5~10倍。该药物已经被用于成人术后镇痛,取得很好效果.但其在小儿术后镇痛方面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拟骶管注射布比卡因与舒芬太尼混合液.用于小儿脐下手术后镇痛.并与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方法比较.以期为舒芬太尼用于小儿术后镇痛方面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分析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注册的直肠癌临床试验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方法检索ChiCTR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搜集所有与直肠癌相关的临床试验,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直肠癌临床试验406项。其中上海(88项)、广东(48项)、四川(46项)3个省市共182项,占注册临床试验总数的448%。注册临床试验10项及以上的机构有6个,分别是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和青岛大学。365项试验的注册状态为预注册,41项为补注册。经费来源前三位分别为:地方财政(125项,308%)、自筹(110项,271%)和医院资助(40项,99%)。研究类型以干预性研究为主,有215项(529%)。176个随机对照试验中,124项(705%)在盲法部分的填写为空白/缺失。在406项直肠癌临床试验中,多中心临床试验仅28项,其余均为单中心临床试验。结论ChiCTR注册直肠癌临床试验数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存在地区和机构分布不均衡,高等级基金资助比例低,试验设计不规范,多中心临床试验较少等问题。管理部门应继续加大临床试验注册宣传力度,提升注册者的规范化意识,并建立更完善的注册审核机制。同时,政府部门应增加高级别基金的投入比例。  相似文献   
107.
七氟醚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血红素氧合酶-1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七氟醚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成四组(n=6)。假手术组(S组):开胸游离左肺门后,未行缺血-再灌注处理;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阻断左肺门45min后松开血管夹再灌注120min;七氟醚-缺血再灌注组(Sev-IR组):先吸入1MAC七氟醚30min后行缺血-再灌注;七氟醚组(Sev-S组):持续吸入1MAC七氟醚30min,未予缺血-再灌注处理。缺血45min,再灌注120min时处死兔,观察各组肺组织HO-1活性,肺组织湿干重比(W/D)、肺泡损伤数(IRA)及电子显微镜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再灌注120min后IR组和Sev-IR组肺组织W/D、IRA值均高于S组(P<0.01),而Sev-IR组的这两个指标较IR组均有明显降低(P<0.01);再灌注120min后IR组和Sev-IR组肺组织HO-1活性分别为(489.86±72.18)和(758.67±111.15)较S组(135.58±36.47)均明显升高(P<0.01);与IR组相比,Sev-IR组肺组织HO-1活性明显升高(P<0.01)。肺组织的电镜结果显示七氟醚使IR诱导的超微结构损伤减轻。上述指标于S和Sev-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可增强肺组织HO-1活性,这是其对肺IR损伤发挥的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8.
李兴旺  曾邦雄  徐涛  董晟 《中国康复》2003,18(6):338-340
目的 :探讨明胶酶在脂多糖 (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ALI)中的作用。方法 :以LPS静脉注射建立ALI模型。将 3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及LPS静脉注射后 2、4及 6h组。检测肺通透指数 (LPI)、PaO2 /FiO2 和组织病理学评分 ,以评估肺损伤严重程度。采用明胶酶谱法测量明胶酶活性。以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肺组织IV型胶原。结果 :LPS静脉注射后 ,4及 6h组肺通透指数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 .0 1) ,组织病理学呈ALI改变 ;LPS作用 2h时MMP 2 (明胶酶A)活性较正常组升高 (P <0 .0 1) ,并持续至 6h ;MMP 9(明胶酶B)在正常组几乎检测不到 ,而在 2h组发现其活性 ,在 4及 6h组进一步显著升高 (P <0 .0 1)。相关分析表明 ,MMP 9活性与PaO2 /FiO2 、LPI、肺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相关 (r分别为 - 0 .6 9、0 .80、0 .71,均P <0 .0 5 )。MMP 2与肺组织病理学评分相关 (r=0 .5 0 ,P <0 .0 5 )。IV型胶原染色显示LPS导致基底膜的破坏。结论 :胶原酶 (MMP 2 ,MMP 9) ,可通过破坏基底膜而参与内毒素诱导急性肺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9.
目的体外克隆表达并纯化C70rf69重组蛋白,对C70rf69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PCR扩增C70rf69目的基因片段,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转化BL21,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Ni-NTA纯化目的蛋白。结果扩增获得序列完全正确的C70rf69基因片段(自然变异体),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高效表达,在非变性条件下获得较高纯度的重组蛋白。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C70rf69蛋白(含信号肽)含有PKC、CK2磷酸化位点和N-十四烷基化位点。结论成功的对分泌蛋白C70rf69进行了基因克隆、表达与初步纯化,为其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0.
原发Ⅰ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PHI)包括急性期感染(AHI)和早期感染(EHI)。AHI通常与急性的"反转录病毒综合征"有关,包括一系列非特异的症状和实验室检测异常。AHI和EHI的分界点在于HIV抗体的阳转,而PHI和其后的慢性感染阶段的临界点在于体内何时达到HIV-1的调定点。早期诊断有赖于检测HIV-1RNA和P24抗原。大约50%经性传染HIV发生在急性期阶段,对急性期/早期感染者尽早诊断并给予抗病毒治疗,能明显减少HIV的传播。一些研究显示,早期抗病毒治疗能够使病毒得以长期抑制,并能保持甚至增加HIV-1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但早期治疗和治疗中断的临床益处还没有足够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