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3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5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67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424篇
内科学   157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92篇
综合类   486篇
预防医学   179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212篇
  3篇
中国医学   212篇
肿瘤学   3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李亚 《山东医药》2007,47(11):83-83
小儿呼吸道异物是严重危及生命的急症,非植物性小儿呼吸道特殊异物的治疗护理难度大、并发症多、病死率高。1999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共收治20例呼吸道非植物性异物患儿,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2.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0年1月-2007年6月108例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通过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加终池置管治疗效果。结果108例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死亡20例,占18.5%;存活者3个月后按国际通用ADL分级:Ⅰ级:恢复社会活动,30例,占27.78%;Ⅱ级:恢复家庭生活,31例,占28.70%;Ⅲ级:拄杖行走,生活需照顾,25例,占23.15%;Ⅳ级:卧床,意识障碍,2例,占1.8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加终池置管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配合相应护理确实是一种好方法,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3.
204.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局部伤口负压引流治疗对兔体温的影响。方法以兔背部皮肤全层皮肤缺损的急性创面为模型,将24只创伤兔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常温实验组、高温对照组、高温实验组,每组6只。实验组给予局部伤口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用纱布覆盖,不给予负压引流。创伤后每1 h监测肛温(Tr)1次。结果高温暴露的两组兔肛温较常温环境下的两组明显增高(P<0.05),与高温对照组比较,高温实验组肛温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温高湿环境是导致创伤兔肛温升高的重要因素,局部伤口负压引流疗法可有效缓解高温复合创伤兔的肛温,阻止热损伤对创面局部及全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5.
目的观察寒痹散穴位贴敷联合按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骨科入院患者分为3组:寒痹散穴位贴敷联合按摩组、寒痹散痛点贴敷组、寒痹散穴位贴敷组,每组各30例患者,治疗前后参照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和膝关节各项体征积分,对比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寒痹散穴位贴敷联合按摩组总有效率97%,寒痹散痛点贴敷组67%,寒痹散穴位贴敷组70%,3组间进行比较,寒痹散穴位贴敷联合按摩组优于寒痹散痛点贴敷组和寒痹散穴位贴敷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寒痹散穴位贴敷联合按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6.
目的 探讨通过比较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OTA)及窦性心律(SR)时胸导联R/ S波振幅转换及V2导联R波振幅比例变化,判断OTA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或左室流出道(LVOT)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8例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成功证实的起源于RVOT或LVOT的OTA患者的ECG特点。观察OTA时发生R/ S转换的胸前导联,发生在V3以前判定OTA起源于LVOT;R/ S转换发生在V3导联时,比较OTA及SR时V2导联R波振幅比例,如V2转换率大于1则判定OTA起源于LVOT;R/ S转换发生在V3以后时判定OTA起源于RVOT。统计各诊断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208例患者中男性76例,年龄43. 6±13. 8岁。 OTA的成功射频消融靶点位于RVOT者181例,位于LVOT者27例。 OTA时ECG形态表现R/ S转换在V3以前的患者18例,起源于LVOT者17例。以OTA的R/ S转换早于V3即诊断OTA起源于LVOT为标准,其灵敏度为63. 0% ,特异度99. 5%。 OTA时ECG形态表现R/ S转换在V3以后的共112例,均起源于RVOT。以OTA的R/ S转换晚于V3即诊断OTA起源于RVOT为标准,其灵敏度为61. 9%,特异度100%。 OTA的ECG形态表现R/ S转换在V3的患者78例,起源于RVOT 68例。起源于LVOT的V2转换率大于起源于RVOT的V2转换率(1. 32±0. 26 vs 0. 52±0. 20,P〈0. 05)。 OTA的R/ S转换在V3时,如果以V2转换率≥1即诊断OTA起源于LVOT为标准,其灵敏度80. 0% ,特异度94. 2%。OTA时R/ S转换在V3而SR时R/ S转换在V2的患者共22例,均起源于RVOT,此方法灵敏度32. 4%,特异度100%。结论 OTA的胸前导联R/ S转换早于V3和晚于V3作为诊断OTA起源于LVOT和RVOT的标准具有很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 OTA时R/ S转换在V3时,比较OTA及SR时V2导联R波振幅比例,如V2转换率大于1则判定OTA起源于LVOT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7.
HIV-1将趋化因子受体(主要为CCR5和CXCR4)作为与CD4共用的受体进攻靶细胞。因而能与CCR5受体结合的分子可防止HIV-1进入细胞,抑制病毒生长。作者发现曲霉科棕黄色泡波曲霉(拟)Emericella aurantiobrunnea提取物能与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α竞争性地结合人CCR5受体,因而以生物活性为导向,分离出变色曲霉素(1)、变色曲霉醇(2)和4个新的变色曲霉素衍生物(3~6)。  相似文献   
208.
腕舟状骨如发生骨折,在最初X线检查时,是很难发现的。往往10天以后,X线复查时才能看到骨折征象。为了避免骨不连、缺血性坏死和继发的骨关节炎等并发症,重要的是在最初X线检查时,应仔细观察腕背部软组织有否改变,这对提示有无骨折尤为重要。本文对239例腕关节外伤X线照片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发现观察腕背部软组织有否改变比腕舟脂肪垫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9.
目的 探讨联用高营养(高脂、高糖)及酒精所致脂肪肝模型的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选用纯种新西兰家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12周)及实验1、2、3组(高脂、高糖饲料及含5%酒精饮水分别喂养3、6、12周)。实验结束肝组织标本采用Sudan IV脂肪染色、HE、Masson’s三色染色及硝酸银染色,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特征,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单色分割分析法进行脂肪变面积分析。结果 模型组动物形成以小泡性病变为主的脂肪肝,模型复制率为100%。脂肪性肝炎为以肝细胞脂肪变、点或灶状坏死、气球样变、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小叶内炎症和淋巴及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汇管区炎症与不同程度纤维组织增生,细胞核空泡变性和Mallory小体较少见。电镜观察可见肝细胞内充满不规则小脂滴,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损伤,细胞核结构改变,胆小管增生、扩张,纤维组织增生。图像分析显示:正常肝脏脂肪面积为1.24%~4.01%,轻、中、重度脂肪肝依次为12.04%~24.00%,25.91%~34.94%,35.43%~46.80%。结论 高营养及酒精脂肪肝模型较传统单一方法模型形成快,病变进展较迅速,可形成以小泡性病变为主的肝脂肪变,随造模时间延长、肝细胞脂肪变、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和肝纤维化呈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210.
脑出血106例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出血死亡原因以及预防方法,降低死亡率。方法 回顾106例脑出血死亡临床资料。结果 死亡原因中脑疝52例(49.05%),活动性出血24例(22.64%),应激性溃疡14例(13.21%),其它16例(15.09%)。结论 脑疝形成、活动性出血、应激性溃疡是脑出血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