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2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0篇
  2篇
中国医学   4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51.
果酸是一种天然、无毒且无污染的有机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果中.果酸活肤治疗近年来已成为一些皮肤疾病治疗及美容护肤的新趋势,可用于痤疮、黄褐斑、皮肤光老化及炎症后色素沉着等疾病的治疗[1],具有疗效可靠,操作便利等优点.果酸治疗相对安全,不良反应一般较轻微,如皮肤红斑及点状小结痂等,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但操作不慎也可导致炎症后色素沉着(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PIH)及瘢痕等严重不良反应.本文回顾本科果酸治疗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患者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的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例。10例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桥接血管内治疗,11例直接行血管内治疗。其中机械取栓12例,机械取栓+支架植入3例,单纯颈动脉支架植入3例,机械取栓+动脉溶栓1例,机械取栓+动脉溶栓+支架植入1例,单纯动脉溶栓1例。评估术中mTICI再通等级、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第90天m RS评分,分析疗效与安全性。结果21例患者前循环卒中18例,后循环卒中3例。NIHSS评分平均15. 81±6. 44分。20例患者术后血管再通达mTICI 2 b-3级。术中并发出血1例,术后大量颅内出血1例,无症状少量颅内出血4例。术后高灌注综合征8例,其中4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最终死亡5例(23. 81%)。术后随访第90天mRS评分0~2分8例。结论经充分评估并及时采取适宜的单一或多种血管内治疗方法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不同孕妇外周血小板活化分子含量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 3种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CD6 2p、CD6 1、CD4 1标记 5 0例正常孕妇和 4 6例妊高征患者外周血小板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正常孕妇血小板CD6 2p、CD6 1及CD4 1的检测值分别为 7 16 %± 3 10 %、5 6 0 %± 2 78%及 8 31%± 4 31% ;妊高征随程度的加重 3种分子呈增高趋势 ,且重度组检测值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轻、中度组 (P <0 0 5、P <0 0 1)。轻度组产前及产时与正常妊娠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重度妊高征者剖宫产后CD6 2p、CD6 1及CD4 1水平显著增加 (P <0 0 1)。结论 妊高征外周血小板CD6 2p、CD6 1及CD4 1检测值显著增加 ,标志着血小板活化程度和凝血能力明显增强 ,重度妊高征者剖宫产后外周血小板活化更加增强 ,应采取的适当的抗凝措施防止血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4.
目的:针对现有乳腺癌术后加压包扎材料与方法存在的弊端及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伤口特点,设计、研发一种马甲式多功能可控气囊胸带。方法参考健康女性胸围平均值,设计胸带的长度;考虑个体之间胸围存在差异,设计和安装松紧带;根据乳腺癌术后局部结构的改变,确定需要局部加压的部位,在胸带上设计气囊植入袋的大小及部位以后根据临床使用情况不断改进。结果研制出的马甲式多功能可控气囊胸带,可以根据胸围大小进行调节,气囊可定向扩张,气囊的压力可控,固定较为方便。结论按预期目的设计并制作出马甲式多功能可控气囊胸带,能够应用于乳腺癌术后伤口加压包扎,但其效果需进一步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观察分析子宫颈冷刀锥切术与环形电切术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25例。参照组予以子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研究组予以子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子宫颈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疾病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00%低于参照组的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疾病复发率4.00%略低于参照组的8.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子宫颈愈合时间分别为(14.38±2.41)min、(3.23±1.76)d、(6.74±1.24)d,均短于参照组的(23.05±2.23)min、(8.79±1.40)d、(13.46±2.01)d,术中出血量(15.01±3.02)ml少于参照组的(32.07±3.51)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治疗中采取子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与子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相比疗效更高,不仅能明显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子宫颈愈合时间,还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疾病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6.
患者,男,28岁,因车祸致头创伤就诊。查体:神志清、头顶部有一3cm左右的裂伤、颈软、下劲段后部轻压痛、四肢活动自如,肌力正常,躯体和四肢感觉未见异常。Babinski征阴性。既往无婚迷史和逆行记忆遗忘史。给予头部清创缝合。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颈椎正侧位X线片未见明显骨折(图1),  相似文献   
57.
摘要:目的:评价氢溴酸樟柳碱注射液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11例病程不超过30d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7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氢溴酸樟柳碱注射液2 mg,ivd,q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中心视力、30°静态视野、眼底镜检、视盘部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视觉诱发电位等各项检查,比较两组疗效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者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升(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试验组视力、视野、视盘RNFL厚度、诱发电位检查P100波振幅及潜时等各项指标及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氢溴酸樟柳碱注射液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结合Endobutton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应用带线锚钉结合Endobutton钢板治疗的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27例(锚钉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constant-murley score,CMS)评估临床疗效,并与同期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的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32例(钩板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14~38个月,平均16.2±3.8个月。钩板组与锚钉组手术时间[(45.3±7.1)min vs(47.0±7.6)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锚钉组术后3个月时患肩VAS及CMS均优于钩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钩板组术后3~6个月常规去除内固定物,术后12个月时两组间VAS及C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锚钉组1例发生内固定失效伴复位丢失;钩板组8例出现肩峰下撞击征,1例出现肩峰下骨侵蚀。钩板组与锚钉组并发症发生率[(9/32)vs(1/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锚钉组治疗总费用显著低于钩板组[(25 569.2±1 146.7)元vs(27 735.8±1 779.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线锚钉结合Endobutton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操作简便,患者并发症少、费用低,术后早期患肩疼痛及肩关节功能优于传统锁骨钩钢板手术,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0.
目的 设计合成天然产物asperphenamate衍生物。并对其体外抗人乳腺癌作用进行评价。方法 以L-苯丙氨酸为起始原料,经过4 步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确证。采用MTT方法,以T47D和MDA-MB231细胞为实验瘤株进行体外抗乳腺癌活性测试。结果与结论 设计合成了27个新化合物。体外抗乳腺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NPED-6和NPED-19的体外抗乳腺癌活性明显强于苯丙氨酸片段手性中心消旋的asperphenamate,它们的半数抑制浓度接近10 μmol·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