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0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71.
目的选取DVⅠ外膜蛋白DⅢ区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和纯化,以获得能应用于血清学诊断的纯化重组蛋白。方法用RT-PCR和套式PCR法扩增登革病毒Hawaii株外膜蛋白DⅢ区基因,与表达载体pET-30a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重组蛋白经Western-blot鉴定活性后用电洗脱法进行纯化。纯化的重组蛋白用间接ELISA法和捕获ELISA法应用于血清学检测,检测结果与间接免疫荧法进行比较。结果重组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高产量的重组蛋白,Western-blot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具有免疫活性。纯化的重组蛋白对登革热病毒Ⅰ型感染者具有很高的检出率,与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基本相符。结论DVⅠ外膜蛋白DⅢ区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重组蛋白可应用于血清学检测。  相似文献   
72.
李世清  程涛 《临床荟萃》2000,15(24):1130-1131
上消化道钡餐及内窥镜是胃肿瘤检查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CT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并使用新型的胃口服对比剂加之提高胃的充盈度 ,病变显示能力明显提高。采用不同的对比剂对 30例上腹部CT检查中发现 2 4例经病理证实胃癌作一分析 ,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30例上腹部CT检查中 ,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38~ 70岁 ,平均 5 9岁。禁食空腹 6小时以上 ,常规口服 1%~ 2 %泛影葡胺 6 0 0~ 80 0ml,对可疑胃壁增厚或有肿块于次日再次口服温水 80 0~ 10 0 0ml,使胃充分扩张 ,取仰卧位 ,6例作增强扫描。扫描采用PICKER12 0 0SX…  相似文献   
73.
福州郊区登革热传播媒介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1999年夏秋季福州郊区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 ,调查本次暴发流行的传播媒介及其生态习性 ,为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调查流行区媒介伊蚊种类 ,以免疫萤光法检测成蚊病毒自然感染率并判定传播媒介 ;以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和布雷图指数调查幼虫密度 ,以人饵诱捕法人工小时调查成蚊刺叮率 ;调查主要流行村蚊虫孳生环境 ,了解媒介伊蚊孳生现状。结果 白纹伊蚊是当地的优势蚊种 ,埃及伊蚊末捕及 ,成蚊登革病毒 2型自然感染率为 2 3.0 7% ,8个主要流行村白纹伊蚊密度指数平均房屋指数为 5 6 .5 ,容器指数 5 4.5 ,布雷图指数 175 .5 ,刺叮率为 42 .3只。白纹伊蚊的孳生环境类型有 19种 ,主要为闲置的缸、罐类 ,桶类和旧轮胎等各种容器型积水 ,分别占全部阳性积水容器的 2 9.42 % ,17.0 7%和 15 .33%。结论 白纹伊蚊是本次登革热暴发流行的传播媒介 ,当地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 ,缸、罐类和桶类、旧轮胎等积水容器是白纹伊蚊的主要孳生环境  相似文献   
74.
福建省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福建省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情况和疫源地分布,为控制HFRS的流行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福建省啮齿动物地理区划以及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分布状况,选择18个县、市作为调查地区,用笼夜法捕鼠采集血清标本,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汉坦病毒(Hantan virus,HV)抗体,分析鼠间HFRS流行情况。结果各个地区HV宿主动物种类分布不均衡,但以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其次为黄胸鼠,野外鼠密度较低。褐家鼠抗体阳性率最高,达到9.89%。各个地理区划中II区即闽东山地抗体阳性率最高,为9.32%,而III区即闽中、闽西南山地抗体阳性率最低,为2.74%。调查点中泰宁、周宁、福鼎、厦门、福清、莆田、平潭等地鼠血清HV抗体阳性率均超过10%。而上杭、漳平、漳浦、安溪等地鼠血清均未检出HV抗体。结论福建省HFRS的疫源地以家鼠型疫区为主,降低家鼠尤其是褐家鼠密度,可控制本病在福建的扩大流行。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桡骨头骨折微型钛合金钉板内固定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桡骨头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微型钉板内固定治疗.结果: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5个月,疗效优8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4.4%,骨折愈合满意,无神经损伤.结论:手术内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6.
目的了解福建省汉坦病毒的型别及分子特征。方法汉坦病毒阳性鼠肺标本中提取病毒RNA,应用汉坦病毒型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及核苷酸序列测定,对汉坦病毒进行基因分型和同源性分析。结果3份来自我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混合型疫区黄胸鼠、针毛鼠和黄毛鼠的鼠肺标本中均发现携带HTN型病毒,1份来自我省家鼠型疫区褐家鼠鼠肺标本则携带SEO型病毒。ZH1和ZH48同源性较高为953%,ZH53与之差异较大,同源性仅82.7%~83.3%,而其与HTN型病毒Q36差异最小,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7%。结论FJF3属SEO型;ZH1、ZH48及ZH53同属HTN型;而ZH53可能属于HTN型中的一个新亚型。  相似文献   
77.
福建省200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阳  何似  李世清 《疾病监测》2002,17(6):216-219
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是以高病死率为特点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省HFRS监测工作自 1 985年在全省开展以来已持续了 1 7年 ,对疫情变化趋势、流行规律、疫源地类型及病毒抗原类型等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为我省HFRS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继续掌握我省HFRS  相似文献   
78.
周君  李世清  李博文  苗卫东 《安徽医药》2022,26(10):2098-2101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 tranexamic acid,TXA)静滴联合 TXA与肾上腺素局部注射对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围术期失血量及凝血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6年 12月至 2019年 12月在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 80名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病人分为观察组( n=40),对照组( n=40)。对照组术前 30 min静脉滴注 TXA,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中扩髓前给予 TXA、肾上腺素打入髓腔。记录两组显性、隐性以及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术后需输血病例数,最大血红蛋白丢失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 FIB)、 D-二聚体( D-D)水平,术后 90 d内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s,DVT)、肺栓塞( pulmonar embolism,PE)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手术隐性失血量[( 455.44±62.34)mL比( 596.78±65.91)mL]、围手术期总失血量[( 620.78±112.67)mL比( 760.15±108.46) mL]、输血病例数[ 12比 25]以及最大血红蛋白丢失量[(14.48±3.44)g比( 27.47±4.52)g]、手术后血红蛋白[( 109.27±11.28)g/L比( 98.82±13.46)g/L]和血比容[(34.48±3.29)%比( 29.26±3.3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后 7d两组 FIB、 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未见差异( P>0.05)。结论 TXA静滴联合 TXA与肾上腺素局部注射可明显降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围手术期失血量,且不增加术后 DVT、PE等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与运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对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我省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历年来流行趋势、流调资料、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病率50~70年代初呈上升趋势,个别年份发病率高达16.43/10万,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明显下降;发病地区有从沿海丘陵地区移向内地山区的趋势;流行季节从双峰型转为单峰型。50~70年代流行菌群以以波摩那群、爪哇群、秋季热为主,90年代则以七是热  相似文献   
80.
<正> 为了进一步研究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在病程中血清特异性抗体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早期诊断、临床分型及发病机理中的意义,1982年11月~1983年1月在我省EHF重疫区凤台县采集了28例患者118份血清,进行流性性出血热病毒(EHFV)IgG、IgM抗体及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补体C_3的测定,现将此项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