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8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目的:了解中医骨伤科随机对照试验中成本效果分析(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的研究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发表的中文期刊文献,评价以中医疗法为主的干预措施治疗骨科疾病的成本效果,观察指标包括CEA评价指标。结果:共纳入RCT文献23篇。研究病种主要涉及颈椎病、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腰椎失稳症、骨折等。评价的干预措施包括手法、针刺、艾灸、中药等疗法,以及中医、中西医结合等综合疗法。疗效评价主要包括疼痛与临床有效率等指标,CEA评价主要是以直接成本为主的成本效果比。结论:基于现有随机对照试验,CEA研究主要关注骨退变与骨代谢疾病,建议今后研究应选择国际公认的疗效评价指标,成本评价应全面考虑成本构成,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开展经济学评价。  相似文献   
312.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丹参酮ⅡA治疗脊髓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相关通路。方法:利用TCMSP、BATMAN-TCM、DTPS、STITCHI、Swiss Target Prediction 5个数据库筛选出丹参酮ⅡA的作用靶点,利用OMIM、GeneCards、CTD数据库检索脊髓损伤相关基因,利用韦恩图筛选丹参酮ⅡA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丹参酮ⅡA共有潜在靶点182个,与脊髓损伤相关的靶点157个,其中肿瘤蛋白p53(TP53)、Myc原癌基因蛋白(MYC)、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CND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JUN原癌基因蛋白(JUN)5个靶点在蛋白互作网络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丹参酮ⅡA治疗脊髓损伤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药物反应、脂多糖反应、细胞对DNA损伤刺激的反应等;涉及的分子功能主要包括酶结合、转录因子结合、蛋白结合等。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AMP signaling pathway、MAPK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HIF-1 signaling pathway、TNF signaling pathway、Apoptosis等通路有关。结论:丹参酮ⅡA治疗脊髓损伤具有多靶点、多通路作用的特点,其可能通过促进神经元存活、促进轴突再生、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抗炎等过程对脊髓损伤过程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313.
目的 使用CT血管成像技术研究极限旋转体位对上颈椎椎动脉管腔的影响。 方法 取8具新鲜成人尸体上颈椎(C0~4)标本,制作成椎动脉离体模型,颅骨端模块固定3 kg模拟颈椎立位载荷,椎动脉注入造影剂,在实验台上实现立位状态下中立位、多旋转极限体位并使用万向外固定架固定,进行CT薄层扫描, 采集C1节段、C1/C2间隙节段、C2椎体上1/3段(寰枢椎侧块关节外侧)、C2椎体下缘、C3椎体节段等5个层面的椎动脉横截面积。比较组间差异,探讨失神经体液调节下体位因素对椎动脉空间形态作用机制。 结果 颈椎旋转极限及后伸旋转极限体位会引起同侧椎动脉截面积减少(P<0.05),而对侧椎动脉截面积无明显改变(P>0.05),并且横截面积减少部位集中出现在C2椎体上1/3处。 结论 (1)上颈椎离体椎动脉模型及试验方法能实现极限旋转体位下椎动脉管腔CTA的测量; (2)在失神经体液调节下,颈椎极限旋转及极限后伸旋转体位能引起同侧椎动脉狭窄,狭窄部位主要集中在寰枢椎侧块关节外侧。  相似文献   
314.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疼痛的关系,深化对其病变的认识。方法:于2005-02/12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及骨伤科研究所门诊和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3例,为试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临床症状结合CT和/或MRI影像学检查确诊。同期选择成年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组。应用放免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测定患者疼痛程度。结果:纳入患者43例和健康体检者3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试验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40±0.17),(0.19±0.06)μg/L;(131.78±32.06),(108.85±41.48)μg/L;(1.84±0.49),(1.14±0.40)μg/L,P<0.01]。②疼痛和白细胞介素6依存性不显著(P>0.05),疼痛和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呈数值依存性(P<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异常升高,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是导致疼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15.
目的通过肺结核患者尿液中抗结核药物残留物检测,验证电子药盒的取药记录与患者实际服药的一致性。方法在应用电子药盒开展肺结核患者管理试点地区,随机连续纳入新登记的初治结核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强化期患者74例,继续期患者64例。所有纳入患者均采用隔日化疗方案2H3R3Z3E3/4H3R3,并使用电子药盒进行治疗管理。在不提前通知患者情况下,医务人员上门收集患者尿液,并用三氯甲烷检测尿液中利福平类药物残留,确定患者的服药状况。通过对比患者同一天的电子药盒记录和尿液中结核病药物残留物检测结果,观察两种方法结果的异同。结果在纳入的138例患者中,对108例患者尿液进行了检测,检测率为78.26%(108/138)。患者24h内电子药盒的取药记录反映患者实际服药行为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108/108)。同时,电子药盒在不同性别组患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以及处于不同治疗阶段患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统计学分析显示患者电子药盒取药记录和尿液中抗结核药物残留物检测结果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药盒的取药记录与肺结核患者服药行为高度一致,可以作为协助监测肺结核患者服药行为的新工具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16.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客观评价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为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 对2009年9月-12月,7个验证单位的21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治疗,每周3次,2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 总体疗效:临床控制57例(27.0%),显效63例(29....  相似文献   
317.
目的 通过与自拟中药方剂"壮腰通络汤"作对比,研究综合保守疗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6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完全随机方法分为A、B 2组各30例.分别采用腰部牵引法、腰部半导体激光照射疗法、口服"壮腰通络汤"与口服自拟中药"壮腰通络汤"治疗,2组均治疗1个疗程(3周)...  相似文献   
318.
目的:观察采用旋提手法加颈痛颗粒加颈椎康复操疗法与颈椎牵引加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加佩戴颈围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椎活动功能受限改善的效果。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09年10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1例,男22例,女49例;年龄45~65岁,平均52.27岁;病程3d~5年。其中36例采用旋提手法加颈痛颗粒加颈椎康复操治疗(A组),35例采用颈椎牵引加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加佩戴颈围治疗(B组),均持续治疗2周,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仪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个月测量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结果:A、B两组颈椎前屈、后伸、左右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改善数值有统计学意义,A组均在治疗后第5天(P0.01)开始出现,B组前屈活动度改善数值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第13天(P0.05)出现,而治疗后1个月时与治疗前数值相比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伸活动度在治疗后第7天(P0.05)开始出现;颈椎左屈活动度改善数值有统计学意义,A组在治疗后第1天(P0.05)开始出现,B组则在治疗后第5天(P0.01)开始出现;颈椎右屈、左旋、右旋活动度改善数值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在治疗后第3天(P0.05)或第5天(P0.05)开始出现;组间比较两组1个月随访时在颈椎前屈、左屈、右屈、左旋、右旋5个方向的活动度变化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提手法加颈痛颗粒加颈椎康复操疗法在改善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活动受限情况起效较快;在改善颈椎各个方向活动受限疗效较为持久,不易反复。  相似文献   
319.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最常见的腰腿痛原因之一。目前,现代医学对LDH引起腰腿痛的发病机理主要有3种学说,即机械压迫学说、神经根炎症学说、自身免疫学说。目前,中药治疗LDH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国内学者为深入探讨中药治疗LDH的作用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研究。笔者就国内10多年来中药治疗LDH动物实验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20.
目的观察不同全麻方法对鼻内窥镜下行鼻腔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择期在全麻鼻内窥镜下行鼻腔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年龄18~59岁,随机分为Ⅰ组(异氟醚组)、P组(异丙酚组)、PM组(异丙酚+心理准备组).排除引起躁动的一般原因后观察三组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和离室时间。结果与Ⅰ组相比,P组和PM组患者躁动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P组和P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临床观察而言.PM组患者躁动的发生率较P组少,躁动的程度亦有所减轻。结论鼻内窥镜手术用异丙酚静脉输注全麻替代异氟醚吸入麻醉可减少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若同时辅以术前心理准备,则可能使此类患者全麻苏醒期恢复更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