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9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22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91.
儿童期受虐待中专学生的心身症状与述情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儿童期受虐待中专学生的心身症状与述情障碍及其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虐待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各90名进行测评,比较分析两组之间各量表分的差异,并对SCL-90各因子与TAS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受虐待组学生躯体化(1.8±0.6)、人际关系(2.0±0.7)、抑郁(1.9±0.6)、焦虑(1.8±0.5)、敌对(1.8±0.6)、偏执(1.9±0.6)、精神病性(1.8±0.6)、强迫(2.0±0.6)、恐怖(1.7±0.6)及其他症状因子分(1.8±0.6)均高于对照组(均分分别为1.4±0.5、1.7±0.6、1.6±0.6、1.6±0.5、1.5±0.5、1.6±0.5、1.6±0.5、1.8±0.6、1.5±0.5、1.6±0.6)(P<0.01或P<0.05),TAS总分(78.4±8.2)及各因子分(3.3±0.6、3.0±0.5、2.9±0.6、2.8±0.6)均高于对照组(均分分别为68.3±8.1、2.8±0.8、2.7±0.6、2.5±0.5、2.6±0.4)(P<0.01),且TAS总分及因子Ⅰ、Ⅱ、Ⅳ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呈正相关(r=0.24-0.44,P<0.05或P<0.01),因子Ⅲ与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及偏执呈负相关(r= -0.24--0.25,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可造成中专学生的身心症状多、述情障碍重,且二者密切相关,述情障碍可能为儿童期受虐待学生的一种素质性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92.
本研究试图通过MMPI测试来研究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 ,为保障这个人群的心理健康提供干预线索。对象与方法一、对象在徐州市某聋哑学校随机抽取高二学生共 37名 ,进行MMPI测试 ,收回有效问卷 35份 ,其中男生 2 3人 ,平均年龄(18.2 7± 1.32 ) ,女生 13人 ,平均年龄 (18.38± 1.33)岁。以1989年全国测试中学生常模为对照组。二、方法采用宋维真等 1989年修订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 ,由经正式培训的心理测量师和聋哑学校教师共同逐个按常规施测。统一指导语 ,入组对象分四次完成MMPI测试。统计其三个效…  相似文献   
93.
西比灵治疗眩晕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小学生受虐待现象及其自我意识的影响作用.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某区小学179名小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的调查.把179名小学生按班级随机分为干预组(88人)与对照组(91人).对干预组进行2个月的综合干预,干预结束半年后,对2组小学生重测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小学生的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总受虐待率下降较明显:总受虐待减少率(45.3% vs 19.0%,χ2=18.90,P <0.01).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干预后自我意识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 <0.05),但是综合干预措施对自我意识量表得分的增高没有明显作用(P >0.05).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自我意识得分增长值的因素有:干预后虐待、干预前自我意识得分和性别,其中干预后虐待和干预前自我意识得分对自我意识得分的增长值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23~-0.263,P <0.05;Beta值=-0.690~-0.790,P <0.01),女性对自我意识得分的增长值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086~0.166,P <0.05).结论 综合干预能减少小学生受虐待现象的发生,短期内难以显著改善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检验小组人际心理治疗(IPT-G)对大学生抑郁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轴Ⅰ障碍中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14名大学生进行IPT-G,使用抑郁症状清单、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分别在人组时和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IPT-G组的疗效(100%)优于对照组(57.1%)(x2=7.636,P<0.0l).治疗因素即IPT-G和时间因素分别对抑郁症状和GAF分存在主效应(F=4.23 ~ 184.93,P<0.05),且治疗因素和时间因素存在交互作用(F=15.87 ~ 82.36,P<0.01);虐待因素仅对情绪低落和行动变慢存在主效应(F=7.44~ 14.04,P<0.05),且虐待因素和时间因素对抑郁症状和GAF分均无交互作用(F=0.01~4.72,P>0.05).IPT-G、治疗前的抑郁症状、疗前生命质量、年龄和独生子女对抑郁症状改变值有影响(P<0.05);仅IPT-G对GAF分数改变值有影响(P<0.01).结论 IPT-G能够缓解大学生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和心理社会功能,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其抑郁症状和心理社会功能的改善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ersonal Report of Childhood Abuse,PRCA)在高中生的应用效果和受虐待情况,并进行信度、效度分析.方法 采用编制的PRCA对240例高中生进行了测试,分析PRCA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效度及校标效度.结果 PRCA的虐待总分及各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5~0.90,重测信度为0.32~0.59(P<0.01).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为0.19~0.68(P<0.01),各因子与总分相关系数为0.78~0.87(P<0.01).虐待总分与心理问题的影响、自伤行为、自杀行为和自杀意念的相关系数为0.22~0.40(P<0.01).与男生相比,女生的受虐待率较高(72.7% vs. 52.6%,P<0.01),受虐待程度较重(总分:141.7 vs. 108.2,P<0.01).结论 PRCA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可作为高中生进行受虐待情况调查的自评工具.  相似文献   
97.
目的考察医学生儿童期虐待、大五人格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为医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医学院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等问卷进行现场测试,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7.0作路径分析。结果儿童期虐待对神经质有直接正向影响(Sβ=0.255,P〈0.01),对外向性、友善性和谨慎性有直接负向影响(Sβ=-0.224、-0.166、-0.251,P〈0.01);神经质对自我效能感有直接负向影响(Sβ=-0.194,P〈0.01),谨慎性对自我效能感有直接正向影响(Sβ=0.242,P〈0.01);儿童期虐待对自我效能感无直接影响(P〉0.05)。神经质和谨慎性作为中介变量完全地中介着儿童期虐待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论儿童期虐待对医学生自我效能感具有间接影响,而无直接影响,大五人格在儿童期虐待和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 考察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大五人格与焦虑症状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江苏省某3所高校23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焦虑自评量表(SA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等问卷进行现场测试,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7.0作路径分析.结果 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对神经质有直接正向性影响(Sβ=0.309,P<0.01),对外向性、友善性和谨慎性有直接负向性影响(Sβ=-0.216~-0.248,P<0.01);儿童期虐待对焦虑有直接正向性影响(Sβ=0.123,P<0.01);神经质对焦虑有直接正向性影响(Sβ=0.525,P<0.01),友善性和谨慎性对焦虑有直接负向性影响(Sβ=-0.045~-0.052,P<0.05);神经质、友善性和谨慎性作为中介变量调节儿童期虐待对焦虑症状的影响.模型的拟合指数为x2/df=0.546<3.000,P=0.460>0.050,RMSEA=0.001<0.050,GFI=1.000,AGFI=0.998,NFI=1.000,RFI=0.998,IFI=1.000,TLI=1.002,CFI=1.000,模型拟合良好.结论 大五人格作为中介变量,调节着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焦虑症状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9.
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与虐待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 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测试。结果受虐待组小学生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无虐待组:PHCSS总分[(53.56±13.12)分vs(63.11±8.68)分,P<0.01],女生在行为和合群两个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行为(11.68±3.34)分vs(13.13±2.23)分,P<0.01;合群(8.05±2.16)分vs(9.14±1.82)分,P<0.01],9~10岁组在总分和智力与学校表现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11~12岁组[总分(58.55±12.17)分vs(54.68±12.90)分,P<0.05;智力(11.56±3.54)分vs(10.38±3.47)分,P<0.05]。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呈负相关(r=-0.165~-0.524,P<0.05或P<0.01)。情感虐待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63~-0.402,P<0.01);忽视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身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6~-0.359,P<0.05或P<0.01);性虐待对躯体外貌与属性和合群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8~-0.170,P<0.05);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结论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均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0.
李娇  乔娟  周勤  朱相华 《中国校医》2022,36(10):724
目的 探讨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危险行为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3所高校2 371名大学生,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评,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Amos 7.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929名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危险行为总发生率为92.2%,高于1 442名无儿童期受虐待者的 89.3%(χ2=5.622,P=0.018),其中熬夜(30.2% vs 20.0%)、有害物质使用(23.6% vs 15.3%)、自杀自伤意向(12.2% vs 5.6%)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228、25.905、32.230,P<0.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儿童期虐待对人格、焦虑抑郁、生活事件有直接影响(β=0.335、0.142、0.273,P<0.001),而对危险行为无直接影响(P>0.05);人格、焦虑抑郁对危险行为有直接影响(β=-0.615、0.609,P<0.001);人格对生活事件、焦虑抑郁有直接影响(β=0.453、0.742,P<0.001);生活事件对焦虑抑郁有直接影响(β=0.107,P=0.004),而对危险行为无直接影响(P >0.05)。结论 人格特质、应激压力、焦虑抑郁作为中介变量,调节着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影响效应,对大学生的危险行为进行干预时需注意儿童期受虐待经历的不良影响,减轻应激压力,舒缓焦虑抑郁情绪,重塑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