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6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73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73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312篇
内科学   151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39篇
特种医学   35篇
外科学   116篇
综合类   424篇
预防医学   303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239篇
  5篇
中国医学   159篇
肿瘤学   50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7 毫秒
21.
明目地黄丸中牡丹皮、白芍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明目地黄丸中牡丹皮、白芍两味中药总丹皮酚含量.方法: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收载六味地黄丸中牡丹皮含量测定方法,以水蒸气蒸馏丹皮酚,通过测定274nm最大吸收波长处紫外吸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该方法的线性范围2.00~10.00μg/ml(r=0.9996,n=5),平均回收率为99.7%RSD=0.8%(n=5).结论:本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22.
体外循环也称心肺转流,将体内静脉血液引至体外,经过氧合器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利用血泵再将氧合的血液注入动脉内进行组织灌注,维持机体生命,这种维持机体循环方法称之为体外循环。我们自2002年12月-2004年7月,对38例体外循环病人的术前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心理状态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温阳化瘀法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64例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为乙酰半胱氨酸治疗,观察组则增加温阳化瘀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肺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8. 13%(25/32)比较,观察组96. 88%(31/32)明显更高,疗效更好,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且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针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实施温阳化瘀法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促使患者不良症状得以改善,提高生存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24.
朱琳  王妹  潘鸿  俞捷  田坤明 《现代预防医学》2021,(18):3285-3290
目的 研究发现微塑料(粒径小于5 μm的塑料颗粒)在低等生物和哺乳动物中均可诱导生殖毒性和胚胎发育毒性。本文对微塑料在生殖和胚胎中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可为预防和控制微塑料所致生殖毒性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 以微塑料、暴露途径、毒性机制、生殖毒性、胚胎毒性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PubMed 等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 综述微塑料暴露途径及其转运和代谢分布、全面系统地概述微塑料生殖和胚胎发育毒性效应及毒性机制。结论 研究发现微塑料在低等生物和哺乳动物中均可诱导生殖毒性和胚胎发育毒性,但微塑料所致生殖毒性主要局限在表型研究,目前仍缺乏针对微塑料生殖毒性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同时需在人群层面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5.
朱琳  韩瑞芳  王培红  李轩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2):2038-2043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SV)对人角膜上皮细胞(HCECs)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HCECs发生炎症反应,设对照组、TNF-α组、RSV+TNF-α组; 用H2O2诱导HCECs发生氧化应激反应,设正常组、H2O2组、RSV+H2O2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RT-q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相关炎症因子IL-1、IL-6、IL-8的表达; 免疫荧光染色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核转位; 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

结果:在HCECs炎症反应中,RT-qPCR及ELISA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NF-α组的HCECs IL-1、IL-6、IL-8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RSV预处理细胞后,以上指标较TNF-α组显著下降; 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TNF-α组NF-κB p65核转位增加,而RSV预处理细胞后NF-κB p65核转位受到抑制。在HCECs氧化应激反应中,MTT和DCFH-DA荧光探针染色结果分别显示,H2O2刺激使HCECs活力显著下降,HCECs内ROS的产生增多。而RSV 预处理后,细胞活力显著上升,且RSV抑制了H2O2诱导的HCECs内ROS的产生。

结论:RSV对HCECs的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具有抑制作用,RSV通过抑制NF-κB通路激活以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大连市风疹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风疹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2~2012年大连市风疹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2~2012年大连市风疹年平均发病率为18.76/10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每3~4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呈现周期性波动;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春季为高发季节,5月份为高峰月份;病例集中在25岁以下年龄组,计9 893例,占发病总数的80%以上;大、中、小学在校学生为高发人群;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结论风疹疫情应引起高度关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策略,在做好常规免疫的基础上,针对大、中、小学校高发人群,加强风疹疫情监测及风疹病例管理,预防控制风疹暴发,降低风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27.
目的了解对西藏大学学生进行急救知识干预后西藏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的知晓情况,为提高西藏大学学生急救素养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建议。方法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自行设计的急救知识调查问卷对西藏大学1257名大学生进行前后对照调查。结果培训前后西藏大学学生常见急救知识知晓率依次变化为吃饭噎住23.2%(75.2%)、裸露皮肤烫伤36.9%(43.3%)、静脉大出血37.2%(70.9%)、溺水37.6%(52.2%)、狗咬伤39.1%(84.9%)、崴脚43.0%(63.4%)、手指削掉皮57.1%(61.2%)、腿部骨折58.5%(83.2%)、过度饮酒昏迷65.6%(90.3%)、高处跌落67.1%(96.7%)、眼睛溅入不明液体82.4%(85.8%)。结论经过培训及现场演练后,西藏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水平整体提升,应该在西藏大学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采用多渠道多次干预,从而使西藏大学学生的现场救护和现场急救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实施面神经、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面肌抽搐10例,三叉神经痛13例患者经药物或其他注射治疗方法疗效不佳而选择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面肌抽搐10例中9例术后抽搐消失,1例症状缓解;三叉神经痛13例中11例术后止痛,2例疼痛明显减轻;术后均无并发症。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微血管减压术可避免神经功能损伤,减轻术后并发症,是目前最常用、最安全能够达到终生治愈的方式。  相似文献   
2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经成为肝胆外科最常用的手术方式,由于每位患者病情不同,往往伴随胆道系统其他病变,导致术后出现黄疸及相应情况。我院2002年12月至2010年12月共施行LC手术3026例,其中29例术后出现黄疸,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分析不同朝代方剂中药剂量单位及其用量的历史演变规律,为中药临床用量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九万余首方剂信息进行结构化和标准化处理,构建方剂数据库,并参考文献,对不同年代的用量单位按照现代单位进行了换算,采用断代史研究方法,分析方剂中药用量的演变规律。结果:筛选有中药组成的方剂8万4千余首,涉及用量单位375个,体积单位包括升、合等149种;数量单位86种;重量单位有两、钱等63种;长度单位包括寸、尺等7种,面积单位3种;历代使用频数最多的用量单位是“两”,达一半以上,其次是钱,以清代和民国时期使用频率最高。为了探究中药每日内服用量的规律,我们筛选了13,834首能代表每日服用剂量的内服方剂,有确切用量记载的药物频次81 830次,其中以长度为单位的中药平均长度为10.19 cm;以体积为单位的中药平均体积为753.24 mL;以重量为单位的中药频次是80 135次,平均重量为21.46 g。不同朝代内服方剂单味药一日平均用量唐朝最大,达到82.53 g,其后用量减少,至明以后用量与现代相差不大,多为10 g左右。结论:本研究首次基于大样本量的方剂数据,采用剂量换算和断代史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药用量的概貌和演变规律,发现了历代中药用量差异很大,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临床的中药用量,不应局限于古代文献记载,而应根据当前药物的特点,药材性效毒性的变化以及病人的病情、体质等灵活运用,方能达到药到病除,发挥中药的原创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