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7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横纹肌肉瘤原发于耳鼻咽喉科部位者较为少见,原发于外耳道者更为少见。我科于去年上半年收治1例左外耳道横纹肌肉瘤。现报道如下:患者 男,48岁。因左耳流血水、闷胀2个月,于1997年11月初在当地医院取活检,疑为横纹肌肉瘤。1998年初来我院就诊。检查:左外耳道肿瘤长入耳甲腔内,呈暗红色,表面光滑似息肉,附有暗红色血性分泌物,质脆,触之易出血。CT示:外耳道扩大,后壁骨质有吸收,乳突气化不良,中耳腔结构正常。1998年1月9日在局麻下手术,采用耳后耳内联合切口,将耳廓翻向前下,见肿瘤基底位于外耳道…  相似文献   
43.
后半规管切除处理岩斜坡区病变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临床上处理岩斜坡区病变时保留外上半规管功能及听力提供参考.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后半规管切除处理岩斜坡区病变,对后半规管切除后可以得到的暴露范围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一些解剖测量,就如何避免损伤外、上半规管、颈静脉球、面神经、乙状窦、岩上窦等结构提出看法.结果岩上窦下缘至颈静脉球顶之间的距离为(15.02±3.69) mm,乙状窦内侧至内淋巴管的距离为(10.62±2.09) mm;硬脑膜至外半规管后缘的距离为(6.21±1.78) mm,至后半规管中点后缘距离为(4.07±1.26) mm.结论对于不超过1.0×1.0 cm大小的岩斜坡区病变完全可以经此径路切除;对于侵及内听道的病变用此径路无法处理.  相似文献   
44.
女,65岁。因反复左鼻腔出血10d、加重0.5d于2006—09—25入院。患者10d前无诱因的出现左侧鼻腔出血,量较少,能自行停止,故未予以重视,近几天来于活动后伴有少量左鼻腔出血,量较前略偏多,于所在地医院就诊并静脉输止血药物治疗,自诉输液后好转。今晨起床后再次出现左侧鼻腔出血,量较多,难以止住,被家人急送我院急诊给予左鼻腔凡士林纱条填塞后血止,并拟鼻出血收入院治疗。入院时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入院后给予静脉输止血药物及适量抗生素对症治疗,在鼻腔填塞满48h后取除鼻腔填塞物后查体:中隔基本居中,左鼻腔黏膜糜烂明显,中鼻道新生物阻塞,色为暗红,表面不光滑,质软,触之易出血。给予鼻窦CT检查报:左上颌窦骨质破坏,并取中鼻道新生物病检,在取活检后出血较凶,再次给予鼻腔填塞对症处理血止。病理报:上颌窦纤维肉瘤。拟行手术治疗,但患者家属因其年龄较大且患者本人拒绝手术治疗,故放弃。  相似文献   
45.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44岁。因左鼻翼部褐色结节10余年,于2015年10月8日就诊。10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鼻翼部出现一枚黄豆大小红色丘疹,慢性进行性增大,抓之易破,自行外用红霉素软膏后结痂,半年前皮损部分自行破溃,未见明显浓性分泌物,在当地医院口服头孢他啶,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成人咽喉部血管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4月~2018年6月期间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诊治的咽喉部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8例;主要临床症状为咽部异物感、声音嘶哑及咳血,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主要发病部位为舌根、会厌谷、杓会厌皱襞,梨状窝等,可单发,也可多发。MRI一般表现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可明显强化。15例患者采用了药物注射治疗,6例采用了手术切除,2例采用了药物注射联合射频或者低温等离子手术治疗。随访2个月~1年,治愈21例,显效2例,无严重治疗并发症。结论成人咽喉部血管瘤多发生于声门上区,多数病人无特异性症状,电子喉镜和增强MRI是主要的诊断工具,根据肿瘤部位和大小采取药物注射、手术切除或者联合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治疗期间需注意呼吸道的管理。  相似文献   
47.
目的:为临床开展前颅底外科提供前颅底筛板区及嗅凹的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取50具成人头颅标本,行鼻窦冠状位及矢状位薄层CT扫描,重点观测前颅底筛板区域内筛顶板的形状、筛板的形状以及筛顶板与筛板的关系等.结果:筛顶板为一向内向后倾斜的骨板,测得筛顶板的左右径为:前部左10.68&#177;2.52m,右11.38&#177;3.84mm;中部左9.86&#177;3.84mm,右9.08&#177;2.52mm;后部左11.18&#177;4.66mm,右10.24&#177;3.68mm.筛顶板的厚度平均为1.62&#177;0.78mm.筛板的左右径为:前部左2.08&#177;0.52mm,右1.96&#177;0.44mm;中部左2.68&#177;0.68mm,右2.64&#177;0.68mm;后部左2.16&#177;0.64mm,右2.24&#177;0.56mm.筛顶板与筛板平移的占46%;而形成嗅凹的占54%.在形成嗅凹的资料中,前筛顶板与筛板之间形成的高度差的平均值为8.82mm,后筛顶板与筛板之间形成的高度差的平均值为2.84mm,前后嗅凹深度之间经T检验相差非常显著(P&lt;0.01).结论:了解筛顶板及筛板的影像解剖及嗅凹的形成对减少前颅底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8.
鼓索神经颞骨部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鼓索神经进行解剖测量,为临床开展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测量鼓索神经骨管长度、鼓索神经鼓室段长度、鼓索神经汇入处距面神经水平段垂直距离,鼓索神经与面神经垂直段、水平段夹角及鼓索神经汇入处距茎乳孔距离,观察鼓索神经与外耳道后壁及锤、砧骨之间关系。测量结果用SA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鼓索神经骨管长度为9.10±2.28mm,鼓索神经鼓室段长度为10.28±2.10mm,鼓索神经汇入处距茎乳孔距离为4.97±1.14mm,鼓索神经汇入处距面神经水平段垂直距离为2.21±0.76mm,鼓索神经与面神经垂直段夹角为27.30±5.97°,鼓索神经与面神经为水平段夹角为3.73±1.66°,鼓索神经出外耳道后壁处大致与锤骨短突在同一水平,约82.5%(33侧)的标本鼓索神经出外耳道后壁处有一小骨性突起。结论:鼓索神经鼓室段与面神经水平段大致平行,锤骨短突以及外耳道后壁骨性突起可以作为鼓索神经出外耳道后壁的标志,在鼓室内,鼓索神经行于锤骨颈和砧骨长脚之间。在术中可以此为标志寻找鼓索神经。开放面神经隐窝时可以先暴露砧骨短突,然后以砧骨短突上缘和锤骨颈为标志可大致判断开放范围,防止鼓索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49.
目的 :了解颞骨岩部后骨板的解剖及其变异情况对颞骨相关手术的影响。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进行颞骨解剖 ,观察颞骨岩部后骨板成角变异的发生情况 ,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颞骨岩部上嵴与面神经水平段之间夹角为 (4 .61± 1.99)°、与矢状线之间夹角为 (63 .0 7± 9.3 0 )°。气化程度高的乳突其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距离相对较大 ,相对而言发生乙状窦前移的几率较小。颞骨岩部后骨板成角变异发生率为 17.5 %。结论 :面神经水平段大致平行于颞骨岩部上嵴 ,气化的乳突其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后壁之间距离较大 ;当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后壁距离较小时 ,乙状窦位置更靠前 ,更易出现高位颈静脉球。  相似文献   
50.
内窥镜下侧脑室后角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的侧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1例成人头部防腐标本进行经后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观测 ,对 9具新鲜尸头在神经内窥镜下进行后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学观察。结果 :侧脑室后角到前角、颞角及室间孔的距离分别为 (86.0± 6.9)mm、(5 9.5± 6.7)mm、(5 7.3±5 .4)mm ,侧脑室三角部脉络丛球到室间孔距离为 (4 0 .5± 2 .3 )mm ,脉络丛球与室间孔之间侧脑室底弓形隆起的高度为 (9.9± 1.6)mm ,三角部的最大宽度 (9.1± 2 .1)mm ,三角部上、下方宽度分别为 (8.5± 2 .0 )mm、(9.3± 1.8)mm。神经内窥镜进行侧脑室后角入路手术时 ,硬镜下可看清侧脑室三角部及体部的后半部分 ,而软镜甚至可看清室间孔及前角结构 ,颞角结构硬镜下观察困难 ,软镜可看清局部结构。结论 :内窥镜下后角入路侧脑室手术可有一个理想的侧脑室后半部分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