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脾者,中央土脏,以灌四旁,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主运化,司散精,统血脉.故脾病常累及其他脏腑、气血、津液,而为多种疾患.仲景对脾病证治予以高度重视.兹将《伤寒论》《金匮》有关条文,概为十法,并结合笔者心得体会,论述如下:1 温建中州法  相似文献   
52.
惊悸一证,主要责之于人身之大主——心的病变,《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因此,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惊悸证的辨治相当重视,其法、方严谨,煎法考究,于临床确具指导意义。笔者试将其诸治则结合后世临床运用,概述为以下十法:一、温补心阳法:本证起于大病久病之后,或为误治(如过汗)之变征,《伤寒论》64条曰:“发汗过多,其人又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75条曰:“病人叉手自冒心……两耳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缘汗为心液,过汗心阳随液外泄,心失温养而致悸,欲叉手自按心胸,乃虚则喜实之故。又“手足少阴……之络……皆会于耳中”(《素问·缪刺论》),今心阳虚,不能上煦耳窍,可致耳聋,但必不兼局部肿胀疼痛方为虚,否则为邪实暴聋。此外,临床尚可兼  相似文献   
53.
《伤寒论》中对呕吐辨证之论述颇详,就证状而言,六经中无论表里寒热虚实诸证,皆可见到呕吐,就载有呕吐的条文而言,计76条之多,约占全部条文的20%。其中单言“吐”者38条,单言“呕”者29条,言“干呕”者9  相似文献   
54.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清·河北盐山人。张氏博学善思,对经史诗词、天元数术研究有素。尤精于医,于易理、本经、内、难、仲景之学寝馈数十年,终成医坛一代耆宿。张氏不仅医术精湛,胆识过人,而且以济世救生为己任,常舍药济贫,力辟医不扣门之谬说,送医药上门,其医德广为医界口碑。曾创立达中医医院,又创国医函授学校,拜其门下者甚伙,有些已是近世中医界俊彦。张氏著述颇多,不但医论遍载全国著名医刊,且有《医学衷中参西录》30卷之专著,是书乃张氏毕生医论、治验荟萃,梓行后广为瞩目,甚至远播台、港、南洋及欧美。至今,其  相似文献   
55.
<正> 唐·孙思邈(约公元581~682年),为我国杰出的医学家。他精研古训崇尚实践,积毕生精力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所载宏富,系唐以前医学诸科之大成,广为中外赞誉。孙氏作为一个不分“贵贱贫富”而“一心赴救”的民间医生,对于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56.
咳嗽乃肺系疾患中常见的证候之一,是以肺气上逆作声为特征的。《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仲景遵经旨,创治咳大法,体现了“本之于诸脏。标之于肺”的治疗思想,其制方遣药,严谨有度,堪为楷模。笔者据《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条文将其约为十四法,祈斧正之。一、解表宣肺法(《伤寒》35条)为治疗风寒犯肺咳嗽之主法。肺司气,主宣、主降。缘风寒束表,内合于肺,致肺气失于宣降、发为咳嗽。其证候特点是:恶寒发热,无汗咳喘,苔薄白,脉浮紧。宗《内经))“因其轻而扬之”,立辛温解表、宣降肺气法。方用麻黄汤。方中麻、桂合用,解表宣肺,  相似文献   
57.
58.
59.
《伤寒论》中载有惊悸的条文计十七条,但因本证的病变与心之关系较大,且此十七条条文对本证的论述,阴阳六经均有所涉,较为全面,于临床确具指导意义,故笔者就此试作探讨如下:一、病名涵义“悸……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惊者因有所触而卒动  相似文献   
60.
<正> 湿为六淫之一,每与风寒相兼侵袭人体,故湿邪感人亦如风寒之邪多从体表而犯,但风寒伤于肌腠,而湿则多流注关节。《金匮·痉湿暍脉证并治第二》中的“湿”实质上是风寒湿三气杂至,然临证中每有所侧重,或单纯病湿,或偏重于风湿者,或偏重于寒湿者,异同之处宜慎加辨析。湿由外来,共传变亦类于伤寒。例如:湿邪在表,病变见于肌肉关节,每以“一身尽痛”、“身重”、“关节疼痛而烦”为主证;湿郁化热可致“发热身色如熏黄”;湿邪传里,内合于脾而为“湿痹”,见“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