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痰浊与衰老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脏腑亏虚是痰浊形成的病理基础,而痰浊又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水谷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在人体衰老的过程中脏腑亏虚与痰浊瘀结互为因果。文中还探讨了痰浊的致病特点、痰浊促使衰老的机制、痰浊的病理变化特点以及痰浊防治的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72.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是一种新型成像技术,是继X射线、CT和磁共振成像技术之后,又一新的断层成像技术。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可以检测到在体活体组织表面2~3mm深度组织微观结构,实现三维成像,在生物医学和许多领域被广泛地应用。本文为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在眼科、皮肤科、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中医学等的应用研究进展的概述。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手足部原穴在女性月经前后气血盈亏变化过程中的漫反射光谱特征及其差异性,初步探讨原穴在反映人体气血变化的特异性。方法:采用线阵CCD探测器的光纤光谱仪获取手足部6个原穴在月经前后不同时期400~700 nm范围内的反射光谱,对特定波长处的漫反射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月经前后机体气血盛衰的变化,手足部原穴的漫反射光谱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即月经期的漫反射率最高,月经前居中,月经结束后最低。在血红蛋白可见光吸收峰附近,右侧太白穴及冲阳穴的月经中反射率与月经前、后反射率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P<0.05),太白穴更为明显,而两侧太冲穴月经前后不同时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部原穴太渊及神门仅在423.37nm处,月经中的反射率显著高于月经后(P<0.05),其余波长处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组织漫反射光谱的变化与机体气血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月经气血变化过程中,脾经原穴太白和胃经原穴冲阳表现出特异性反应。  相似文献   
74.
从脾功能不同角度探讨脾虚病证线粒体改变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粒体是一种将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遗传变异三大基本生命活动形式融于一体的半自主性细胞器,也是细胞内进行呼吸和能量转换的场所。由于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95%是由线粒体通过氧  相似文献   
75.
目的:应用光谱测色法检测原发性肝癌不同证型患者的舌色资料,并进行其舌色的色度学比较研究,探讨原发性肝癌不同辨证分型的舌色特点以及舌色和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光谱测色法采集133名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舌色数据资料,根据临床特点辨证为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肝肾阴虚、气滞血瘀4类证型,观察各证型色度坐标、主波长分布、兴奋纯度的变化特点和CIELAB均匀色彩空间分布特点,比较各型色度角、彩度的区别,并分析不同证型之间总色差、明度差、色度差、饱和度差、色相差等参数的区别。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不同证型舌色的色度坐标分布不同;气滞血瘀型的主波长分布明显不同于其他3个证型;兴奋纯度值在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肝肾阴虚型肝癌患者呈现为逐渐增加的特点(P〈0.01);不同证型舌色于CIELAB三维色空间分布区域不同;色度角结果提示气滞血瘀型为负值,与其他3型明显不同(P〈0.01);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肝肾阴虚型的彩度值呈现为逐渐增加的特点(P〈0.01),与兴奋纯度的结果一致;色差比较中,以人眼观察能力为衡量方式的结果量化了不同证型舌色的各矢量差别。结论:原发性肝癌不同证型患者的舌色存在着明显色差,与临床舌色的特点相符,这将为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统一提供客观参考,有利于舌诊度量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相似文献   
76.
邪毒致鸭肝血瘀阻证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制一种较为实用的邪毒致肝血瘀阻证的动物模型。方法:将80只1日龄龄武汉麻鸭,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病理造模组、秋水仙碱防治组,解毒软肝汤小剂量及大剂量防治组,后4组用DHBV阳性血清攻击雏鸭造模,每周1次,剂量0.1ml/只,,从第10W起剂量加大为0.2ml/只,且后3组第11d分别用秋水仙碱、解毒软肝汤小剂量及大剂量灌胃,至第112d结束,实验结束时分别检测球结膜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肝功能指标,丙二醛(MDA),肝纤维化指标。做肝组织光镜,电镜观察。结果:动物造模组具有明显的球结膜微循环障碍(P<0.01),血流流变学改变(P<0.01),丙蛋白(Alb)降低(P<0.05)和G、MDA升高(P<0.01),以及血清PCⅢ、HA、LN和肝组织Hyp含量升高(P<0.01);组织病理可见肝细胞水肿、脂肪变,间质炎细胞浸润,纤维增生和病毒颗粒,解毒软肝汤除能降低肝纤维化指标,(P<0.01)和减轻组织病理学改变外,并能降低(MDA)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肝功能及球结膜微循环(P<0.01),并存在剂量依赖关系,结论:邪毒(DHBV)连续攻击能够形成鸭肝血瘀阻证模型,其改变与脂质过氧化损害、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障碍、肝细胞变性坏死,胶原纤维增生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