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1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42篇 |
内科学 | 134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综合类 | 53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25篇 |
中国医学 | 7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7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演变规律认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医证治规律的研究历经多年,目前仍在继续进行当中,其病机演变规律作为其中关键部分,目前仍没有获得统一认识.在近年的一些中医文献中,分型也多不一致,少则2型,多则6型,其主要原因则是由于辨证标准不同,选取的症状和体征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从而使其证型不规范不统一,各研究结果就不能互相印证、解释和归纳,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42.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3岁,主因胸闷7 h,加重3h于2009年5月05日0:55急诊入院.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35次/min,血压为70/40 mmHg,静推盐酸多巴胺注射液[10 μg/(min·kg)],入院查体:血压105/75 mmHg(多巴胺持续泵入).急性病容,神志清楚,皮肤潮湿,语言流利,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35~40/min,叩心界不大,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入院诊断:(1)冠心病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43.
144.
目的探讨中国产BuMA支架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置入BuMA支架的冠心病患者,观察术后24个月内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和支架内血栓形成(ST)发生率。结果 484例患者共640处病变置入BuMA支架722枚。其中,糖尿病患者占29.75%;C型病变占33.59%,分叉病变占20.63%,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占4.06%,三支病变占46.69%;靶病变血管平均长度(20.35±6.18)mm,病变平均狭窄程度(87.31±12.40)%,参考血管直径(3.38±1.52)mm,病变最大扩张压力(13.02±7.87)atm;使用球囊预扩张的病变占84.82%,球囊后扩张的病变占65.18%。随访结果:484例患者15例失访,随访率为96.9%。24个月累积发生心源性死亡0.85%,心肌梗死1.92%,TLR 3.20%,MACEs 7.25%,支架内血栓事件0.43%,数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分组情况:(1)按糖尿病分组: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24个月累计MACE为7.19%vs 7.27%(P=0.9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按年龄分组:非老年组与老年组24个月累计MACE为7.29%vs7.86%(P=0.9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产BuMA支架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且该支架对一些高危患者如糖尿病和老年患者亦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5.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分布。方法采用多中心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12年9月国内4家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CHF住院患者1451例,应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的方法综合分析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资料,总结CHF常见中医证型及初步诊断方案。结果 1451例患者中,经过症状规范,临床症状表现及舌脉象共计43个,其中发生率>10%四诊信息有14个;胸闷发生率最高,为89.18%(1294例);其次是短气,发生率为66.16%(960例);大便秘结发生率最少,为12.20%(177例)。CHF常见4种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证(诊断的主要依据为心悸,短气,舌暗、红,苔白,脉细;次要依据为胸闷,苔薄),阳虚水泛证(诊断的主要依据为下肢水肿,咳嗽,咳痰,小便不利,畏寒,纳呆,苔腻,脉弦;次要依据为乏力),痰热壅肺证(诊断的主要依据为胸痛,咳逆倚息,大便秘结,舌淡,苔黄,脉沉、滑、数;次要依据为头晕),气阴两虚兼血瘀证(诊断的主要依据为口干,盗汗,夜尿多,齿痕舌,青紫舌,脉涩、结代;次要依据为便溏,头痛,口唇青紫,胖舌,苔少,脉缓、弱)。CHF气虚血瘀证各症状指标载荷区间为-0.520~0.881,绝对值均大于0.520,提取的共同度为64.3%~83.6%,说明5个公因子提取原始指标信息均超过共同度64.3%;阳虚水泛证各症状指标载荷区间为0.732~0.983,绝对值均大于0.732,提取的共同度为58.2%~96.9%;痰热壅肺证各症状指标载荷区间为0.670~0.992,绝对值均大于0.670,提取的共同度为52.0%~98.5%;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各症状指标载荷区间为0.576~0.926,绝对值均大于0.576,提取的共同度为54.2%~87.1%。结论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结合临床实际,可以较客观全面地分析本病的中医常见临床证候。 相似文献
146.
1临床资料患者1,女性,29岁,主因"恶心1d,伴抽搐2次"于2009年1月20日至我院急诊科就医,在急诊科就医期间出现意识丧失,全身抽搐,血压下降,心电监护提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颤;经电除颤,床旁行临时起搏器植入,升压药物使用等抢救后,血压仍不稳定,在临时起搏器保护 相似文献
147.
101-澄清剂在心复康口服液制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将101-澄清剂用于心复康口服液的制备中,以替代原工艺的水提醇沉除杂工艺。方法:通过比较原工艺和新工艺所制备的心复康口服液的外观、性状及其人参皂苷Rg1和黄芪甲苷的含量来确定工艺的优劣。结果:新工艺既能更好地保留本制剂的有效成分,又能保证制剂的稳定并缩短生产周期。结论:新工艺是本制剂较为理想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48.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的病因、房颤类型、临床特点、治疗的现状。方法:对我院2006年2月至2009年7月住院的老年A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老年患者Af共186例,初发性Af20例(10.75%)、阵发性Af45例(24.19%)、持续性Af60例(32.22%)、永久性Af61例(32.79%)。其中冠心病96例(51.62%),高血压62例(33.33%),肺心病12例(6.45%),瓣膜病10例(5.75%),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病6例(3.22%)。其中合并2种相关疾病占86%,合并3种或3种以上相关疾病占72%以上,合并心衰53例。(2)转复窦性心律及1年后窦律维持情况:初发性Af20例(100.00%)均转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维持17例(89.47%);阵发性Af42例(93.33%)转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维持26例(61.90%);持续性Af32例(54%)转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维持17(53.12%)。永久性Af61例中,56例控制心室律为主。1年内窦性心律维持占总转复人数的65.21%。(3)超声结果显示:左房内径为持久性Af>持续性Af>阵发性Af、初发性Af。(4)接受抗凝治疗及脑卒中情况:初发性Af20例14例进行了抗凝治疗,阵发性Af42例、持续性Af53例、永久性Af50例进行了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其中阿司匹林使用率达81.18%,华法林应用率仅4.3%,脑卒中达20.3%。结论:本调查中,Af发生率冠心病居首位,其次为高血压、瓣膜病、心肌病等老年性疾病;初发性Af、阵发性Af以控制节律为主,持续性Af、永久性Af以控制心室率为主,脑卒中是其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应得到临床医生重视、华法林的使用应进一步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9.
150.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标志性的差异多肽,寻找其特异性血清标志物。方法收集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30例(观察组)以及健康体检者2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标本,通过特异的液体磁珠分选后,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得到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血清多肽谱,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Clinprot tools2.1,运用不同统计学方法进行差异分析,建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诊断的血清多肽谱模型。结果观察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表达的蛋白峰有47个,筛选最佳标志物共得出5个峰用来建模型,其中1866.17Da、7761.49Da、1848.81Da、2037.57Da在观察组低表达,2660.54Da在观察组高表达;进一步通过多肽氨基酸序列库查询这5种蛋白峰,共得到3种肽段的氨基酸序列,分别是补体C3 f、纤维蛋白原和热休克蛋白60。结论补体C3 f、纤维蛋白原和热休克蛋白60是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特异标志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