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3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2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在社区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诊疗过程中,通过连续测定一系列的HSP水平,并与通常使用的感染监测指标,如体温、白细胞计数进行比较,观察其在CAP的诊断、疗效以及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每天测定病人的体温、白细胞计数和HSP浓度。观察病人到CAP治愈、病情稳定转出ICU或死亡。[结果]根据预后对死亡组和存活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抗菌治疗后HSP有4种反应模式:快反应、慢反应、无反应、双相反应。表现为快反应的病人和大部分慢反应的病人存活下来,无反应和呈双相反应的病人全部死亡。对存活组和死亡组进行比较,从d0到d7存活组病人的HSP水平和HSP比率表现为稳定的下降,而在死亡组呈持续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那些起始即给予合适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人预后明显好于那些起始选用抗菌药物不当的病人。[结论]①应用抗菌治疗后每日监测HSP浓度,在CAP早期即可判断出CAP病人的预后,这一指标好于体温和白细胞计数。②HSP比率的变化与病情的变化相关,HSP比率快速下降预示病情改善,并可缩短抗菌治疗时间;HSP比率无反应或呈双相反应时,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2.
维A酸类药物通过与维A酸受体结合调节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在多种自身免疫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起作用.维A酸通过影响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和抗炎过程.维A酸用于治疗银屑病、痤疮、扁平苔藓等多种炎症性皮肤病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3.
总结96例2型糖尿病病人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护理体会.认为加强依从性教育、加强心理支持及疏导对病人积极配合治疗非常重要,同时严密血糖监测及病情观察,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并配合饮食、运动护理,可增强病人对糖尿病的认识,有效地提高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比较首诊强迫症患者与对照组脑脊液(CSF)和血浆5-羟色胺(5-HT)、5-羟吲哚-酸(5-HIAA)、高香草酸(HVA)等物质的含量,探讨单胺类神经递质在强迫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首次诊断为强迫症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库仑阵列电化学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测定,比较CSF以及血浆中5-HT、5-HIAA、HVA等物质的含量.结果 强迫症患者CSF中5-HT的含量[(37.03±9.32)μg/L]、血浆中5-HIAA的含量[(8.99±1.21)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强迫症患者的耶鲁-布朗强迫量表评分与其CSF中HVA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21,P<0.05).结论 强迫症患者CSF中5-HT、血浆中5-HIAA的含量显著性低于对照组OCD存在5-HT功能不足;症状的严重程度与CSF中HVA的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5.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可用于化学物质的刺激性检测。目的:构建组织工程表皮和单核白血病细胞共培养体外模型,并用致敏物初步验证。方法:利用人源性角质形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表皮,和单核白血病细胞进行共培养,干预24h后,ELISA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二硝基氟苯处理组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处理组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1β的质量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中单核白血病细胞表面标记物CD86和CD54的平均荧光强度。结果与结论:角质形成细胞气液界面培养14d后,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构建的组织工程表皮含有8~10层细胞结构,泛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二硝基氟苯处理组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1β质量浓度,单核白血病细胞表面标记物CD86和CD54的平均荧光强度均高于溶剂对照组(P<0.05)。实验成功构建了组织工程表皮和单核白血病细胞共培养的致敏物检测模型。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患者抢救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AAD 24例(夹层组)与急性心肌梗死45例(心梗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不同类型AAD患者D-二聚体水平变化,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D-二聚体诊断AAD的临界值,分析诊断效能。结果急诊入院时夹层组、心梗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0366.91±945.93)μg/L、(3859.43±590.3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Stanford A型AAD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Stanford 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De BakeyⅠ型、Ⅱ型、Ⅲ型AAD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ROC分析显示,当D-二聚体临界值设定为500μg/L时,其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灵敏度为92.4%,特异度为90.3%,阴性预测值为100.0%,阳性预测率为93.5%。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AAD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协助急诊医生进行AAD快速筛查,提高诊断准确性及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团体现实疗法对首发轻中度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将69名GA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参加8周团体现实疗法治疗,两组在基线与8周后分别测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S)、应付方式问卷、自尊量表(SES)和幸福感指数;此外,治疗组在第2、4、6周复测HAMA。结果:8周后治疗组HAMA总分和分量表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内控性"、应付方式中"解决问题"和"求助"、SES及幸福感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势力的他人"、"退避"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基线评分相比,治疗组HAMA总分和精神性焦虑从第2周显著减低(P0.05),躯体性焦虑从第4周显著降低(P0.05)。结论:团体现实疗法对轻中度GAD患者的焦虑症状疗效显著,精神焦虑改善早于躯体焦虑症状,患者内控力、积极应对方式的应用、自尊和幸福感均提高。  相似文献   
58.
目的:分析社区家庭暴力(DV,Domestic Violence)施暴者的部分心理学特征。方法:采取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300户有暴力家庭的施暴者(316人),以及按照年龄、性别和家庭结构配对的无家庭暴力对照组(310人)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心身症状和对家庭暴力的态度。结果:(1)施暴组的SCL-90总分(38.6±32.4)以及强迫(0.6±0.5)、人际敏感(0.5±0.5)、抑郁(0.5±0.5)、焦虑(0.3±0.4)、敌对(0.4±0.5)、偏执(0.4±0.5)、精神病(0.2±0.3)与疑病因子分(0.5±0.5)均高于对照组(均分分别为30.8±28.6、0.5±0.5、0.4±0.4、0.4±0.5、0.3±0.3、0.3±0.4、0.3±0.5、0.2±0.3、0.4±0.4)(P<0.05或P<0.01);生活事件总分和负性事件分均高于对照组(38.0±34.5/31.4±7.3,23.7±26.2/12.8±21.8)(P<0.01);社会支持总分(37.4±8.2)、客观支持(12.2±3.5)、主观支持(17.8±5.0)和支持利用度(7.4±2.0)均低于对照组(均分分别为40.8±6.6、12.8±3.0、20.2±4.0、7.8±2.0)(P<0.05或P<0.01);(2)施暴者接受家庭暴力的态度比例高于对照组(79.9%/11.9%,P<0.05);(3)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家庭有赌博成员、负性生活事件、人际关系敏感症状、主观社会支持差和对DV认同态度是施暴行为的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2.74,1.00-7.74、1.02,1.01-1.03、2.83,1.43-5.59、0.91,0.86-0.96、0.05,0.03-0.08)。结论:家庭暴力施暴者存在很多的心理问题;对家庭暴力的认同态度是施暴者采取行为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不同家庭结构下夫妻暴力施暴者和受虐者的社会心理学特征。方法:采取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用自编家庭暴力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80户城市有暴力行为的家庭,以及按照以家庭结构相近作为配对条件,从无暴力行为的家庭中选取96户作为对照家庭。并在对照家庭中选取与施暴者性别、年龄基本情况相配者96人作为施暴者的对照组作横断面调查访谈。结果:(1)施暴组中丈夫65人(81%),妻子15人(19%),受虐组中妻子65人(19%),丈夫15人(85%);对照组中丈夫83人(86%),妻子13人(14%)。(2)施暴组的SCL-90总分以及各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施暴组的消极应对分高于受虐组(29.6±8.3/29.5/7.4,F=2.127,P<0.05);施暴组精神质分低于受虐组(65.9±9.6/69.8±12.9±12.9,F=2.185,P<0.05),社会支持总分(36.9±9.2/40.7±6.4,F=9.922)、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均低于对照组,情绪稳定性分高于对照组(48.1±10.1/44.5±9.0,F=2.461,P<0.05)。(3)夫妻独子家庭施暴组精神质分低于受虐组(64.6±10.9/69.5±12.6,F=4.875,P<0.05);施暴组的社会支持总分(37.2±9.0/41.4±6.3,F=2.923)、主观支持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夫妻多子家庭的施暴组焦虑(19.6/28.6,u=41.00,P<0.05)、抑郁(20.3/30.3,u=35.50,P<0.05)、躯体化因子分低于受虐组(15.0/26.9,u=34.00,P<0.05);施暴组抑郁、神经质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夫妻暴力中施暴者具有情绪不稳的个性特征、较少的社会支持及消极的应对方式等,容易促成施暴行为;受虐者具有精神质的个性特征。其中以夫妻独子及多子家庭社会心理问题较为突出。提示在对夫妻暴力的干预中,更应重视夫妻独子及多子家庭的夫妻暴力干预。  相似文献   
60.
家庭暴力与精神卫生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家庭暴力是指对家庭成员进行伤害、折磨、催残和压迫等人身方面的强暴行为 ,其手段有殴打、捆绑、凌辱人格、残害身体、限制人身自由、遗弃以及性虐待等。1 家庭暴力的国内外现状1.1 国外研究家庭暴力作为一个全球性现象 ,早在 70年代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 1979年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是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国际文书。当时对妇女的暴力行为被视为是一种歧视 ,在美国 ,则视其为卫生保健问题。此后 ,家庭暴力问题日益受到各国医学界的重视。 1975年 ,美国首次进行了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 2 8%的夫妇曾经经历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