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患者,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横突间或者椎间植骨,恢复胸腰椎序列,重建塌陷的椎体。通过术前、术后2周及8个月摄X线片,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s角,了解术后骨折复位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术后随访7~20个月,患者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术后2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s角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与术后2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2.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回顾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40例,共融合49个节段。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患者椎体间高度、角度、ODI、VAS评价、融合情况和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获随访,平均18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160min,失血量平均510ml。依据ODI评分标准:优28例,良7例,可5例,椎间融合率100%。术后1年ODI和VAS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椎间高度、角度均明显增加(P〈0.05)。15例末次随访时仍后遗一定程度的腰痛。结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可达到满意的椎间融合率和临床效果,特别适用于再次手术病例。  相似文献   
23.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传统的全椎板、半椎板切除减压 ,对腰椎稳定性破坏大。我院自1997~ 2 0 0 1年 ,用节段性椎板开窗减压的方法 ,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32例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32例中 ,男 18例 ,女 14例 ;年龄 5 5~ 86岁 ,平均 6 6岁。一节段狭窄 19例 ,二节段狭窄 8例 ,三节段狭窄5例。合并高血压、心脏病 5例 ,糖尿病 2例 ,呼吸道感染 2例。间歇性跛行 18例 ,腰腿痛 8例 ,下肢麻木 6例。中央椎管狭窄 2 0例 ,侧隐窝狭窄 6例 ,混合性狭窄 6例。合并椎间盘突出 10例 ,腰椎节段性不稳 3例…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评价自行研制的寰椎后弓环抱钩棒及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6具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采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依次对其齿状突切断后(A组)、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自制寰椎钩棒及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组)、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D组)等4种状态进行三维运动范围测试;分析比较新型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 结果 B组后伸平均ROM明显大于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后伸平均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C、D组间在其他角度ROM(前屈、侧屈、旋转)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自制寰椎后弓钩棒及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进行内固定,可为失稳的寰枢关节提供良好的即刻和较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25.
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重建后十字韧带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效果,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1998年6月~2002年6月共收治28例PCL损伤患者,男22例,女6例;年龄18~31岁,平均22.5岁。使用开口螺旋肌腱剥离器剥离半腱肌腱,保留肌腱远端附着点,在靠近肌腱肌腹交界处切断,对折成两股,关节镜下重建PCL,内口侧使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3个月。后抽屉试验术前26例阳性,术后2例;Lachman试验术前均阳性,术后3例阳性,2例弱阳性;轴移试验术前12例阳性,术后均消失。随访评分采用IKDC评分方法:A级9例(32.1%),B级16例(57.1%),C级3例(10.8%);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2.7分。结论 关节镜下使用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PCL,通过两隧道转折处时,由于韧带两端无骨块,操作容易。可吸收挤压螺钉在隧道内口侧挤压固定,愈合后内口消失,避免隧道内口扩大导致韧带松弛、关节不稳。胫骨隧道外口原附着点附着牢固,股骨隧道外口固定坚强,重建韧带强度大。该手术还具有创伤小,能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中NGF及其受体TrkA、P75的表达及与临床腰腿痛关系。方法该研究包括6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手术切除椎间盘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GF及其受体TrkA、P75的表达及应用ELISA法检测NGF蛋白表达水平。比较轻度退变及高度退变椎间盘NGF蛋白水平,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椎间盘NGF蛋白水平的影响因素,患者腰腿痛及功能障碍分别采用VAS疼痛评分及ODI评分,比较不同的NGF蛋白水平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结果 NGF及其受体TrkA、P75均在椎间盘类软骨细胞中表达,NGF蛋白表达水平在轻度及高度退变椎间盘中无明显差异,NGF蛋白表达水平同NGF及其受体TrkA细胞阳性率明显相关,术前患者腰腿痛同NGF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术后残留腰腿痛在高NGF水平组患者中更明显。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椎间盘中存在NGF及其受体TrkA、P75的表达,椎间盘细胞自分泌NGF是椎间盘中NGF重要来源,术前椎间盘NGF水平同术后腰腿痛残留明显相关,这种结果显示椎间盘NGF促进腰腿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7.
BACKGROUND: How to effectively treat recurrent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over 65 years has become an issue of attention in the clinic.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with polymethylmethacrylate bone cement for treating elderly recurrent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METHODS: Twenty-four patients with elderly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were divided into polymethylmethacrylate bone cement group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an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 on a voluntary basis (n=12 per group).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 for low back pain, Oswesty dysfunction index, ratio of the anterior/posterior margin height of the injured vertebra, Cobb angle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12-month follow-up was completed in all the patients. There was one case of bone cement breakage during treatment 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and one case of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 at 1 month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 the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 Oswesty dysfunction index, and Cobb angl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but the ratio of the anterior/posterior margin height of the injured vertebr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at 3 days, 1,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P < 0.05).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with polymethylmethacrylate bone cement for elderly recurrent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 can strive for short-term pain relief and long-term recovery of the vertebral height and spinal Cobb angle, thereby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运用CT三维重建及3D打印技术进行改良髂骨螺钉技术的相关解剖学观测及钉道设计,探讨改良髂骨螺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2017年3月佛山市中医院60例患者骨盆CT检查数据,其中男女各30例,年龄21~65岁,骨骼发育均成熟且排除骨盆疾病。首先采用患者CT DICOM数据,使用Mimics Research 21.0软件进行骨盆CT三维重建,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骨盆3D打印模型。在60例骨盆CT三维重建模型上,分别按照传统髂骨螺钉(对照组)和改良髂骨螺钉(改良组)两种不同方法模拟植钉,测量最大进钉深度、尾向倾角、外向倾角、入钉点与髂后最高点垂直距离、与中线距离、钉道最窄髂骨厚径,测量数据分别纳入对照组和改良组,并进行组间、组内比较。在骨盆3D打印模型上采用改良髂骨螺钉技术分别植入直径7.5 mm长80 mm的髂骨螺钉,观察植钉成功率以及有无螺钉穿出或钉道受阻情况。结果 改良组以髂后上棘向尾侧1 cm处、髂骨缘内半中心点为进钉点,以髂前下棘与髋臼上缘中点为进钉方向,尾向倾角为28.6°±4.2°、外向倾角为32.8°±4.9°,为改良组的髂骨螺钉钉道。对照组的最大进钉深度(123.6±5.0)mm、钉道最窄髂骨厚径(14.5±3.6)mm、尾向倾角29.5°±2.1°、外向倾角31.4°±5.1°,与改良组的最大进钉深度(122.1±5.8)mm、钉道最窄髂骨厚径(15.4±2.7)mm、尾向倾角28.6°±4.2°、外向倾角32.8°±4.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的入钉点与髂后最高点垂直距离(0.0±0.0)mm、与中线距离(44.3±4.9)mm,与改良组的入钉点与髂后最高点垂直距离(16.5±2.9)mm、与中线距离(32.1±4.3)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072、14.496, P值均<0.05)。改良组中男性最大进钉深度(124.9±6.1)mm、外向倾角33.4°±5.6°、入钉点与髂后上棘垂直距离(17.3±1.9)mm、与中线距离(33.2±3.8)mm、钉道最窄髂骨厚径(15.5±2.9)mm,与女性最大进钉深度(122.3±5.5)mm、外向倾角32.2°±5.6°、入钉点与髂后上棘垂直距离(16.1±2.9)mm、与中线距离(31.0±4.8)mm、钉道最窄髂骨厚径(14.9±2.9)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改良组中男性尾向倾角30.3°±3.6°与女性尾向倾角26.9°±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2, P<0.05)。60例3D打印模型均顺利植入髂骨螺钉,植钉成功率100%,未见螺钉穿出或钉道空间受限情况。结论 改良螺钉钉道的最大进钉深度、钉道最窄厚径、尾向倾角、外向倾角恒定,均能满足长度为8 cm、直径7.5 mm的髂骨螺钉,符合临床髂骨螺钉的植入安全性;改良后的进钉点与髂后最高点垂直距离、与中线距离,较传统进钉点更接近L5、S1椎弓根螺钉进钉点所在的直线,方便安装,并可降低进钉点切迹,减少并发症。改良髂骨螺钉是髂腰固定手术中一种较佳的髂骨植钉方式。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急性脊髓损伤后血清、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MBP)变化与脊髓损伤程度、预后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 ELISA法检测51例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伤后24h内血清和脑脊液MBP含量,结合预后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伤后24h内即出现脑脊液MBP显著增高,较重的脊髓不完全性损伤(ASIA分级B或C级)伤后24h内也出现脑脊液MBP增高,但各时间点增高幅度完全性损伤组小;较轻的脊髓不完全性损伤(ASIA分级D级)和脊髓震荡不出现脑脊液MBP增高;各组血清检测结果与脑脊液结果一致变化。结论 受伤后24h内血清或脑脊液MBP检测对于判断脊髓损伤程度以及估计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0.
前路经寰枢外侧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不同方法前路经寰枢外侧关节螺钉内固定的稳定性和刚度。方法:通过体外生物力学实验,对15例新鲜尸体标本的正常、齿状突切除、三种不同有路经寰枢外侧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路Brooks法寰枢关节内固定术等状态进行三维角度运动范围和关节刚度进行测试。结果:前路经寰枢外侧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明显减少寰枢关节的各向角度运动范围;三种不同方法之间寰枢关节的各向角度运动范围和刚度无明显差异;前路经寰枢外侧关节螺钉内固定术较后路Brooks法内固定术,寰枢关节的旋转和侧屈运动范围减少更明显,寰枢关节的由前向后剪切和旋转刚度更高。结论:前路经寰枢外侧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的稳定性和刚度达到了临床治疗的要求,术后对外固定强度的依赖较低,三种不同方法的生物力学结果相近,为简化操作和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