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15篇 |
内科学 | 8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30篇 |
预防医学 | 13篇 |
药学 | 11篇 |
中国医学 | 11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93.
目的通过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翼状胬肉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细胞因子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翼状胬肉患者(观察组)和无翼状胬肉患者(对照组)血清中bFGF和IL巧的含量;取胬肉组织及正常球结膜组织做常规HE染色。结果观察组血清中有bFGF和IL-6的表达。且比对照组明显升高;bFGF和IL-6表达呈正相关;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血清中bFGF和IL-6的表达比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明显升高,而初发性翼状胬肉静止期组与进行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翼状胬肉组织病理切片中可见增生和变性两种表现。结论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及术后复发可能与bFGF和IL-6的异常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灵芝发酵液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并对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做了初步的研究。 [方法 ]U14小鼠腹水型宫颈癌细胞荷瘤小鼠 ,观察灵芝发酵液对荷瘤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结果 ]治疗组小鼠生存期 (2 8.4± 5 .87)d较对照组 (13.7± 8.82 )d显著延长 (P <0 .0 0 5 )。 [结论 ]灵芝发酵液能够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9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方法已在各学科教学中普及应用。医学做生物学属形态学科,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中主要依靠挂图、幻灯片、模型等手段讲授,而学生往往在授课过程中产生模糊的认识,在实验课结束后才能有比较完整的知识,感性认识在理论认识之后。多媒体课件以其鲜艳生动的图像、直观的立体模型、逼真的动画模拟等优势解决了传统教学的问题。多媒体课件这一新的教学方法效果如何、教学质量是否优于传统教学方法,是广大师生特别关注的问题。为此作者对同时接受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同学进行了调查比较,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及建议。 相似文献
96.
97.
98.
目的 建立2种头孢克洛聚合物有效的测定方法并对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方法1:采用TSKgel G2000SWxl色谱柱(7.8 mm×300 mm,5 μm),流动相为0.01 mol·L-1磷酸盐缓冲液[0.01 mol·L-1 NaH2PO4溶液-0.01 mol·L-1 Na2HPO4溶液(50︰50),调节pH值为7.0]-乙腈(95︰5),流速为0.5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为254 nm,进样量20 μL;方法2:采用Sephadex G-10色谱柱(10 mm×300 mm,40~120 μm),以0.05 mol·L-1磷酸盐缓冲液[取0.05 mol·L-1 Na2HPO4溶液-0.05 mol·L-1 NaH2PO4溶液(50︰50),调节pH至7.0]为流动相A,水为流动相B,流速为1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为254 nm,进样量100 μL。结果 方法1:头孢克洛主峰与聚合物峰分离度>1.5,头孢克洛质量浓度在0.25~20 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定量限0.21 μg,检测限0.07 μg。重复性较好(RSD为1.8%,n=6);在拟定的色谱条件下,通过考察破坏坏性实验(高温、强酸、强碱、氧化、光照)能够满足分离度要求,辅料无干扰;方法2:质量浓度在2.5~20 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检测限0.13 μg,定量限0.40 μg。重复性良好(RSD为1.8%,n=6)。结论 新建立的2种方法对于头孢克洛分散片聚合物的分离度好,分离效率高,重复性好,均可以作为头孢克洛分散片的质量控制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指标的改变所构建的卒中后抑郁(PSD)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 - 2019年3月住院的101位脑卒中患者。上述101例患者入院行常规病史采集收集相关基线资料,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行DTI检测感兴趣区(ROI)的FA值。脑卒中发病2月至半年间,每月对此101例卒中住院患者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将卒中患者根据评分结果分为卒中后抑郁(PSD)组和卒中后无抑郁(N - PSD)组。共计提取PSD组和N - PSD组基线资料和DTI影像学两大类特征参数22项,利用Lasso回归对这22个危险因素降维并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后构建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对预测模型逐步进行内外校验,采用矫正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通过LASSO降维分别筛选出致PSD的2个基线资料危险因素(ADL评分、入院当天NIHSS评分),3个DTI影像学危险因素(左额叶FA、左颞叶FA、左前扣带回FA)。建立PSD的Nomogram预测模型并校验,矫正曲线的一致性测验发现,该PSD列线图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的AUC分别为0.8535和0.8972。结论 基于DTI改变构建的PSD风险预测模型具有临床预测价值,有助于指导PSD的早期治疗并预防疾病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研究氢溴酸加兰他敏凝胶剂中加入氢溴酸东莨菪碱前后的透皮特性。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分别以离体SD大鼠皮肤和新西兰家兔皮肤为渗透屏障,HPLC测定接受液中氢溴酸加兰他敏与氢溴酸东莨菪碱的含量,比较单方与复方的透皮速率。结果氢溴酸加兰他敏凝胶中加入氢溴酸东莨菪碱,2种成分的含量测定不相互干扰(P>0.05),且透皮速率发生改变。氢溴酸加兰他敏单独与复方后透过鼠皮的速率分别为43.88,86.67μg·cm-2·h-1,透过兔皮的速率为26.49,75.49μg·cm-2·h-1;氢溴酸东莨菪碱单独与复方后透过鼠皮的速率分别为104.66,170.96μg·cm-2·h-1,透过兔皮的速率分别为17.87,75.93μg·cm-2·h-1。结论氢溴酸加兰他敏与氢溴酸东莨菪碱复方后增加彼此的透皮速率,有利于发挥这2种药物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