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88篇 |
免费 | 219篇 |
国内免费 | 11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8篇 |
儿科学 | 24篇 |
妇产科学 | 109篇 |
基础医学 | 179篇 |
口腔科学 | 57篇 |
临床医学 | 487篇 |
内科学 | 253篇 |
皮肤病学 | 33篇 |
神经病学 | 56篇 |
特种医学 | 18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0篇 |
外科学 | 264篇 |
综合类 | 1177篇 |
预防医学 | 479篇 |
眼科学 | 50篇 |
药学 | 492篇 |
15篇 | |
中国医学 | 624篇 |
肿瘤学 | 16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80篇 |
2022年 | 90篇 |
2021年 | 158篇 |
2020年 | 98篇 |
2019年 | 71篇 |
2018年 | 93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80篇 |
2015年 | 66篇 |
2014年 | 227篇 |
2013年 | 154篇 |
2012年 | 210篇 |
2011年 | 200篇 |
2010年 | 223篇 |
2009年 | 235篇 |
2008年 | 218篇 |
2007年 | 189篇 |
2006年 | 185篇 |
2005年 | 196篇 |
2004年 | 159篇 |
2003年 | 132篇 |
2002年 | 110篇 |
2001年 | 119篇 |
2000年 | 190篇 |
1999年 | 155篇 |
1998年 | 118篇 |
1997年 | 138篇 |
1996年 | 139篇 |
1995年 | 116篇 |
1994年 | 93篇 |
1993年 | 78篇 |
1992年 | 64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44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6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髋臼杯的前倾位置与球头大小对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后方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利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假骨上模拟THA术后,不同髋臼杯前倾位置和不同球头大小在屈髋90°、内收0°和内收30°时髋关节内旋到引起脱位的角度进行测量和比较发生后脱位时的角度差异。结果在髋臼杯外展45°、前倾0°、5°、10°、15°时,28mm和36mm球头在屈髋90°内收0°和30°睛况下内旋至脱位的角度有明显差别(均为P〈0.05),36mm球头可有更大的内旋角度,稳定性优于28mm球头。但当髋臼杯前倾20°时28mm与36mm球头内旋至脱位的角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收30°时比内收0°时髋关节内旋至脱位的角度减小。关节稳定性随髋臼杯前倾减小而下降。髋臼杯前倾0°和髋关节内收30°时,28mm球头在外旋位时就可发生脱位。结论髋臼杯前倾角度增加可增加THA术后关节的稳定性,大球头的稳定性优于小球头,前倾达到某一角度时,大球头和小球头间的后方稳定性无差别。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切模的固定方法对胫骨平台截骨在内外翻和前后倾方面的影响,比较不同数目、不同位置钉子固定的平台切模在相同外力下发生的内外翻和前后倾的差异。方法以12根左侧下肢假骨和一个左侧半骨盆假骨为标本,连接红外线计算机导航系统,固定标本,固定股骨及胫骨发射器,输入数据,分别以不同数目及位置的钉固定平台切模于假骨,通过切模槽内用锯片予以相同外力,记录后倾角度、内外翻角度的变化。结果用2根钉固定胫骨平台切模前后倾角度摆幅平均超过3°,最高超过5°,内外翻角度摆幅平均超过1°,最高超过3°,3根钉固定平台不论在前后倾还是内外翻方面的稳定性都非常明显好于2根钉固定。4根钉固定在前后倾方面稳定性好于3根钉固定,内外翻方面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结论胫骨平台切模的固定方法对胫骨平台截骨在内外翻和前后倾方面有明显影响,3根钉固定稳定性较好且易于操作,推荐采用3根钉固定。 相似文献
73.
目的 通过对骨折患者各部位的骨密度分析, 评价不同部位骨密度对骨折的预测作用.方法 191例患脆性骨折的女性患者来自2000~2004年青岛市区五家医院的骨科.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同时测量191例患者的仰卧正位腰椎2至4椎体BMD(g/cm~2),左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区BMD(g/cm~2)处骨密度,与当地同性别峰值骨量进行比较.结果 各部位骨质疏松诊断率L_2是最高的,经卡方检验,L_2预测价值大于L_3、L_4、及WARD三角区,但与NECK及GT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常用的骨密度测定部位中,L_2对骨质疏松骨折的预测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74.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ourniquet application on patellar tracking with using the surgical transepieondylar axis as distal femur alignment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02 to August 2008, 349 cases (526 knees) of primary TKA were performed. There were 124 males and 225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68 years from 33 to 84 years. A total of 387 knees had varus deformity and 94 had valgus deformity. All of prosthesis were rotating platform with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taining provided by Gemini MK Ⅱ. All patients underwent anterior 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 The surgical transepieondylar axis had been principally used as the distal femur alignment. Patellar tracking was checked with no thumb test. For maltracking ones, we prefered to use a single retinacular closing stitch at the superior medial arthrotomy and deflate tourniquets. Patellar tracking was checked again. Finally, later-al retinaeular releases (LRR) had been performed to obtain optimizing patellar tracking. Results Intraoper-atively, no thumb test were positive in 138 knees, including patellar subluxation (vaigus deformity) in 12 knees and patellar inclining (74 of valgns deformity and 52 of varus deformity) in 126 knees. After using a single retinacular closing stitch at the superior medial arthrotomy and deflating tourniquets, no thumb test were positive in 40 knees, including patellar subluxation (valgus deformity) in 8 knees and patellar inclining (29 of valgns deformity) in 32 knees. The total rate of LRR was 7.6% (40/526), the rate of LRR in valgus deformity was 39.4% (37/94) and that in yarns deformity and no deformity was 0.7% (3/432). Conclus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tourniquet application on patellar tracking during the TKA. We were not falsely correcting patellar tracking problems with using a single retinaeular closing stitch at the superior me-dial arthrotomy anti deflating tourniquets intraoperatively and reducing the rate of LRR. 相似文献
75.
包皮环切术前后包皮中触觉小体与早泄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早泄病人包皮环切术前后包皮组织中触觉小体变化情况,探讨其与早泄的关系。方法收集20~30岁早泄患者65例,按解剖及术式分为包茎组20例(传统包皮环切法)、包皮过长Ⅰ组23例(传统包皮环切法)、包皮过长Ⅱ组22例(包皮根部环切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三组术前术后包皮标本中的触觉小体进行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和统计三组包皮标本中触觉小体总数以及视野的总数,得出密度。并就三组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标本中,术前包茎组和包皮过长组Ⅰ、Ⅱ中触觉小体的密度分别为36.7%和19.7%及17.5%,术后3~12月包茎组和包皮过长组Ⅰ、Ⅱ中触觉小体的密度分别为20.6%和9.7%及9.8%,手术前后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传统包皮环切术对早泄改变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 探讨SD、Wistar两种品系大鼠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中行为学表现差异,为研究脑的高级功能建立稳定的条件反射动物模型提供实验动物选择依据.方法 选择8周龄的正常SD和Wistar大鼠,分别进行奖赏训练、单次操作训练、连续多次操作训练三种检测模式,研究SD、Wistar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奖赏训练中,SD大鼠的鼻触次数显著性增多(vs.Wistar,P<0.05);单次操作训练中,与SD大鼠比较,Wistar大鼠的总踏板次数(LPs)、比率(cLP/LP)显著升高(P<0.05),总鼻触次数(NPs)于第5天差异有显著性,踏板潜伏期明显降低(P<0.05),踏板速率则显著性的升高(P<0.05).连续多次操作训练中,Wistar大鼠鼻触次数显著性升高(P<0.05),踏板次数、奖赏次数均增多,反应准确率也高于SD大鼠,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经典条件反射阶段SD大鼠对饮水盒的探索能力强,表现出对奖赏物质较强的兴趣;而在奖赏操作条件反射阶段Wistar大鼠的表现优于SD大鼠.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 对支气管扩张症的中医证候特征进行探究。方法 基于2 907例支气管扩张症住院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运用Lantern 5.0和SPSS 20.0软件分别进行频次描述性统计、隐结构及系统聚类分析,综合判断潜在证型,为提出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常见中医证型提供依据。结果 纳入的2 907份病历记录中涉及43个证型,其中频率大于5%的有痰热蕴肺证(52%)、痰湿阻肺证(25.5%)、肺气阴两虚证(9.1%)、痰瘀阻肺证(7.8%)、肺脾气虚证(7.1%)、肺肾气虚证(6.6%);共记录有219个症状,将出现频次>30次的67个症状作为显变量,综合聚类成风热犯肺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痰瘀阻肺证、阴虚肺热证、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气阴两虚证共8个证候;对频次>60次的52个症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风热犯肺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肺气阴两虚证、肺脾气虚兼外感证、阴虚内热兼血瘀证、肺肾气虚证、脾气虚证、兼证络伤咳血证共10个证候。以上3种方法推断出的证型中,重复出现至少两次的证型共有8个,即可认定为支气管扩张症常见证型。结论 支气管扩张症8个常见的证型为风热犯肺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痰瘀阻肺证、阴虚肺热证、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气阴两虚证。 相似文献
80.
目的 研究毛地钱(Dumortiera hirsute)和多形带叶苔(Pallavicinia ambigu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凝胶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化学成分,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确证其结构.结果 从毛地钱和多形带叶苔中共分离获得5个化合物,包括2个莽草酸衍生物:莽草酸乙酯(Ⅰ)和3,4-O-异亚丙基莽草酸(Ⅱ);1个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Ⅲ);2个木质素类衍生物:3-羧基-6,7-二羟基-1-(3‘,4‘-二羟基苯)-萘(Ⅳ)和3-羧基-6,7-二羟基-1-(3‘,4‘-二羟基苯)-萘-9,5“-O-莽草酸酯(Ⅴ).结论 化合物Ⅰ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Ⅱ为分离过程中的人工产物,化合物Ⅳ和Ⅴ为首次从带叶苔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