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7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将荧光素PI和Bb分别注入一侧孤束核尾段 (一般内脏部 )和同侧脊髓背角 ,在臂旁核观察到PI单标、Bb单标及PI/Bb双标神经元。其中PI单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K F核中上 2 / 3段 ,Bb单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K F核的中下 2 / 3段 ,PI/Bb双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K F核的中 1 / 3段 ,占标记神经元总数的 1 6 .2 8%。双标神经元以多角形为主 ,直径 1 0~ 1 8μm。  相似文献   
52.
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microstructure of blood vessels and nerve fibers between different acupoints in the rat sk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logy.MethodsThe skin tissue at “Qūzé” (曲泽 PC3)” “Dàlíng (大陵 PC7)” and “Zhōngchōng (中冲 PC9)” regions was taken from the rat forelimb along the pericardium meridian, and cut sagittally with a freezing microtome. After that, the skin sections were stained by fluorescent histochemistr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with phalloidin and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to reveal the microstructure of blood vessels and nerve fibers respectively, and then examined under a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ResultsThe microstructure of blood vessels and nerve fibers was clearly labeled with phalloidin and CGRP, respectively. The blood vessels and nerve fibers were observed in the dermis of “PC3” “PC7” and “PC9” regions, where the bundle of nerve fibers distribute in parallel to the blood vessels, and sent out thin branches to surround the wall of the blood vessels. In contrast, the density of blood vessels and nerve fibers in “PC3” “PC7” and “PC9” were presented orderly in an increased tendency.ConclusionThe results of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neurovascular microstructure among “PC3” “PC7” and “PC9” in the rat, providing a histological view to insight into the specificity of different acupoints.  相似文献   
53.
随着针灸的国际传播及针灸临床研究的迅速发展,中西方针刺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数量持续增长。然而,西方针刺RCT研究得出针刺效应相当于安慰剂的结果,与中国针刺RCT研究几乎全部是阳性结果形成鲜明对比。为什么同一种方法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本文从针刺RCT研究的缘起与国内外针刺RCT研究现状出发,系统比较中西方针刺RCT在需求与起点、研究目的、研究设计、研究者、针刺治疗方案、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研究结果、研究结论及研究不足等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针刺RCT的价值及针刺临床研究中的方法学困惑,对针刺临床研究范式提出以下建议:根据研究方案成熟度,开展阶梯递进的临床研究;在不同研究阶段设置明确的实施指导和报告规范。  相似文献   
54.
急性肠黏膜损伤导致躯体穴区敏化的电生理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肠黏膜损伤引起的体表敏化点-区的动态分布,测定其敏化程度的改变,总结穴位敏化的特征。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模型组(20只)和模型恢复组(10只)。模型组和模型恢复组采用2.5%芥子油直结肠灌注造成急性肠黏膜损伤模型,然后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观察由急性肠黏膜损伤引起的体表EB渗出点-区的动态分布。在此基础上,分离坐骨神经,刺激EB渗出点-区(敏化态穴区),测定其引起坐骨神经C类纤维动作电位发放刺激的阈值,和模型组的非EB渗出区域(穴区非敏化态)、非穴位区域及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肠黏膜损伤导致的渗出点主要分布在"膝前""足三里-上巨虚"区域。刺激这些区域引起坐骨神经干C类纤维动作电位发放的阈值较非敏化部位以及对照同部位显著降低(P0.01,P0.05)。敏化的"膝前""足三里-上巨虚"接受2倍阈值刺激引发C类纤维动作电位发放个数多于敏化态的非穴位区域(P0.01,P0.05)。结论:穴位敏化后刺激阈值明显降低,敏化的穴位呈现小刺激大反应的特征。  相似文献   
55.
56.
梳理和总结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证据。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系统评价数据库(CDSR)、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数据库(CENTRAL)、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中针灸治疗肩周炎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5月31日。采用AMSTAR-2评价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并以证据图的形式总结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证据现况。共纳入原始研究文献266篇,系统评价文献6篇。目前小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居多,干预措施以温针灸、毫针、针刀和电针等单一针灸疗法为主,临床有效率、肩关节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是现有临床研究关注较多的结局指标。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了针灸作为肩周炎辅助治疗措施的优势,在疾病复发率以及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证据较少。此外,针灸治疗肩周炎相关研究的证据质量也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7.
分析中国针灸学国际化中的本土化进程对中国传统针灸学构成的严峻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办法。认为对于针灸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挑战缺乏深刻认识,主要是由于针灸队伍知识结构的欠缺造成的,而针灸学教材的革新是有效调整知识结构的基础;针灸学教材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分离出符合科学本质的现代针灸学版本,并与传统针灸学版本并行施教。发展符合科学本质的现代针灸学既是应对西方针灸学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针灸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8.
学术流派与学派的形成都是针灸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但针灸的学派与学术流派有明显不同,二者所关注的问题在针灸学体系的结构当中处于明显不同的位置,这就决定了学派与流派对于针灸学术发展有不同的影响。针灸学派主要关乎学科的理论与思想,处于学科体系的核心,涉及的问题非常关键、非常集中,数量较为稀少;针灸流派主要关乎技术的特色与优势,处于学科体系边缘的外部,涉及的问题十分发散,数量比较庞大。争鸣中的学派有利于促进主流针灸学体系的发展,繁荣中的流派则是对主流针灸学体系的补充和丰富。各个流派、学派的存在并非永恒,它们的代谢与进化能够更好地推动现代针灸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针麻行甲状腺手术常用穴位扶突穴、合谷穴及内关穴的感觉传入及其与甲状腺感觉传入在颈脊神经节的汇聚与整合,揭示针麻行甲状腺手术的形态学基础。方法:①实验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合谷穴、内关穴、扶突穴和甲状腺4组(每组6只),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分别注入上述穴区及甲状腺内,观察穴位和甲状腺的感觉传入。②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甲状腺-扶突穴组、合谷-甲状腺组、内关-甲状腺组(每组6只),分别将荧光素碘化丙啶(PI)、双苯甲亚胺(Bb)注入上述3个穴位和甲状腺,观察穴位和甲状腺的传入感觉在脊神经节的汇聚及神经节细胞的分支投射。③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针刺组(每组12只),手针针刺以上穴位及"足三里"和非穴位,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穴区局部缝隙连接蛋白43(Cx 43)表达。结果:①HRP结果显示,3个穴位与甲状腺的感觉传入在C 3-C 5脊髓节段存在汇聚与重叠。②扶突穴注入PI、甲状腺注入Bb,合谷穴注入PI、甲状腺注入Bb,内关穴注入PI、甲状腺注入Bb后,3组出现的单标记神经元分布的部位部分不同,但均在C 3-C 6的脊神经节观察到双标记神经元。③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不同穴位针刺组Cx 43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穴位处Cx 43的表达显著高于非穴位处(P<0.05);非穴位处针刺后Cx 43表达的变化与非针刺非穴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突穴、合谷穴、内关穴及甲状腺的传入投射在颈脊神经节存在汇聚与分支投射,为针麻行甲状腺手术提供了新的形态学依据,同时也证实穴位针刺可以调节穴位局部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以影响局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60.
研究原始管道系统(PVs)与经络之间的关系。采用台盼蓝标记PVs,观察到不同的性别、年龄以及麻醉药的注射方式对大鼠腹腔表面PVs出现的影响。在大肠杆菌造成腹腔炎症后,PVs的出现率达到100%(n=20),而对照组仅为10%(n=20)。采用DAPI、Phalloidin荧光染色结合CD11b和ICAM-1免疫荧光标记对PVs的结构进行了研究,观察到在正常大鼠和腹膜炎大鼠的PVs中均为CD11b和ICAM-1荧光免疫阳性标记,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和白细胞。腹腔炎症大鼠PVs中DAPI标记的多形核和细胞膜上CD11b、ICAM-1阳性标记的细胞膜和胞浆较正常大鼠的PVs明显增多。表明PVs的出现与炎症密切相关。在功能方面,不同强度电刺激腹腔脏器与腹壁相连的PVs,对胃运动没有影响。针刺中脘穴,在PVs保留完整和剪除后均可引起胃运动的抑制;同样针刺足三里穴,在PVs保留完整和剪除后均可引起胃运动的增强。结果表明PVs并不参与针刺对胃肠运动的调节效应。因此PVs明显与指导针灸临床的经脉-脏腑相关理论不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