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采用极限加载实验对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与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的进行比较,为该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及将来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新鲜猪脊柱标本12具,共3个胸椎功能单位,随机分成两组,滑槽组(固定螺钉固定标本第3椎体,滑槽螺钉固定标本第1椎体),固定组(固定螺钉固定标本1、3椎体),分别应用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和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测试标本在前屈状态及旋转状态的极限加载。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屈状态时滑槽组在400 N左右出现钉道松动,固定组在1800 N左右出现钉道松动,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旋转状态时滑槽组在5度左右出现钉道松动,固定组在10度左右出现钉道松动,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的极限加载要小于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说明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的研究存在一定不足,需进一步优化,增加固定强度。  相似文献   
72.
下腰椎前方三维CT血管造影重建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下腰椎前方血管走行特点,为下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特别是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例(男女各30例)患下腰椎疾病需行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行下腰椎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观察下腰椎前方血管在椎体前的走行,测量与腰椎前方血管位置相关的解剖学参数.结果:三维CT重建图像发现腹主动脉分叉点变异较多,髂总静脉汇合点相对恒定;腹主动脉分叉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男性平均39.1mm,女性平均37.4mm;髂总静脉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男性平均27.1mm,女性平均25.9mm;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男性平均36.7mm,女性平均34.6mm;腹主动脉分叉角男性平均56.3°,女性平均58.9°;髂总静脉汇合角男性平均63.1°,女性平均65.7°;右髂总动脉与左髂总静脉夹角男性平均53.6°,女性平均57.3°.结论:下腰椎前方血管解剖位置具有多变性,以腹主动脉分叉点为甚,术前行腰椎3D-CTA检查能明确血管解剖,为手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73.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7年1月—2019年12月经PTED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早期复发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单项因素比较和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285例患者平均随访(12.64±6.51)个月,其中,19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复发,早期复发率为6.67%,平均复发时间(73.53±49.66)d。单因素比较表明,与非早期复发组相比,早期复发组的椎间盘退变程度Pfirrmann分级显著更重(P<0.05),突出部位显著更偏外侧(P<0.05),Modic改变显著更重(P<0.05),椎间盘高度指数显著更小(P<0.05),突出物基底部宽度显著更大(P<0.05),术后纤维环破口显著更大(P<0.05),椎间孔面积显著更小(P<0.05)。逻辑回归表明:突出基底部宽度大(OR=1.36...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颈椎钛网植骨融合术后早期钛网沉陷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58例颈椎钛网植骨融合术术后1周、术后3月X线片及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本组发生钛网沉陷31例(53.4%),其表现为钛网进入上位或/和下位椎体骨质内,以钛网后下部沉陷进入下位椎体多见;螺钉与钛板夹角变小.钛网沉陷的发生率在性别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875);各年龄组沉陷率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32).钛网端面有悬空和无悬空的沉陷发生率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6).单、双节段切除病例的沉陷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0).结论钛网沉陷以钛网后下部陷入下位椎体最多见,术后钛网沉陷发生率较高;高龄患者、钛网端面部分悬空及双节段是术后发生钛网沉陷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5.
<正>近年来,脊柱内镜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临床应用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蛛网膜下腔置管术在脊柱外科、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等科室中应用十分广泛,但是,由于硬膜外穿刺针的特殊斜面设计及其制管材料等原因,在临床工作中,时有蛛网膜下腔置管断裂的情况发生,使其残留在蛛网膜下腔,根据已往经验,往往需要行开放手术甚至行椎板切除才能取  相似文献   
76.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率日益增高.腰椎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1].腰椎椎间融合术通过重建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改善其异常负荷承载力,结合神经减压和内固定来达到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好[1-2].腰椎椎间融合术目前大致可分为后路、前路和经皮轴向入路.后路手术主要...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采用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4月采用微创单侧椎弓根钉棒联合单Cage固定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表现为单侧下肢神经根症状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36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观察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3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9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0 mL。3例出现并发症,硬脊膜撕裂2例,术中予以修补,其中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术后6 d内脑脊液漏停止;1例术后出现神经缺失症状加重,通过及时血肿清除、神经根减压后损伤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8.6个月。末次随访矢状面X线片示椎间隙高度从术前(5.78±1.92)mm增至(10.35±1.21)mm,椎间融合率为94.4%。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及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改善率为84.4%。结论单侧MiTLIF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对腰椎后部结构破坏小,术中出血少,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疗效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分节段植骨内固定治疗跳跃性胸腰椎结核的效果及优点. 方法 通过对23例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开展术前静脉抗痨3~7天,术中一期行前路结核病灶清除、分节段植骨及内固定,术后常规抗痨9 ~12个月. 结果 通过8~48个月随诊,21例患者植骨于术后3月出现愈合,植骨块和内固定物均无松动移位、无折断和脱落,术后切口Ⅱ/甲级愈合,血沉1~3个月逐步恢复正常,2例患者复发. 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分节段植骨内固定治疗跳跃性胸腰椎结核疗效可靠,既可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又可彻底清除结核痛灶,便于脊柱重建.  相似文献   
79.
目的 对全身麻醉下术中唤醒试验(wake-up test,WUT)在严重脊柱黄韧带骨化症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2004年6月-2010年6月对35例黄韧带骨化症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术中唤醒后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治疗,其中男23例,女12例;平均年龄50.5岁(32~71岁).颈椎4例,胸椎24例,腰椎7例;单节段14例,多节段21例.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90 min(120~260 min),平均失血量350 ml(220~520 ml),平均每例减压2.6个椎板(1~5个).全部患者随访6~72个月,平均29.5个月.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为(4.286±1.0167)分,术后JOA评分为(8.171±1.0428)分(P<0.01).术中有3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采取措施后2例神经功能逐渐恢复,1例未能恢复,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术后瘫痪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全身麻醉下术中唤醒试验在严重黄韧带骨化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满意,可有效避免神经症状加重甚至瘫痪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operative wake-up test during surgery for 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 Methods Between June 2004 and June 2010,35 patients(23 males and 12 females,at age range of 32-71 years,mean 50.5 years) with OLF underwent posterior decompressive laminectomy and excision of OLF.The operation wag performed on the cervical vertebrae in four patients,on the thoracic vertebrae in 24 and on the lumbar spine in seven,with monosegmental OLF in 14 patients and multisegmental OLF in 21.The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using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ale. Results The operation lasted for mean 190 minutes (120-260 minutes),with the blood loss for mean 350 ml (220-520 ml)and the mean 2.4(1-5) lamin receiving decompression.The follow-up period ranged from 6 to 72 months (mean 29.5 months).The JOA score was improved from 4.302±1.023 preoperatively to 8.327±1.032 at the final follow-up (P<0.01).The neurological symptoms was aggravated during operation in three patients,for whom the muscles force recovered gradually in two patients but one showed no change after special measures.No serious complication was found in the other patients postoperatively. Conclusions The wake-up test can serve as an effective monitoring during the procedure ofthe decompressive laninectomy in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OLF and decrease the occurrence of neurologic deficit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改良Halo-骨盆牵引架在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过程中的牵引能力,评价该方法的应用价值及主要优点.[方法]对本科2004年1月~2008年3月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男7例,女16例;年龄13~27岁,平均16.8岁.治疗前冠状位主侧凸角为68°~115° (91.8°±12.6°),矢状位胸椎后凸角48°~86°(69.5°13.5°).治疗过程分三期进行.一期:完善相关检查后即安装改良Halo一骨盆架,逐步增加牵引力,直至患者不能耐受止;二期:在持续牵引下行前路松解术,术后继续加大牵引力度至理想效果或患者不能耐受止;三期:进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并去除头盆环牵引.本组患者平均随访18.5个月,对不同时期脊柱侧凸角及后凸角等矫形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住院时间26~39 (31.2±4.7) d.一期牵引后侧凸角矫正率30.8%%,后凸角矫正率 21.9%;二期牵引后侧凸角矫正率49.3%,后凸角矫正率37.7%.经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后脊柱畸形进一步改善,侧凸及后凸角矫正率分别为66.4%和54.5%.随访时发现矫形有轻微丢失,但P>0.05.[结论]改良Halo-骨盆架能有效地对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进行牵引矫形,该弹性持续牵引增加了患者舒适感和耐受性.结合前路松解、后路椎弓根固定矫形,整个治疗过程能够有效地避免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增加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