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9篇 |
内科学 | 1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9篇 |
综合类 | 16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6篇 |
中国医学 | 61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1.
82.
该研究旨在探讨大黄剂量相关的肾脏毒性及其毒性机制。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大黄提取物高、低剂量组(16,2 g·kg-1,按照动物与人体表面积折算分别相当于临床剂量10,1.25倍),连续灌胃给药1个月后,分析血液尿素氮(BUN),肌酐(CRE)以及尿KIM-1,NGAL,进行肾脏组织形态学观察,检测肾脏OAT1,OAT3,clusterin等mRNA表达。结果显示,大黄低剂量组未见明显肾脏毒性。高剂量组可见轻中度肾脏病理损伤,其中雄性动物较重,伴有肾脏组织clusterin mRNA表达下调。高剂量组的常规肾脏功能指标血液BUN和CRE无明显变化,但尿液NGAL水平均较正常组提高51.53%,其中雄性动物增高更明显(与正常组比较P〈0.05)。低剂量组肾脏组织的OAT1,OAT3 mRNA表达较正常组有较大幅度增高,而高剂量组增高幅度较小。结果提示,大黄的肾脏毒性与剂量有关,临床用药时应合理控制剂量。肾脏组织中与阴离子物质转运有关的基因OAT1,OAT3 mRNA在大黄造成肾脏损伤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代偿性保护作用,但在高剂量水平其代偿作用较弱。此外常规肾功能检测指标BUN,CRE对于大黄肾脏毒性的检出能力有限,建议增加尿液NGAL检测,有助于其肾毒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83.
目的:研究反复灌胃给予雄黄后,大鼠肾脏毒性的病理形态学特征,为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雄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和雄黄0.01,0.04,0.17 g·kg-1剂量组.各剂量组均每日灌胃给药1次,对照组给予高纯水,连续3个月.于给药后1,2,3个月和停药1,2个月后,计算肾脏指数,测定血清葡萄糖(GLU)、肌酐(Cr)、尿素氮(BUN)及尿蛋白等,并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连续灌服雄黄≥≥0.01 g·kg-13个月或0.17g·kg-1 2个月,肾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肿胀,胞浆空泡变性,核固缩、溶解及血管扩张、充血等病变,近曲小管较肾小球损伤严重,病变呈现明显的量-时-毒关系,血BUN、GLU、尿蛋白也相应增高.停药1个月后,除0.17 g·kg-1剂量组有66.7%的肾小管轻度水肿、变性外,其余各组未见明显病变.结论:大鼠连续灌服雄黄≥0.01 g·kg-1 3个月或0.17 g·kg-1 2个月对大鼠肾脏病理学产生明显影响,尤其对肾脏近曲小管的损伤作用较为明显,停药后肾脏病变逐渐恢复至正常. 相似文献
84.
目的:研究小鼠和大鼠对穿琥宁注射液的类过敏反应,为其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①小鼠全身类过敏试验:ICR小鼠随机分组,分别一次性静脉注射生理盐水、Compound 48/80溶液或不同浓度穿琥宁注射液,以上受试物中均含0.4%伊文思蓝。给药后30min记录各组动物耳廓蓝染阳性率,进行耳廓蓝染程度评分,并定量测定耳廓伊文思蓝渗出量。②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将大鼠背部和脊柱两侧的毛剃去,经尾静脉注射含0.6%伊文思蓝的生理盐水溶液2mL/kg,10min后,在麻醉条件下沿脊柱两侧皮内注射受试药,每个点注射50μL。每只鼠均平行设有阴性对照点(生理盐水50μL)和阳性对照点(Compound 48/80500μg)。20min后,掀开皮肤观察皮肤内蓝斑形成情况,测量蓝斑大小。结果:小鼠静脉注射穿琥宁注射液50、100、200mg/kg(分别相当于临床剂量的1/2、等倍和2倍剂量)均可引起小鼠类过敏反应,表现为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耳廓不同程度蓝染;大鼠皮内注射穿琥宁注射液50、100μg,可观察到注射局部明显水肿,形成较大的蓝斑(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穿琥宁注射液对小鼠和大鼠均可引起显著的类过敏反应,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潜在的类过敏反应的可能。 相似文献
85.
86.
目的:建立适用于注射剂类过敏评价的动物模型。方法:小鼠一次性静脉注射含0.4%伊文思蓝(EB)的受试物,以耳廓蓝染发生率和伊文思蓝渗出量作为类过敏评价指标。结果:小鼠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注射液(NS)、5%葡萄糖注射液(Glu)后,未出现耳廓蓝染,说明无类过敏反应发生。阳性对照物质组胺和Compound 48/80均具有明显的致类过敏反应,可造成耳廓明显蓝染和EB大量渗出。采用临床上可发生类过敏反应的多种中、西药注射剂验证了本模型和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和敏感性,检测结果与临床一致。结论:小鼠类过敏反应评价方法敏感、可靠,与临床一致性好,适宜于注射剂临床前类过敏反应评价、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检测、上市产品抽验、致敏原筛选、类过敏反应发生机制研究以及类过敏防治方法研究等。 相似文献
87.
研究玉米乙醇提取物(YM-J)和玉米多糖(YM-S)的体外和体内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YMJ,YM-S对人肿瘤细胞株BGC-823和SMMC-7721的体外抑制作用,计算IC50;分别采用人胃癌BGC803裸鼠移植瘤模型和H22小鼠肝癌移植瘤模型,ig YM-J,YM-S,剂量400,200 mg· kg-1,1次/d(胃癌BGC803连续19d,小鼠肝癌连续10 d,检测其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 YM-J和YM-S对人胃癌细胞BGC-823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24.16,12.61 μg·mL-1;YM-J和YM-S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抑制作用较弱,IC50分别为127.42,1352.72 μg·mL-1.在人胃癌BGC803裸鼠移植瘤模型和H22肝癌模型,YM-J均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抑瘤率最高分别为40.27%和44.69%.YM-S对H22肝癌有一定抑瘤作用,抑瘤率38.89%,但对人胃癌BGC803裸鼠移植瘤的抑瘤率最高为25.96%.结论 玉米乙醇提取物YM-J和玉米多糖YM-S在体外和体内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其中乙醇提取物对肝癌和胃癌的抑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88.
中药遗传毒性研究是中药安全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药的遗传毒性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得到重视。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以遗传基因突变为指标的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小鼠淋巴瘤tk试验)、以染色体畸变为指标的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和以DNA损伤为指标的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3种。 该文结合中药特点就现代中药遗传毒性研究进展、遗传毒性评价方法、中药遗传毒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新技术在遗传毒性评价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9.
选择正确的溶媒和配制后现用现配是合理用药的基础,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提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途径。在该研究中,借助小鼠类过敏反应模型,将注射用双黄连分别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配制相应浓度,与血管通透性增高指示剂伊文思蓝溶液混合后一次性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观察比较给药后30 min小鼠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情况;另外将注射用双黄连配制后放置10 min,2.5,6,20 h,运用与前相同的检测方法对不同放置时间的注射用双黄连进行类过敏反应检测。结果显示注射用双黄连分别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配制后,相同剂量情况下其诱发的小鼠类过敏反应没有显著差异,但是配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注射用双黄连诱发的小鼠类过敏反应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90.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胰腺癌组织中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5(CDCA5)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168例胰腺癌样本RNA测序数据(HTSeq-FPKM)和相应的临床信息, 从GEPIA2数据库中下载2021年1月至12月179例胰腺癌患者数据, 同时整合TCGA和GTEx数据库中的171个正常胰腺组织样本。分析GEPIA2数据库中胰腺癌患者CDCA5 mRNA相对表达量及其与患者总生存(OS)和无病生存(DFS)的关系;结合患者临床资料,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胰腺癌患者OS的影响因素;使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探讨CDCA5在胰腺癌中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结果在GEPIA2数据库中, 胰腺癌组织中CDCA5 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胰腺组织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DCA5 mRNA相对表达量的中位值将胰腺癌患者分为高表达组(89例)和低表达组(89例)(等于中位值者未分组), CDCA5 mRNA高表达的胰腺癌患者较低表达患者OS(P=0.024)和DF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