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6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1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代谢途径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缺血时和缺血后血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心肌糖酵解加速,而葡萄糖氧化减弱,由此造成不利的影响.代谢治疗是一种新途径,通过抑制脂肪酸氧化和刺激糖氧化改善心肌代谢.本文详细讨论代谢干预的根据、方法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2.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预后不良,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骨髓干细胞移植在DCM领域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临床报道较少.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试验,旨在评价经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DCM的有效性,初步探讨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43.
目的 建立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双模型,比较血管新生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心肌中发生机制的差异.方法 选择2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A组10只为普通饮食对照组,B组10只为高脂饮食组,共喂养9周.第3周末心导管封堵冠状动脉血管致急性心肌梗死.测定不同时期血脂水平.实验终点,苏丹Ⅲ染色测定主动脉斑块阳性面积;免疫组化染色测定不同心肌区域和主动脉血管壁CD34阳性反应强度,测定不同心肌区域新生血管密度;Western blot检测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心肌中的表达.结果 高脂组血脂水平进行性增高.高脂组主动脉斑块阳性面积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在心肌正常区、梗死区和梗死边缘区:CD34阳性反应强度和新生血管密度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HIF-1α的表达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均为梗死边缘区最高,梗死区次之,正常区最低.在高脂组和对照组主动脉:CD34阳性反应强度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HIF-1α的表达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高脂组强于对照组.结论 成功建立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双模型,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心肌中均有血管新生的参与.  相似文献   
44.
45.
某家族的112例成员中15例在年轻时睡眠中发生猝死。该家族的22例成员应用体表平均心电图(SAECG)检测晚电位。探讨晚电位的出现率及其与心动过缓依赖性QT延长的相关性。应用 Lepeschkin氏法检出心动过缓依赖性QT延长9例,QT延长均出现于窦性心率低于60~80次/分时,其中6例(67%)在SAECG上记录到晚电位。而QT正常的13例中仅1例(8%)记录到晚电位(P<0.007)。晚电位阳性预测心动过缓依赖性QT  相似文献   
46.
1994年~ 1998年间 ,我院收治了 13例成人喉乳头状瘤 ,均在支撑显微喉镜下切除 ,取得满意效果。男 10例 ,女 3例 ,年龄在 32~ 6 7岁 ,平均年龄 4 6 .5岁 ,病程1个月~ 3年 ,平均约 10个月 ,多数病程在 1年以内 (10例 ) ,均因不同程度的声音沙哑 ,发音易疲劳而就诊 ;男性病例中 9例有 10年以上的烟酒史 ,其中 3例病理切片报告为鳞状上皮乳头状瘤伴轻、中度的上皮异型增生 ,1例伴上皮角化坏死。多发 3例 ,病变部位 :2例为一侧声带前联合处至声带突 ,1例为右侧声带的前中段 ;单发 10例 ,均位于一侧声带的前、中 1/ 3交界处。气管内插管麻醉 ,…  相似文献   
4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临床医师常使用CHADS2和CHA2DS2-VASc等评分来识别出高卒中风险的房颤人群。有不少文献报道,左房增大在窦性心律的人群中是卒中事件的危险因素。但是在房颤的患者中,左房大小对卒中事件的预测能力仍然存在争议,一些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显示左房增大与房颤患者卒中事件相关,而另一些研究则显示无相关,因此什么样病因的房颤患者,左房增大与卒中相关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疫情期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就诊模式变化。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使用房颤综合管理平台数据库, 筛选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就诊的诊断为"房颤"或"心房颤动"的患者, 将新冠疫情前(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来院的房颤患者设为A组, 将新冠疫情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来院的房颤患者设为B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CHA2DS2-VASc评分、就诊科室、合并疾病等信息, 并对两组患者就诊分布、合并症占比, 规律就诊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基本信息:纳入10 077例房颤患者, 平均年龄74.1岁, 其中男5 030例。A组3 420例(就诊次数11 804), B组6 657例(就诊次数21 268)。B组就诊患者平均年龄小于A组(74.62岁对73.81岁, P<0.001), 女性就诊占比高于A组[50.3%(5 936/11 804)对52.7%(11 214/21 268), P<0.001], CHA2DS2-VASc评分高于A组(2分对3分, P<0.001)。...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49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病例,比较T2DM与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包括病变程度、累及的血管数目。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T2DM组冠状动脉发生病变更多见(P<0.01),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发生病变的比例高于非糖尿病组(均P<0.01),T2DM组3支血管均发生病变的比例显著增高(P<0.01));经协方差分析,T2DM组与非糖尿病组在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2.56,P=0.001),在累及血管的数目上亦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F=2.109,P=0.011)。结论T2DM患者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且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较重、受累及的血管数目较多。  相似文献   
50.
既往研究表明,冠脉搭桥手术可降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死率,且以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为主。本文通过前瞻性研究,探讨冠脉搭桥手术对心脏骤停经复苏成功的患者的远期心脏骤停再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影响。研究对象为1970至1987年间265例在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成功的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患者。85例(32%)在复苏后1年内(中位数43天)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其余180例(68%)接受药物治疗。经4.9±3.7年随访,手术组和药物组分别有1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