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6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1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281.
目的:观察红景天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大鼠心肌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低氧诱导因子1β(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β,HIF-1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红景天促进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机制,并了解红景天苷是否为红景天发挥这些作用的有效成分。 方法:建立Wistar大鼠AMI模型,造模前7d开始分组灌胃生理盐水(对照组)、红景天(红景天组)或红景天苷(红景天苷组),每组12只。灌胃持续至造模手术后第7天,处死动物取心脏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梗死心肌边缘区和非梗死区Ⅷ因子相关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的表达,计算其免疫组织化学指数;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HIF-1α、HIF-1β、VEGF 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方法检测HIF-1α、HIF-1β、VEGF蛋白的表达。 结果:红景天组梗死边缘区和非梗死区心肌v WF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红景天组HIF-1α、HIF-1β、VEGF mRNA表达和HIF-1α、VEGF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HIF-1β蛋白水平虽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景天苷组各指标的表达水平均介于对照组和红景天组之间。 结论:红景天具有促进AMI大鼠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HIF-1α、HIF-1β、VEGF表达有关。红景天苷可能是红景天发挥上述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282.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SXBXP)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入选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SXBXP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SXBXP组加服SXBXP.2丸/次,3次/日,至少6月。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评价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分别在入选时,随访3个月、6个月、18个月时检测FMD,并同时检测血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素(ET)等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结果:随访期间SXBXP组FMD、NO、NOS、SOD、ET均较对照组改善,FMD、SOD水平于随访3个月时达统计学显著差异标准(P0.05),NO、NOS、ET水平于随访6个月时达统计学显著差异标准(P0.05)。随访18个月时,SXBXP组中继续服用SXBXP的患者FMD、NO、NOS、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6个月可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83.
284.
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估口服麝香保心丸至少6个月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前期为前瞻性、随机、非盲对照临床试验,后期为队列研究。选择2005年5月—2006年6月就诊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0例,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采用常规冠心病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调脂、抗缺血等治疗,治疗组加用麝香保心丸(每次2丸,每天3次)至少6个月。所有患者随访终止时间为2008年1月,记录用药情况和临床事件等。主要终点为各类心血管事件的复合终点。结果随访时间0.5~2.75年,中位随访时间2.25年。治疗组发生各种临床事件23例次,其中主要临床事件20例,包括心绞痛事件9例,对照组分别为33、29、1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硝酸酯类药物的使用比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全因死亡事件、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事件、心衰事件、卒中事件、需行PCI/CABG、发生其他临床事件的患者例数治疗组较对照组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至少6个月)可明显减少心绞痛事件及部分其他临床事件的发生,减少硝酸酯类药物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285.
目的:观察红景天对低氧条件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低氧诱导因子-1β(HIF-1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采用XTT比色法检测红景天不同干预时间、浓度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以确定最佳干预条件;采用SYBRGreenI荧光染料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分3组:正常氧对照组,低氧对照组,红景天干预组。结果:红景天干预的最佳条件为24h、10μg/mL。与正常氧相比,低氧条件下内皮细胞HIF-1α、HIF-1β和VEGF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红景天促进了低氧条件下内皮细胞HIF-1α和VEGF的基因和蛋白表达(P<0.01),而对HIF-1β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没有影响。结论:红景天促进低氧条件下内皮细胞HIF-1α及VEGF的表达可能是红景天抗缺氧和促血管新生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86.
血管内超声在冠脉内支架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冠脉内支架植入前后动脉壁形态学改变及斑块形态对支架膨展的影响,探讨该技术在支架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5例冠心病患者在支架植入前后靶病变处,使用30MHz、2.9F机械旋转式超声导管施行IVUS成像.测量支架植入前后靶病变处外弹力膜横截面积、斑块+中膜面积及腔面积,并评价血管壁的形态学特点.结果:15处靶病变在支架植入前后血管造影直径狭窄百分比由76±11%降至8±10%.超声上,外弹力膜面积由支架植入前的10.8±3.6mm2增至14.1±2.9mm2,斑块面积则从8.3±1.4mm2降至6.5±1.6mm2(P均<0.01),而管腔面积由于外弹力膜面积增加及斑块面积的缩小,由植入前的4.5±1.8mm2增至6.5±2.3mm2(P<0.05).15处靶病变中,钙化斑块、纤维混合斑块、软斑块分别为3例,8例,4例.偏心班块占73.3%,同心斑块26.7%.IVUS发现PTCA后87%(13/15)存在夹层,其中一些伴有管腔内的小内膜片,而造影则为40%(7/15).符合IVUS支架植入最佳标准者占27%(4/15).有3例(20%)在支架边缘处发现存在内膜撕裂或小裂隙.1例在操作过程中冠脉痉挛,导管后撤及冠脉内注入硝酸甘油后消失.结论:IVUS在发现PTCA术后血管夹层方面比CAG更加敏感.冠脉支架植入后,血管的伸展和斑块的减少均参与了管腔的增加.钙化病变影响支架的最佳膨展.此技术安全可行,可用来指导支架的植入.  相似文献   
287.
女性患者、82岁。因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伴冷汗、呕吐6h于1998年7月13日急症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2年前因Ⅲ度房室阻滞安装VVI型起搏器(CPIVISTA),频率设置60ppm。患者为高度起搏器依赖,程控起搏频率减少到50ppm仍为起搏心...  相似文献   
288.
该文在心肌梗塞(MI)大鼠模型上观察黄芪注射液对MI后左室重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芪可减少MI后的左室扩张及梗塞区伸展;明显改善MI后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可明显改善MI后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