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研究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凝胶色谱法和制备液相色谱法分离化合物,运用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利用流式细胞术评价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海蒿子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urantiamide(Ⅰ)、benzoylphe-nylalaninol(Ⅱ)、胸腺嘧啶脱氧核苷(Ⅲ)、邻苯二甲酸异丁酯(Ⅳ)、2',5-二羟基-6,6',7,8-四甲氧基黄酮(Ⅴ)、5,6-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Ⅵ)、5,7-二羟基-8-甲氧基黄酮(Ⅶ)、4-ydroxyphthalide(Ⅷ)、2-amino-3一phenylpropyl acetate (Ⅸ)、4(1H)-quinolinone(Ⅹ)和2-benzothiazolol(Ⅺ).其中化合物Ⅲ对tsFT210细胞有较强的坏死性细胞毒活性,其IC_(50)为0.50 μmol/L;化合物Ⅴ、Ⅹ对K562细胞,以及化合物Ⅴ、Ⅷ对P388细胞,显示细胞周期(G_0/G_1期)抑制活性.结论 化合物Ⅰ~Ⅺ均为首次从海蒿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2.
目的对中药复方海藻制剂水煎液水相的化学组成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复方海藻制剂水煎液水相以及水相醇沉粗多糖的总糖含量;采用硫酸钡-明胶比浊法测定两者的硫酸基含量;采用硫酸咔唑法测定两者的糖醛酸含量;采用Folin酚法测定两者的蛋白质含量。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两者的单糖组成进行分析。结果复方海藻制剂水相总糖含量为56.90%,硫酸基含量为25.71%,糖醛酸含量为6.32%,总蛋白含量为38.01%。单糖组成分析显示水相中中性糖主要为葡萄糖,还有少量岩藻糖,甘露糖,半乳糖以及微量的鼠李糖。醇沉后粗多糖含量为53.05%,硫酸基含量为32.24%,糖醛酸含量为7.74%,总蛋白含量为22.01%。单糖组成分析显示粗多糖中性糖主要以葡萄糖为主。结论水相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以由葡萄糖为主要中性糖组成的多糖类成分,而多糖可能是复方抗肿瘤重要的药效成分。  相似文献   
33.
从宿主为海洋藻类的真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已分离得到许多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化合物,化学结构类型包括蒽醌、萜类、聚酮、大环内酯、生物碱等.活性涉及抗肿瘤、抗菌、抗藻、抗疟和抗氧化等。本文就近年关于海藻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面临的问题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对来自深海的海水、海泥样品进行了微生物分离并通过抗肿瘤活性筛选获得活性菌株,并研究活性菌株c2b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从样品中选择性分离得到真菌,并采用海虾生物致死法和人体慢性艇性白血病细胞(K562)为筛选模型对分离得到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对c2b菌株发酵产物的活性部位进行了活性追踪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渡谱学手段进行化学结构鉴定,以SRB法评价了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与结论 从深海来源的样品中共分离获得29株真菌,其中7株具有细胞毒活性;从c2b活性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1~6),其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N-乙酰色氨(1),chrysogine(2),过氧化麦角甾醇(3),5,8-epidioxy-24-methylcholesta-6,22-dien-3β-ol(4),cerevisterol(5)和(4E,8E)-N-[(2'R,3'E)-2'-hydroxy-3'-hexadecenoyl]-1-O-β-D-glycopyranosyl-9-methyl-4,8-sphingadiene(6),其中化合物3,4对小鼠乳腺癌细胞(tsFT210)具有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35.
海洋放线菌11014中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Ⅰ.环二肽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为研究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海洋放线菌11014发酵物中的活性成分,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经溶剂萃取、硅胶柱层析及制备HPLC等分离得到13个环二肽,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学分析,分别确定为环(亮氨酸-丙氨酸).环(亮氨酸-甘氨酸),环(异亮氨酸-丙氮酸),环(缬氮酸-丙氮酸).环(丙氨酸-苯丙氮酸),环(苯丙氮酸-甘氮酸).环(酪氮酸-甘氮酸),环(脯氮酸-酪氮酸),环(脯氨酸-苯丙氨酸),环(4-羟基-脯氮酸-苯丙氮酸).环(4-羟基-脯氮酸-亮氨酸).环(脯氮酸-缬氨酸),环(脯氮酸-亮氨酸)。首次以磺酰罗丹明法对这些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测试,化合物环(4-羟基-脯氨酸-苯丙氨酸)具有较明显的抗肿瘤活性(5μg/ml浓度抑制率为48.3%)。  相似文献   
36.
付晓婷  秦子涵  许加超  高昕  方玉春 《营养学报》2011,33(2):199-200,203
<正>带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属红藻门(Rhodophyta)隐丝藻目(Cryptonemiales)海膜科(Halymeniaceae)蜈蚣藻属(Grateloupia)植物[1],藻体紫红色,片状,膜质,边缘光滑无皱褶,生长在低潮带附近岩石和养殖架上,在我国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及浙江沿海地区[2]。蜈蚣藻属植物含有大量的多糖,可作为提取琼胶的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对海洋来源的放线菌3295代谢产物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 利用细胞周期抑制为抗肿瘤活性指标,采用Sephadex LH—20.硅胶和HPLC等柱色谱技术对3295活性菌株发酵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方法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用流式细胞术评价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与结论 从其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I,结构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phthalate);化合物Ⅰ对小鼠乳腺癌温敏型tsFT210细胞具有G0/G1期细胞周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8.
吐烟花是荨麻科吐烟花属植物Pellionia reports(Lour.)Merr.,分布于海南、广东、云南等地。在对云南民间抗癌中草药筛选工作中发现其95%乙醇提取物有一定的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本研究主要报道从粗提取物的氯仿层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确定为β-谷甾醇(β—stiosterol,Ⅰ)、羽扇豆酮(1upeone,Ⅱ)、羽扇豆醇(1upeol,Ⅲ)和3-羟基-2-苯胺酰基-4-偶氮基苯基萘(Ⅳ),以上化合物均为从该种植物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9.
对海洋来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真菌A-f-11中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含吲哚基的二酮哌嗪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光谱特征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cyclo—L—tryptophyl-L—proline(1),N—Prenyl—cyclo—L—tryptophyl—L—proline(2),tryprostatln B(3),demethoxyfumltremorgin C(4),fumitremorgin C(5),cyclotryprostatins B(6)和fumitremorgin B(7),其中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利用丽丝胺罗丹明法,对7个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40.
海洋来源黄直丝链霉菌产物中新细胞周期抑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海洋来源黄直丝链霉菌Z4-007产物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筛选模型与分离技术紧密结合的活性跟踪分离模式,以细胞周期抑制活性为抗肿瘤指标,分离纯化活性成分;根据理化常数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学结构;用流式细胞术测试化合物活性。结果 从黄直丝链霉菌Z4-007发酵物中分离得到4个活性化合物,其中1个鉴定为1-(2,4-二羟基-3,5-二甲基苯基)-(2E,4E)-己二烯-1-酮(1),其余3个初步推测为环肽类化合物。用小鼠乳腺癌tsFT210细胞经用流式细胞术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Ⅰ在高浓度时将细胞周期抑制在G0/G1期,而在低浓度时则抑制在G2/M期并显示出一定的细胞凋亡诱导活性。结论 化合物Ⅰ为首次从链霉菌属的微生物产物中分离得到,是一个新的细胞周期抑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