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9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抗运动性疲劳的中枢5-HT机制。方法:27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组和TEAS组,每组9组。应用跑台建立运动性疲劳模型,TEAS治疗选用大鼠“后三里”穴(相当于人类的“足三里”穴),刺激参数:连续波、频率2Hz、强度5mA、时间30min,左右交替,每日1次,连续治疗7d。力竭运动后,记录力竭运动时间;用乳酸氧化酶法测定血浆乳酸含量;高效液相-电化学法(HPLC-ECD)测定脑内5-HT、5-HIAA含量。 结果:TEAS组力竭运动时间显著长于运动组(P<0.05);运动组血浆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和TEAS组(P<0.05);各组间海马和中脑5-HT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TEAS组大鼠海马5-HIAA含量明显高于安静对照组(P<0.01),运动组大鼠中脑5-HT/5-HIAA比值显著高于TEAS组(P<0.01)和安静对照组(P<0.05)。 结论:促进海马、中脑5-HT代谢速率可能是TEAS抗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2.
目的:观察电针对痛觉敏化诱发大鼠机械性刺激缩足反应阈值(MPWT)和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TPWL)及背根神经节(DRG)内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 2)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痛觉敏化诱发的背根神经节PAR 2机制。方法:第1部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敏化诱发组和敏化诱发组,用于MPWT检测的假敏化诱发组为5只,敏化诱发组为6只,用于TPWL检测的每组均8只。于大鼠左后足足底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100μL(第1次注射),7d后于该足背注射100ng/25μL前列腺素E2(第2次注射)建立痛觉敏化诱发模型。假敏化诱发组于第1次注射100μL的生理盐水,其余同痛觉敏化诱发模型。检测造模前,第1次注射后5h及3、6d,第2次注射后0.5、4、24h的大鼠造模侧足跖MPWT和TPWL。第2部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敏化诱发组、敏化诱发组、假电针组和电针组,每组16只。造模方法同第1部分。电针组于第1次注射后开始电针双侧"足三里"和"昆仑"穴,1次/d,共7d。检测同第1部分相同时间点大鼠造模侧足跖MPWT和TPW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第2次注射后24h造模侧DRG内PAR 2蛋白含量。结果:第1部分:与假敏化诱发组比较,敏化诱发组大鼠第1次注射后5h,第2次注射后4、24h造模侧MPWT及TPWL明显降低(P0.01,P0.05)。第2部分:与敏化诱发组比较,电针可显著提高第2次注射后4、24h的MPWT及第1次注射后3d、第2次注射后4、24h造模侧的TPWL(P0.01,P0.05),而假电针无此作用。与假敏化诱发组比较,敏化诱发组大鼠造模侧腰(L)4-L 6DRG中PAR 2含量升高(P0.05);与敏化诱发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造模侧L 4-L 6DRG中PAR 2含量降低(P0.05),而假电针组无明显变化。结论:电针治疗可阻断痛觉敏化诱发的发生,促使MPWT、TPWL升高,可能与下调DRG中PAR 2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33.
正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且缓慢加重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性头痛,常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偏侧或双侧发病,发作可持续4~72h,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和视觉紊乱等症状,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而诱发,是一种临床多见、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疾病。根据临床表现,与中医古籍中"头风""偏头风""风头痛"等病症类似。相关临床研究证实~([1-4]),针刺疗法可通过疏通局部气血、镇痛、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及调节内分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不同针灸疗法对运动训练大鼠海马、下丘脑内皮素受体A(ETRA)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50只,3月龄,随机分为5组:安静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艾灸组、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和穴位注射组,每组10只。除安静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训练,每周6次,共7周。艾灸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和穴位注射组大鼠,从第6周开始分别采用艾灸、经皮穴位电刺激、穴位注射等方法刺激大鼠足三里穴,连续2周。最后一次训练结束后即刻,麻醉状态下处死动物,取海马和下丘脑,采用RT-PCR法检测海马与下丘脑ETRA mRNA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下丘脑ETRA mRNA表达略高于安静对照组,而各治疗组大鼠ETRA mRNA表达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下调趋势,甚至低于安静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动物海马区ETRA mRNA表达均无明显差异。结论:针灸疗法可能通过下调下丘脑ETRA mRNA表达而调节运动时机体的应激状态,进而影响运动能力。针灸和运动训练均不能影响海马区ETRA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35.
患者,女,36岁.初诊日期:2020年12月17日.主诉:左眼视物模糊10 d.现病史:10 d前用眼过度后突发左眼视物模糊,眼前暗影,伴畏光、流泪,于浙江省眼科医院就诊,查双眼视力:左眼0.6,右眼1.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左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其下液体呈无反射信号的液性暗区,水肿高度为592 μ...  相似文献   
136.
针灸疗法抗运动疲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针灸抗运动疲劳的文献报道,阐明针灸疗法抗运动性疲劳的机制、方法和疗效,并对今后针灸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7.
[目的]观察在CT引导下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k Decompressuer,PLDD)联合胶原酶靶点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并与单纯PLDD治疗效果相比较。[方法]将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本研究选择的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PLDD治疗组16例和PLDD联合胶原酶靶点溶解术治疗组20例。两组均在CT定位下行微创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术后3d、术后1周、术后1月及术后2月的VAS评分和JOA评分、疼痛缓解50%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所有数据统计均采用SPSS软件处理,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以P<0.05判定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PLDD组和PLDD+胶原酶靶点溶解术组两组治疗前、术后3d及术后1周的VAS评分、JOA评分、疼痛缓解50%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术后1月和术后2月的VAS评分、JOA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无并发症出现。[结论]PLDD和胶原酶靶点溶解术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PLDD联合胶原酶靶点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2月后)优于单纯的PLDD。  相似文献   
138.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配合传统的肩关节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方法:采用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定法,确定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严重的粘连期肩关节周围炎90例,随机分组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配合传统的肩关节粘连松解术(观察组)治疗和传统温针灸(对照组)治疗,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和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定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与肩关节活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在疼痛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肩关节活动功能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配合传统的粘连松解术是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合适疗法.  相似文献   
139.
通过对相关文献回顾分析,旨在从中药预处理角度探讨其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0.
目的:基于Meta分析系统评价常规疗法联合灸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bsco中运用灸法辅助治疗COPD稳定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按照GRADE标准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纳入16篇RCT文献,涉及1425例患者。与常规治疗相比,Meta分析结果显示:(1)联合灸法在降低急性加重次数[MD=-0.31,95%CI(-0.49~-0.13),P=0.0006]方面更具优势;(2)联合灸法对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MD=4.00,95%CI(2.63~5.37),P<0.00001]及FEV1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MD=3.56,95%CI(1.69~5.43),P=0.0002]的改善更佳;(3)联合灸法能延长6 min步行距离[MD=35.00,95%CI(18.02~51.99),P<0.0001];(4)联合灸法对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分级[MD=-0.62,95%CI(-1.18~-0.05),P=0.03]的改善更佳;(5)纳入文献均未报告不良反应。结论:灸法辅助治疗COPD稳定期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因临床证据不足,安全性尚不能得出明确结论,且因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仍需进一步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