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9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23篇
预防医学   4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88篇
  1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目的:通过了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a(INF—a)水平的变化,探讨ITP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检测58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人血清m-6、INF—a水平。结果:58例ITP患者治疗前的IL-6和INF—a均高于正常人水平(P〈0.01),与治疗后的水平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ITP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和INF—a水平的变化,反映了这两种物质可能作为炎性因子参与了ITP整个发病过程,提示了ITP的发病机制与这两种物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2.
引起血小板计数结果不稳定的原因多种多样。提高血小板计数的质量控制,要从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方面做起。血小板计数方法有显微镜计数法和仪器法。不管是哪种方法,每个阶段的种种因素直接影响受检者的检测结果,以致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包括人员的岗前培训、器材的准备、试剂的准备、受检者的准备及标本的正确采集;分析中的质量控制要求检验人员严格技术操作规程,掌握上机时间;分析后的质量控制要求检验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审查结果并根据临床诊断、直方图的变化及各项参数的相互关系,进行复查。  相似文献   
163.
[目的] 制备DPYD基因分型芯片,以该芯片为手段预测肿瘤病人对5-Fu的毒副作用。[方法] 设计并合成探针、引物,制备基因芯片,提取人外周血中DNA,经PCR仪扩增后,与芯片上的探针杂交,并用扫描仪分析结果,部分结果经直接测序证明。[结果] 成功制备了基因分型芯片,优化了制备条件,另外,构建了标准模板,并建立了分型标准。[结论] 该基因芯片的灵敏性及准确性均可.  相似文献   
164.
目的探讨林下山参冻干粉对SD大鼠的亚急性毒性。方法将8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3个试验组和1个阴性对照组,试验组剂量分别为2.00 g/kg体质量、1.00 g/kg体质量和0.50 g/kg体质量,阴性对照组喂养基础饲料,连续喂养30 d。观察林下山参冻干粉对大鼠摄食量、质量增重、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血清生化学、主要脏器的脏器体质量比和病理学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阴性对照组及林下山参各剂量组大鼠的生长发育良好、无死亡,未观察到任何精神及活动异常;摄食量、体质量增重、食物利用率、脏器体质量比、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对照组及高剂量组大鼠的肝、肾、脾、睾丸未见异常。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林下山参冻干粉未观察到亚急性毒性。  相似文献   
165.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早期结核感染的检测方法.方法 纳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4例,对所有患者采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和结核分枝杆菌抗体3种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分为结核感染组(8例)、潜伏结核感染组(32例)及非结核感染组(24例),比较3种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早期结核感染的检测效果.结果 在结核感染组中,T-SPOT.TB检测诊断结核性疾病的敏感性为87.5%(7/8);在潜伏结核感染组中,T-SPOT.TB敏感性为87.5%(28/32),TST敏感性为46.9%(15/32),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阳性敏感性为40.6% (13/32),T-SPOT.TB与TST及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POT.TB比结核分枝杆菌抗体:OR=10.2,95% CI 2.9~ 36.2,P=0.001;T-SPOT.TB比TST:OR=7.0,95% CI 2.0~24.6,P=0.003).TST与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非结核感染组中T-SPOT.TB和TST特异性高,均为100%,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查特异性为58.3% (14/24),前两者与结核分枝杆菌抗体的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T-SPOT.TB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早期结核感染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  相似文献   
166.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分析危险因素,研究防控对策。方法采用前瞻性与目标性调查相结合方法,对本医院60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进行了调查。结果共调查该医院老年住院患者5 685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667例,医院感染率为11.73%。医院感染患者科室分布居前三位的是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和肾内科。感染部位居前三位的是呼吸道、泌尿道和血液系统。老年患者医院感染主要危险因素是侵入性操作。结论住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减少侵入性操作和加强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为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7.
目的了解新生儿病房患儿医院感染特点和现状,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方法通过目标性监测方法,对某医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共调查新生儿病房住院患者2 832例,发生医院感染69例,医院感染率为2.4%;以呼吸道和血液相关感染为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为4.5%,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BSI)的发生率为8.5%。千日感染率从2013年的4.22‰下降至2015年的1.74‰,呈下降趋势。结论该医院新生儿病房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新生儿呼吸道和血流相关感染为控制重点。  相似文献   
168.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血清DNA(HBV DNA)载量水平与e 抗原(HBeAg)及ALT 的关系,探讨HBV DNA 载量水平与HBeAg 及ALT 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70 例入院乙型肝炎患者(病例组)和50 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检测ALT、HBeAg 和HBV DNA.采用速率法检测ALT,HBeAg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同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结果:病例组血清HBV DNA含量高于103 copy/mL 者50 例,HBeAg 阳性47 例,且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 = 0.710,P < 0.001).70 例病例组中有50 例ALT 异常,且其异常率随HBV DNA 含量升高而增加.ALT 水平和HBV DNA 含量相关性差(r = 0.253,P < 0.05);而ALT 异常率与HBV DNA 载量呈正相关(r = 0.877,P < 0.05).结论:HBV DNA 载量与HBeAg 同时检测可提高临床对乙型肝炎感染的诊断.HBV DNA 是反映病毒复制的可靠指标,结合ALT 的结果可帮助临床了解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和肝脏的炎症活动性.  相似文献   
169.
<正>斑秃为累及毛发的突发性、非瘢痕性、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中青年较常见的一种损容性疾病,笔者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入选标准50例斑秃患者均为本院皮肤科门诊病人,其中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33.7岁;病程7 d~1.5年;  相似文献   
170.
人才流失是人才流动态势中“进”“出”失衡的特定现象。国内外护理人员流失现象已成为护理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护理人员的流失使护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也加剧了临床护理人员的短缺,造成更多护理人员产生流失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